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最有钱儿的朝代在线阅读 - 三百四十七章 风雨飘摇

三百四十七章 风雨飘摇

    陈宜中是一个狂妄自大、欺世盗名的两面派,惯于提出冠冕堂皇的高调言辞,谴责任何妥协退让的主张和行为。陈宜中本为贾似道所援引,贾似道兵败以后,他却率先提出处死贾似道,以提高自己的声望,毫无廉耻。统帅禁军的殿前指挥使韩震提出迁都建议,他竟然私自将其骗到自己家中杀害。陈宜中长期通过这种哗众取宠的表演和豪言壮语来获得权势,提高自己的威望,但事实上却是一个优柔寡断、冒充抵抗英雄的胆小鬼。德祐元年春夏之交,战事最为激烈的时候,朝野内外纷纷要求他亲往前线督战,他却犹豫畏缩,不肯出城。显而易见,陈宜中不可能为宋朝冒生命危险。七月份,他离开临安,逃到了远离前线的南部沿海地区,要求朝廷在这一地区给他安排职务。他拒绝朝廷派来请他回朝的命令,太皇太后无奈,亲自给他的母亲写信。在他母亲的干预下,陈宜中回到了都城任职。太学生对陈宜中的逃跑行为进行了强烈的抨击,指责他畏首畏尾、胆小怕事,是一个言过其实的两面派,是和贾似道一样的误国之臣。陈宜中当国,行事摇摆不定,徘徊在和与战之间,不能作出决断。他口头上喊出各种豪言壮语,实际上却懦弱怕事,没有与元军决一死战的勇气和才能。德祐元年年底,局势在他主持之下,朝着越来越不利于宋朝的方向发展,除了彻底投降以外,已没有其他回旋余地。文天祥、张世杰提出迁都到东南部地区,以图背水一战,胆小的陈宜中否决了这项提议,一意求和。陈宜中逃走后,蒙古铁骑已兵临城下,局面已无可挽回。

    谢太后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出使蒙古军营谈判。文天祥正气凛然,被伯颜扣留,谢太后又派贾余庆出使。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初五,派遣监察御史刘祒奉表称臣,上大元皇帝尊号为仁明神武皇帝,每年缴纳银绢25万,请求保存疆土以奉祭祀祖先之礼;十八日,派遣监察御史杨应奎奉上国印投降;二月初五,率百官在祥曦殿拜表,诏谕郡县投降,元朝使者进入临安府,封府库,收史馆、礼寺图书和百司印符、告敕、罢除官府和侍卫军;五月初二,在上都朝见元世祖忽必烈,降封开府仪同三司、瀛国公。

    至元十九年(1282年),中书省奏请皇帝将瀛国公迁居到上都,元世祖批准了这个建议。遁入佛门到了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十月,瀛国公赵显已有十八岁了,元世祖下诏,派遣赵显入吐蕃,学习梵书、西蕃字经。元代高僧释念常所著《佛祖通载》记载:“宋主以王位来归,学佛修行。帝大悦,命削发为僧宝焉。”。十二月赵显启程,从脱思麻(今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一带)进入乌思藏(是雪区传统和文化上的一个地区,范围大致相当于民国时期的西藏地方;清朝以来称为卫藏,后改称西藏)。赵显出家学佛的地方是土番,即西藏。其后汉文史籍再也没有了记录,但在藏文材料中偶有踪迹。赵显十九岁到西藏喇嘛庙里出家,得法号“合尊”,此后为了忘却曾经伤心事,潜心学习藏文,果然皇天不负有心人,何况赵家的人就是带着这种遗传的文化素养。不数年,赵显已经在藏佛界暂露头角,成为把汉文佛典译成藏文的翻译家,并且还担任过萨迦大寺的总持,成为当时西藏的佛学大师,四处讲经、潜心研究佛学,一生如此。后来翻译了《百法明门论》,还有深奥的《因明入正理论》,在扉页留下了题字,自称“大汉王出家僧人合尊法宝”,被藏族史学家列入翻译大师的名单。成为一段历史奇事。赵显的结局只在《佛祖历代通载》汉文版里提了一句:“至治三年四月,赐瀛国公合尊死于河西,诏僧儒金书藏经。”元英宗至治三年,即公元1323年,宋恭帝才结束他作为喇嘛的生活,也结束了他47年的俘虏生活,这一年他52岁了。算起来他在西藏定居了34年,其间再也没有踏入中原和那思牵梦绕的江南故乡!南宋最后一个皇帝,死于明朝立国前45年。

    后世传说宋恭帝为元顺帝妥懽帖睦尔之生父。宋恭帝成年后为了表明自己归顺元朝不再有反叛之心,决定出家当一名僧侣。他带着家人前往西北地区学习佛法。这个时候他遇到了西北地区的周王,也就是元仁宗的侄儿。周王看上了元朝的公主也就是宋恭帝的妻子,因此强夺过来纳了王妃。宋恭帝已经是出家人,对这个倒也没什么意见,但是这位元朝的公主当时已经怀有身孕。因此周王纳了王妃后生下的孩子竟然是宋恭帝的骨rou。这个小孩也就是后来的元顺帝。元顺帝是宋恭帝的儿子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而传说的。

    但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指赵显的妻子去世后,赵显出家到西北地区,遇到了郡王阿儿厮兰家族。他们见赵显没有妻妾,就把年轻的迈来迪许配给了赵显。而不久赵显又遇到了周王,周王看到了年轻貌美的迈来迪就把她占为己有,当时迈来迪已经怀孕身孕。迈拉迪生下儿子后就去世了。这个小孩就是后来的元顺帝。元文宗曾布告中外,引元惠宗乳母夫之言,称元明宗在漠北时,素谓太子(妥懽帖睦尔)非己子,遂徙於高丽,後迁静江。元末明初人权衡撰《庚申外史》,谓瀛国公驻锡甘州山寺(元时称十字寺,即张掖大佛寺)时,封地位於汪古部旧地及居延一带的赵王曾以一回回女子与之(即顺帝生母迈来迪)。延祐七年四月,回回女生一男子。时值元武宗长子周王和世琜(即位後为元明宗)流亡西北,过甘州山寺,见瀛国公幼子,大喜,因求为子,并其母载以归。明代以後,此说遂成确论。至清代,四库提要认为此说乃宋遗民伪造,明人附会而盛传之,无以事实,渺无可据,实为荒诞之尤,非信史也。

    近时学者有谓瀛国公在移驻甘州之前,可能居於谦州吉利吉思地界(今叶尼塞河上游)。当时周王和世琜自陕西至岭北过金山(阿尔泰山),流亡於察合台後王封地,地理上与谦州接近。当年朱元璋成立明朝,供奉历代皇帝时,一直纳闷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的像,怎么看都象个汉人,和宋恭帝长的相似。后来发现元顺帝的母亲曾经去过西藏,待了几个月,与宋恭帝讨教过佛学典章。后来阴错阳差,皇帝招她入宫,不久已有身孕,就是后来的元顺帝。经蒙古研究会证实:将元顺帝后裔与赵宋后裔进行基因鉴定及比对,结果表明二者风马牛不相及,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不管有多少传奇,赵显作为被俘的宋帝,过完了他悲剧的一生。但是南宋千千万万的爱国将士还没有放弃对暴元的反抗,仍然在尽自己的全力与暴元进行抗争。其中最为著名的人士就是一身正气,绝不投降的文天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