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六十二章 高宗称臣(二)
绍兴八年(113十一月天阴沉沉的,阵阵的东北风夹着星星的雪花飘落下来,使人有一种阴冷的感觉。睢阳码头上旌旗招展热闹非凡,全县的官员全都列队立于道河边另有几百兵马排列于河岸上,大堤上是一班乐队。 睢阳知县冯行时端坐在码头前的一个香案前,身旁是他的师爷和属官,大家正焦急地不时的望一望河内的前方有无动静。大约到了中午时分,就见远远的北边河面上终于驶来了几艘船。“老爷,金使来啦!”一个衙役惊叫道。 冯行时站起来,向北望了望,果然是使者的船,他看见了那船上也是旌旗招展。冯行时一挥手,身旁的师爷尖嗓子叫道:“奏乐!顿时,河堤上的民乐队,鼓乐齐鸣,唢呐声声。很快岸上又围上来很多看热闹的百姓。 河上的船越行越近了,共有三只大船,前面的是一只战船,两层高。弓箭、木石齐备。中间是一艘客船,上面张灯结彩,甲板上全铺着红毡子,后面也是一只战船。冯行时看着看着,神色渐渐严肃起来,最后,脸色和天空一样的阴沉凝重,因为他看见金使的船上飘着一面大旗,上书“诏谕江南使”。不多时三艘船到了码头停靠,船上有人开始忙碌起来,准备让知县迎接金使。 冯知县慢慢站起身,来至船前,等着金使下船,可等了许久,也不见金使出面,却从船上走下来一个宋人,正是王纶。 王纶面有不悦之色,来至冯知县面前道:“冯大人,为何不跪迎金使” “什么跪迎金使本官虽是七品知县,但也是朝堂命官怎可向金使屈膝王大人,这“诏谕江南使’是怎么回事难道江南成了大金的属地了吗我们都成了大金子民了吗”王纶见冯行时满脸的怒气,不敢再激怒他,只得强压怒火道:“金国本不愿派使来的,只因本官百般恳求,不得已才来的,现在金国已答应议和了。就屈委我们百官吧,为了朝廷的议和,我们就要作出点牺牲。” “王大人,此话怎讲” “冯大人,本官已答应,沿途百官以迎天子诏书之礼来迎金使。“什么王大人,你是说让我们都向金使屈膝叩请,还要皇上也跪拜于金人足下,接受诏书” 王纶有点不耐烦,对冯行时道:“冯大人,别瞪眼,就这还是本官不知磕了多少头,说尽了好话才争取到的呢。” “呸!”冯行时啐了王纶一口,大声怒道:“大宋人的脸,让你给丢尽了,还有脸在这儿说。走,我们走!” 冯行时转身而去,县衙内的属官面面相觑、见冯大人己离去了,有几个也转身走了,还有几个正犹豫不决。 “这可是朝廷的旨意,你冯行时吃了豹子胆,竟敢顶撞上司,破坏和议,谁留下接诏书谁就是睢阳知县。”听了最后一句话,县衙的官还真有几个站住了脚,返了回去。 王纶还想对着冯行时大喊,但他已坐轿走了,河堤上的乐队和兵马也尾随而后,把王纶等人孤零零扔在了码头上。王纶没办法,只好把岸上的那位官迷县丞马丕喊上船去跪拜金使张通古。 来至船上,只见有两个金人端坐在房内,对宋臣看也不看一眼。马丕忙跪地道:“睢阳县丞,代理县令马丕叩请金主贵使。”张通古眼皮也没动,冷冷道:“你们的县令为何没来”“回大人,我们县老爷有事进京去了。 “胡说!刚才堤上还有乐声及兵马,现在哪里去了你们分明是不想议和。”王纶忙在一旁帮腔:“张大人,冯知县确实有些忙,大人不要生气,容本官到衙上打听一下,看冯知县什么时候能来。 “那好吧,冯知县什么时候来,本使什么时候下船。王纶没法了,只好对马丕道:“走,带本官到县衙看看。 二人弃舟登岸来至睢阳县城后,也无心思看景,便一头扑向县衙。二人远远地望见县衙门口正围了许多人,指指点点议论纷纷,王纶有些惊奇,不知出了什么事,走近一看顿时愣住了。只见此时的县衙大门紧闭,门上吊着一块红布包的东西,有个衙役在门口鸣锣道:“百姓听清,本县冯老爷已挂印而去,请大家不要滋事,新老爷不久就会上任的。 “冯老爷为什么挂印走了” “唉,听人说金国使者来了,要冯老爷跪接,老爷不愿意,就挂印自去了。” “听说,这次连皇上都要跪接,今后啊我们就是金人的臣民了。” “都是那个王纶干的,他要敢来我们定会砸死他,卖国贼!”王纶在人群后面听到这些话,早吓得面无人色忙返身去了。 十日后有位布衣打扮的人来到枢密院,那人有三十多岁,穿一件蓝色长棉袍,肩上挎个小布包。刚至门口,禁军喝到:“站住!你找谁” 那汉子对门卫一抱拳道:“在下想见见王大人“哪位王大人”“枢密副使王庶。”“大胆,你是什么人,竟敢直呼王大人的名讳”“在下是王大人的同乡。” 门卫终于知道了这位乡巴佬是来投靠同乡的。他恐怕还不知道吧,这王大人的日子也不好过,现在还来添乱。 “王大人不在,上朝去了明日再来吧!“能否让在下到屋里等大人” “哟嗬,好大的口气,你当这是什么地方你们家澡堂是吧谁想进谁进,这是枢密院!去、去、去。” 汉子正被门卫向外推时,院里走出一位小官来,像位书生有二十多岁,白面无须,浓眉大眼,边走边思索什么突见门口有人闹事,定神一看,忙惊道:“冯知县,干什么来了” 冯行时正被门卫推得直跑,听人喊自己,也是一愣见来到面前的这位书生自己根本不认识! “冯大人,你不认识在下吧,在下乃枢密院编修胡铨。冯行时这才明白,忙施礼道:“原来是胡大人。” 胡铨道:“大人乃堂堂知县,为何这般装束”冯行时长叹一声:“唉,一言难尽在下想找王大人。“那好吧,就请冯大人去堂内休息等候吧。” 到了堂内,冯行时就把睢阳县发生的事告诉了胡铨。胡铨听后很受感动,对冯行时施礼道:“冯大人真乃千古忠臣,令铨佩服,不过此时朝中赵鼎刘大中已被罢去,只有秦桧独相,王庶数辞不允,虽主战但在朝中已无立足之地,去位之势已定。冯大人自动挂印,我朝从未有过。不知朝廷会如何处置,以在下之见,大人不如先到我家小住几日,快离京城为好,王大人自身难保冯大人见他又有何益“ 冯行时只好点头称是,于是便随胡铨来至府内刚到门口,门房道:“胡大人,吴先生来了正在客厅等候。” 来至客厅,有一人迎了出来也是位三十多岁的书生。 “吴先生,让你久等了。”“胡兄,哪里话。” “吴先生,我来介绍一下,这位是睢阳县令冯大人,这位是吴兴进士吴先生。” 冯行时忙笑笑道:“在下现在可是一介布衣喽。” 吴进士愣愣地看着冯行时,听了这话仍不堪解,只好笑笑道:“在下吴师古虽侧身仕林,但无意进取,整日只在家读书写字。 冯行时忙道:“吴先生原来是隐士高人。” “哪里,哪里,谈不上。” 随后,吴师古知道了冯行时的身世。冯行时也知道了这吴先生于乱世之中不愿出仕,而是吃着国家的皇粮躲清静。胡铨气愤地说道:“议和之事,朝野议论很大,现在秦桧独相,力陈议和如欲阻止议和,必须诛杀秦桧。 冯行时大吃一惊,他看胡铨满脸怒气,知道他也是位嫉恶如仇之人便接着问道:“胡兄,依目前局面,何人能诛杀秦桧” 胡铨慨然道:“吴先生,铨也想好了,现在皇上正要群臣上奏陈述和议,铨要上书,乞斩秦桧,秦桧必怒,定会杀铨,那时就会激怒天下,只要边帅发难,秦桧不死也没有居相的道理了。 说这话时,胡铨一脸的坦然可另两位却是大惊失色。 吴师古想了想,点点头道:“胡兄言之有理,不过以你区区八品小官,奏折不可直达天命,天下不会有闻。 “依先生之见,应如何才可闻于天下” “胡兄写好奏折,可刊刻出来,传于井市,必然能引起轰动。” 冯行时忙道:“不可!言事奏折不得皇上批准,是不许泄漏出去的。如此行事可是要犯法的。” 胡铨道:“冯大人,铨已对国事思虑很久,在今日朝中如不破格,则不能立新,大人挂印不是也激于义愤吗” 吴师古赞道:“好!胡兄写,吴某为你刻印。冯行时看见二人如此壮烈,自己也心潮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