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最有钱儿的朝代在线阅读 - 一百七十二章 更加残酷的斗争(十四)

一百七十二章 更加残酷的斗争(十四)

    终于可以回到中原了,苏轼的余生又将何去何从呢史料记载宋朝的第七位皇帝宋哲宗赵煦,在位15年。由于年幼登基所以在最初的8年里,一直由祖母高太皇太后帘听政。由于时间太短,历史上认为哲宗没有很大的作为,当然也有人认为他是比较硬气的皇帝,对外开展了一系列的战争。然而宋哲宗死亡的原因,有记载认为是死于纵欲有记载认为是死于病痛。那么宋哲宗是怎么死的呢

    正史给出的解释是--“故冬以来,数管大寒,浸以成疾,药石弗效,遂至弥留“。意思就是说,冬天了哲宗皇帝感冒了,结果感冒变发烧,发烧变绝症,就这样驾崩了。但是在宰相曾布的《曾公遗录》中,我们却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解释。根据记载,宋哲宗的病症是“**不尽、又多滑泄”。正确的说或者换句话说,宋哲宗不是因为感冒而死的,他是死于极度性放纵。这种说法,并非一家之言还有很多史料可以证明。史料记载,宰相吕大防的夫人就亲眼看见(哲宗)前后宫侍女固多,皆天下奇色。惟四人一样妆梳,衣服之类无少异……其服饰珠翠之盛,信天下所未睹。”可见宋哲宗死亡的原因,绝不是感冒发烧,而是沉迷女色,最终身体被掏空而死……

    更可气的是,宋哲宗虽然这样“努力”,竟然没有得到一儿半女。因为没有子嗣,宋哲宗死后由他的弟弟赵佶继承皇位。这个赵佶就是北宋的亡国之君--宋徽宗。新皇登基自然要有新的政治动向。当时已经年过花甲的苏轼,终于获得了大赦。他可以重回中原了。元符三年(1100年)二月,朝廷大赦天下,为被贬的元祐大臣平反。在这种背景下,苏轼终于北还。

    当时得到这道可以北还的圣旨后(五月才看见),苏轼激动无比,虽然他早有客死儋州的打算,也把儋州当作自己的故乡。有诗句为证(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但是等真正可以北还了,苏轼还是决定离开这个荒凉的小岛,重回中原。元符三年(1100年)六月,经过一个月的准备工作和海南的朋友告别后,苏轼渡过了琼州海峡,重新踏上了中原大地。

    苏轼重回大陆后,朝廷又颁布了一道圣旨,作为对苏轼的补偿。这封圣旨的内容是:“复苏轼为朝奉郎,提举成都府玉局观,在外州军任便居住。”所谓的“提举成都府玉局观”是一个闲职,无权力、无职事但是可以享受一份七品官的俸禄。

    对于这个闲职,苏轼当然没什么兴趣了。他唯一的愿望就是在剩下的余生中能自由自在、归隐山林,渡过余生。对于“外州军任便居住”,苏轼是很感兴了。这句话什么意思就是说苏轼可以自由选择一个州县,作为自己的养老之地。这句话对于一个一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人来说,是何等的重要呀!现在终于可以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住处安度晚年了。

    那么选择哪里作为自己的晚年之地呢

    当时在苏轼眼中,有三个地方可供选择。第一个地方是老家成都,苏轼可以落叶归根。第二个地方是苏辙的终老之地颍昌(今河南许昌)、苏轼可与弟弟会合,一起养老渡过余生,苏轼兄弟二人感情非常好,苏轼很想和兄弟一起渡过余生。第三个地方是常州(今宜兴,旧属常州),苏轼在这里早些时间购买了一些田地,虽然不多但足以养老。最终,苏轼选择了常州。

    原来苏轼知道,自己的身体已经不行,肯定走不了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了。自己已经回不了家乡了。而对于弟弟的终老之地颍昌,苏轼很想去,也很想跟弟弟一起共度晚年,但颍昌离京城太近了,苏轼不想再被卷入政治旋涡了,他已真正的害怕政治了。鉴于此常州就成为了苏轼的终老之地了。于是苏轼开始乘船北上,打算去那里安度晚年。然而虽然苏轼选择了终老之地,但他的身体实在是不行了。刚刚抵达常州,没有好好的看一看常州的风景,苏轼就黯然病逝了。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卒于常州,享年六十四岁。至此中国历史上一代伟人苏轼,在人世间经伤了两万多个或喜悦或痛苦的日子后终于走完了自已的一生。他平静安详、光明磊落、无怨无悔地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逝者已逝,让我们用一篇祭文,来哀悼这位伟人。关于苏轼的祭文悼词,可谓多如牛毛,数不胜数。其中李廌的悼词,堪称神来之笔。他的祭文是对苏轼一生最好的总结。也是对这位文坛巨星最好的致敬:“道大不容,才高为累。皇天后土,鉴平生忠义之心,名山大川,还千古英灵之气。”让我们用这段祭文,为这位伟大的文坛巨星,进行最后的致敬;为这个最后的圣贤时代,进行最后的致敬。毕竟随着苏轼的病逝,一个大才辈出的时代,就此戛然而止。从此北宋这个庞大的帝国,将进入最后的时代。这个时代就是一个社会伦理完全沦丧,政治风气迅速恶化,是非善恶观念完全崩溃的末世时代!在这个最后的时代里,昏庸的皇帝和卑鄙的臣子们,挨个登上历史的舞台,他们将联起手来,榨取国家的财富、吸吮百姓的骨血,直到将北宋王朝推进万劫不复的深渊。这个最后时代,就从宋徽宗登基开始。

    为什么苏轼死于常州最后却葬于汝州郏城县?那是因为苏轼生前留下遗嘱要求葬汝州郏城县钧台乡上瑞里。所以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到南宋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谥为“文忠”。苏轼可以说是北宋历史上最后一位德才兼备的杰出人物。此后北宋的历史上再无如苏轼,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这样的杰出人物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