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最有钱儿的朝代在线阅读 - 一百一十五章 精兵简政 迫在眉睫(二)

一百一十五章 精兵简政 迫在眉睫(二)

    范仲淹、富弼经过思索后都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其中以范仲淹的建议更为系统、完备,总共十条,条条切中时弊应对有策。这十条后世称作《答手诏条陈十事》,被认为是接下来“庆历新政”的政治宣言和革新设计。

    《答手诏条陈十事》中的第一条曰明黜陟。黜是降职或罢免,陟是指晋升。明黜陟就是严明官吏升降进退制度。宋朝文官三年一调整,武官五年一轮换,称为“磨勘”。只要官吏不犯错误,即使人浮于事,即使愚钝恶劣,即使人莫切齿,也一样加官进秩。范仲淹认为这不是官吏管理的初衷。他提出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奖勤罚懒,用贤避愚,以振作官场。可见管理的方面只要去历史的资料中寻找就能找到相应的答案,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前人确实早就碰到过类似的问题,只要我们虚心寻找总能找到类似的解决方案。

    第二条曰抑侥幸。所谓侥幸,不是我们今天理解的那个意思而是批通过非正当渠道做官。除了科举,宋朝对功臣、高官格外开恩,他们可以推荐子弟做官。这些子弟很多不学无术,到官场后凭空享受俸禄,无所事事、无事生非。因为都是子弟还容易形成裙带关系。结党营私,相互包庇,又是政坛的不稳定因素。范仲淹建议限制高官的恩荫特权,减少财政开支,促进国家政治清明。唯才是举,早在三国时期著名的曹cao同志就提出了这样的口号,世袭门阀带来的只有倒退和垄断,只会对社会的进步产生阻碍。并且这样的措施只会加剧社会的冲突造成阶层的对立。显然是不符合社会进步的落后手段和举措,统治者不改变这样的措施只会让人民来改变统治者。

    第三条日精贡举。科举取人太多,应该精简。范仲淹还提出改革科举内容,由注重诗赋改为注重策论。因为诗赋是文学才能,而策论方能显示出治国能力。减少明经科中要求死记硬背的内容,改为阐述经书中的要义和道理。科举文官制度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并不是一件错误的事情,直到今天很多国家基本采取了这一治国手段。科举制度包括今天的高考制度还是选举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科举相对门阀世袭不知道进步了多少,至少让平民百姓有了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的途径。关键是科举的内容是什么,如果科举选出的确实是为国为民,经世致用的人才,实是国家治理的一种有效手段。一千年前的范仲淹显然意识到了科举的改革关键之处,只要改变相应的科举内容,那就更能发挥科举选拨人才的良好功能。后世的科举八股文将内容僵化,显然走上了背离人才选拨的正确道路。

    第四条曰择官长。这一条是专门针对地方官的。范仲淹认为地方官不称职者十之八九。他建议选派得力能干的人往各地考察官员、对政绩优异的进行奖励,对不称职的降级或者罢免。新任命地方官、也应该经过审查,避免随意造成冗滥。他还建议由二府宰执和重要官员推荐各路转运使、提点刑狱、知州,由知州推荐知县、依次类推,层层推荐。这样得到的官吏对上级负责,便于上下协力、同出一心,提高行政效率。但是这种方式产生的一个恶劣后果,就是官员只唯上不唯下,会产生欺下瞒上的不良后果。如何考核官员,至今还是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即使到了现代社会,仍然离不开官员的任命考核这一课题,现代社会任何一个国家的正常运转还是需要官员参与治理。一个高效运转的社会治理体系,不但需要制度的约束,官员的能力也至关重要。

    第五条曰均公田。宋朝地方官,除了俸禄,还分给一定数量的田地供耕种,称为“职田”或者“公田”。公田设置于真宗年间、本意是高薪养廉、增加官员的收入,能使他们安心为官,不与民争利。但时间一长这个制度就显现出了弊端,官员频繁调动,同级官员在不同地方分配公田多少不均有些官员多吃多占,有些官员无公田可分。范仲淹呼吁重新确定官员分配公田标准,有不均的均之,有未给的给之。中国社会的先贤早就提出了社会治理,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社会公平是维持正常社会运转的一个重要原则。一个贫穷但相对公平的社会不一定会比一个富裕而极不平等的社会产生更多的问题,公平效率历来是一个社会运转的二大基石。失了哪一方面都会造成社会的失衡和失灵。

    第六条曰厚农桑。厚农桑就是重视农业生产。唯德善政,政在养民。养民之政,必先务农。历代统治者都很重视农桑。范仲淹认为当下对农桑重视不够,造成粟帛常贵、贫弱之民交不起赋税,所以府库日虚。他建议筑堤开渠、兴修水利、并将农业生产列入官员绩效当中,兴农富民强固国本。千百年来,中国一直是个农业社会,农业问题一直是国家稳定的头等大事。即使到了今天,我们国家的收入不再依靠农业的产出,但是三农问题仍是国家重视的最最主要方面。每年中国政府发布的一号文件就是关于三农问题的文件。大宋王朝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工商业的税收,但是农业问题仍是国家稳定的第一因素。绝大部分的人口是农村人口,农业,农民,农村的稳定仍是大宋统治者首先要解决的第一要务。

    第七条日修武备。这条是关于军队建设的。针对募兵制一入军营终身为兵的现状。范仲淹建议招募亦农亦战的新兵。农忙时这些新兵务农。农闲时训练。他们既可以补充正规军的不足,还可以减少财政开支。新兵制度可以先在京师周边实施,取得成效后再向全国推广。募兵制是建立国家武装力量的有效措施,但是当时的北宋政权已经出现大量的冗兵现象,所以对兵制的改革也是当时的一个重大课题。当然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不变,大宋要想强兵兴武的愿望只能是水中花镜中月。

    第八条曰减徭役。由于五代连年战争、人口下降幅度很大。宋初人口大约只有唐朝全盛时期的46%,仁宗时人口数仍然比唐朝少很多。设置的州、县却一点也没有减少。这样每户需要负担的赋税劳役就大幅增加。范仲淹建议合并州县,将部分县降为镇,合并署衙,裁减公务人员。这样既减轻了徭役,又可以增加每州的农民数量,有利于相关事务的统筹安排。

    第九条曰覃恩信。覃,延伸、推广的意思。覃恩信就是把皇帝的恩泽和惠政推广到民众当中。范仲淹建议,今后皇帝颁布赦令,要精选臣僚前往诸路安抚,访百姓疾苦、察赦令执行是否到位。也就是政府的政令传达要通畅,不能产生上下隔离的情况。好好的政策从上传达下来后,到了地方完全变了样。直到今天,很多事情还是这样,上级传达的文件精神到了基层,完全走了样。如何确保信息传达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至今还是社会管理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第十条曰重命令。就是严肃法纪,做到政令畅通。法度示信于民,不能朝令夕改。朝廷颁布法令时,应广泛讨论,避免仓促疏漏。应尽量避免那些不能长久实施的法令,删去繁杂冗赘的条款,这样朝廷的法令才能保持严肃性。

    范仲淹这十条,一至五条针对“冗官”,第七条针对“冗兵”,第

    六、八条针对“冗费”、第九、十条是保障措施。从“范十条”可以看出他治理的重点在官吏。在所有的弊政当中,人的要素都是第一位的。在人的要素中,握有权力的官吏更是决定性的。得人便治,失人则乱,是人治社会千古不易之道理。

    范仲淹这十条,革新的思路和目标都很明确。但是客观来说吏治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从古到今都是失败的经验,很少有成功的案例。论资排辈、人浮于事、贤愚难辨的弊端很难清除,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政绩这玩意儿没有刚性的考核标准。范仲淹提出的种种措施也只是强调注重官员品行和政绩,至于怎样考核他也只是“心中有杆秤”,但无法量化成一种尺度。直到今天对官员的考核依然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唯经济论在一切以发展为重的时期可以实施,但显然并不科学合理。每一个地方的情况千差万别,都以经济指标为考核依据显然对某些官员并不公平。以人民满意为考核的依据,显然又是十分虚无的,人民满意的标准如何确定,所以官员的考核真的非常困难。当然时代在进步,人们总能在前人的教训中找到更为合理的依据和方法来进行相应的考核。

    改革维新是许多忧国忧民的官员的信念,他们私下互通有无,达成默契。范仲淹十条,虽出自其一人之手,但实际上反映了革新派的共同诉求。“范十条”成为大宋庆历革新的总规划图,天章阁答对成为新政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