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明之日新月异在线阅读 - 第一章 困局 第1节 新朝未必新气象

第一章 困局 第1节 新朝未必新气象

    困局·新朝未必新气象

    泰昌元年正月

    新皇登基,一扫神宗朝的故事,初一、十五的大朝会次次不落,每日里都会与内阁中枢会见,研讨国家大事,国家机器再一次高效的运转起来,好多万历年间都已经没人管的鸡毛蒜皮的琐事,现如今也都开始有人管了,但属实说还不如没人管的好。

    泰昌帝自万历四十三年开始观政,神宗可谓是手把手的教,早已不是政治上的小白了。四十七年开始监国,虽说时日不长,但也是明白了神宗的一片苦心了。这大明朝真的可以称的上是积重难返了,原本当太子时的好多抱负,现如今看来也是明白了有多么的不合时宜和意气用事了。

    不过在神宗爷面授机宜下,泰昌帝开局的三板斧也是大开大合,舞的虎虎生风。

    一千万两的劳军银子都是由东方银行走的账,文官这头除了看到一堆报表上的数字外,连根毛都没见到。不过即便是泰昌帝无比放心的东方银行,在这件事的办理上也是玩了花活的。

    这一千万两分成两批各五百万两,分别犒赏边镇和内地驻军,具体的分派上,东方银行也是仔细的权衡了一番的。其中都司、总兵府一级分了二成,卫所、参将府一级一成半,千户所、游击府、守备府分一成,百户所、备御所、防守处则是半成,四成发到了兵丁的手中,剩下的一成全部都用作补充粮秣辎重送到各军驻地。

    之所以这么分,是孙远出的主意。

    边军也好、卫所军也罢,即便是募兵,主要的战力便是总兵、参将、游击等官佐将校的亲兵家丁,所以这些总兵、参将、游击、守备就是要喂的。

    卫所军虽然不堪战,但守御之责却也是很突出的,即便是再不能实实在在的打硬仗,可是维持地方上的稳定也是却不得他们,所以各地卫所军从都司到百户所的一众指挥使、佥事、同知、千户、百户也得喂。

    剩下的便是基层的兵丁,尤其是卫所军更是不稳定因素,卫所军的日子也是太苦了,成规模的流民、盗匪的主力基本上就是这些人,要想维持稳定,这些人定然也是要喂的。

    最后粮秣辎重这一块是绝对需要补充的,犒赏的钱各级官佐将校是绝对不会用来补充粮秣辎重的,各地军兵现如今手上根本就没有余粮,一旦开动就要朝廷发饷,这样的局面必须要逐步的改变,要不然空有百万军,却无法有效动员,那这百万军不管能不能打,就都是摆设了。

    于是才有了这么个分法。至于后续的派发,东方银行早就计划清楚,通过各个有合作的商团来办理,同时也有东方银行、虎威堂及东厂锦衣卫的监督,确保每一文都能送到位。

    赏银的发放完全是实打实的按人头发的,各军用于吃空饷的空额那自然是领不到钱的,但官佐将校也都是按比例也发了为数不少的钱,也都是没什么怨言。再有就是下面兵丁的苦处他们也是清楚的,对于这样的分配大家伙也都是心服口服,所以此番犒赏还算是办的实在,虽说做不到一扫明军的颓势,但鼓舞士气的目的还是达到了的。

    而矿监税使返京的事更是快刀斩乱麻,内廷都知监的公文一出,都得麻溜的给朕卷铺盖回京,谁敢再生事端,例如什么沿途吃拿卡要、刮地皮,那就仔细你的脖子了。

    太监那可是正儿八经的皇室家奴,没有主子的支持,谁还鸟他们呀!一个个都是立马执行命令,不敢有丝毫的耽搁。

    但同时,吴王朱由梼却是暗中通过虎威堂仔细的关照了在各处镇守的矿监税使,走就要光明正大的、耀武扬威的走,除了坚决执行不沿途刮地皮的死命令以外,内廷的脸面必须也得顾及,必须要展示出一副‘此番走,咱家那也是奉了皇命才走的,可绝不是咱家怕了你们’的架势,演技好的还得做出一番‘咱胡汉三早晚会回来的’的做派才行,绝对不能弱了皇家的面子和威仪。

    这个好办啊!妥妥的执行!不过,话说着‘胡汉三’是哪位好汉?

    至于补官的事,就是有些慌乱了。泰昌帝也没头绪,朱由校也麻爪,朱由检很是积极、但也是没有章程。朱由梼则不然,鬼迷烂眼般的、偷鸡摸狗似的给自己个老爹出了个馊得不能再馊、但却是切实可行的主意。

    所有在万历朝因谏言被贬的,非因枉顾国法、草菅人命被罢官去职的,非因贪污受贿被革职的,有一个算一个,通通的被召回了。没有主政地方经验的,由吏部会同考核后,分配到各布政使司补充省府州县的缺员官额,京师里一个不留。其他有地方主政经验的,由六部会同遴选选派,补充各部院寺的官缺。

    而这里头却也有一些特例,不过却都是泰昌帝钦点的,为啥点这些人,那可真是没人知道。

    官缺一补充,尤其是这么大范围、又如此规模的,还真是大明的头一遭。但是补完之后,泰昌帝可就有点郁闷了。原本缺官时,很多事说办就办了,可现如今逐步的补齐了官缺,事反倒是复杂了。

    连着cao作了几天,泰昌帝是愈发的郁闷起来,尤其后悔的是优先补充了都察院和六科,泰昌帝就突然觉得自己周围出现了无数只苍蝇一般,要多郁闷就有多郁闷。神宗大行的事就来来回回的鼓捣了十天,楞是没拿出个章程来,真真的是不知所谓了。

    由此,对于朝廷众臣的德行也是心知肚明了。虽说泰昌帝偶尔还会有本不该有的‘书生意气’,但有朱由校在一旁提点,也算是朝局牢牢的掌握在了手中。

    外廷热闹的很,内廷这头却是很玄妙,或者应该说是很诡异。

    李恩没有按惯例靠边站、依旧在位主持大局,已经病了很久勉强履职的卢受依旧掌管东厂要害,似乎一切都是平稳的很,一切都是按部就班。

    与此同时,内廷中好些个原本够资历该补进司礼监的,除了王安、李铭论资排辈任司礼监秉笔太监外,其他的都是没有履新。反倒是御马监这头,第一时间全部换成了泰昌帝在东宫时的心腹。

    之所以这么搞,估计也是泰昌帝夹带中着实是没有可以信得过的人了吧。

    同时,一名本是内学堂平平无奇的小宫人张三成却被安排为泰昌帝的近侍,只干一件事,为泰昌帝试毒。而且这个活他还属实是干的不错,才上岗三天,便就试出了泰昌帝的饮食中竟被人下了药。

    为啥说是药而不是毒呢?因为这玩意还真就没毒,只不过吃了之后会让人生燥,产生行欲之意,可这玩意还不算是春药,准确的说应该是大补过头了的样子。

    神奇不?泰昌帝才领国二十一天,就搞出这样的事,这还了得吗?自然是了不得的,于是御膳房、御药房、光禄寺等凡是能和皇帝饮食挂上勾的一个都没跑了,全部被京师治安厅给抓了。对,就是治安厅而不是东厂和锦衣卫,因为按照东方公司保安局的办案原则,东厂和锦衣卫都是与内廷有牵涉的,那就算作不可信的一头。于是京师治安厅侦缉处便出马了。

    现如今京师治安厅虽说没有了朱由梼的嫡系人马,但那也都是以前保安总局的老底子,那可都是跟着虎威堂一众元老办过案的,而且还有行事洁癖,不论啥案子,那都是要讲求证据详实、案情清楚的。

    人家现在流行的那叫零口供定案,你不招?没关系,人家能用旁人证词和涉案证据把你的犯罪事实掰扯的清清楚楚,就好似你作案时,人家就站在你身后一般。

    当然,这个也只是个美好的愿望和锲而不舍的追求方向,毕竟目前京师治安厅能够零口供定案的虽说也有,但还真就不多,而且能够如此办案的还真就是凤毛麟角。

    出了如此惊天的大案,那朱由校还能藏着掖着的吗?自然是选派了精锐中的精锐,由原东方公司保安总局侦缉二中队副中队长、现任京师治安厅侦缉处副处长的张侠兵出马了。

    别看张侠兵是个姑娘,可不是一般人物,他师父也不是一般人,乃是东方公司保安总局副局长、天津分局局长赵尔雅,这还能一般吗?肯定不一般啊!

    而张侠兵的侦查思路也是不一般,御膳房、御药房、光禄寺等一众人问都不问,直接让人押回京师治安厅分别单独关押、不让任何人接触后,便是直接就盯上了张三成。人家侠兵姐这么干也是有理由的,就一点,为什么是张三成?

    张三成今年十四岁,在内书堂可谓是平平无奇,不算好也不算坏,学问也是中规中矩,在内廷里也没有什么过硬的靠山,妥妥的泯然众人,为什么他能被选成泰昌帝的近侍呢?

    泰昌帝登基后,近侍三十七人,试毒的就有六人,前后十三道工序流程,别人都没发现什么,怎么就这个平凡的不能在平凡的小宫人张三成就发现了端倪呢?这正常吗?正常就闹妖精了!

    要知道,自打二爷在京师成立保安局,那可就是不许成精了的,怎么光天化日、郎朗乾坤,就出了这等神奇的事呢?

    张三成,一个才冒头的小宫人,看得起他也就尊称一句“公公”,别说太监了、少监都够不上的主,能有多难查?再加上张姑奶奶侠兵那可是得赵尔雅的真传的,一查便就发现了端倪了。

    张三成万历四十五年自宫,受时任尚宝监少监崔四常推荐入宫,入宫便就直接进了内书堂,一天罪都没遭过。泰昌帝登基后便就被都知监选派为皇帝近侍,这选派过程中是由东厂推举的,一切都可谓是顺风顺水,即便是内廷某些大人物的干子干孙都没他命这么好的。

    这就绝对不正常了!

    选调入内书堂识字,这对于内廷的人来说那可谓就算是科举入了三甲一般,没有在内书堂识字经历的,任你的后台再硬也是不得入司礼监和御马监的,内书堂妥妥的就是标准的中央干校的地位。原则上讲,入宫后至少要服役三年才是有资格参加遴选进内书堂的,可张三成却是直接就进去了,这就是第一个反常之处。

    而后都知监遴选皇帝近侍,再怎么说也都是应该优中选优才对,可是在内书堂学业平平无奇的张三成却能脱颖而出,这就又是个疑问了。

    顺藤摸瓜继续查访,所有的线索就都集中到了原尚宝监少监、现任御用监太监的崔四常身上。张三成是他招募进宫的,进内书堂也是他安排的,包括被选为皇帝近侍也是他cao作的。这事他绝对是逃不掉了。

    可崔四常那可是御用监太监,他干爹也是不一般,乃是现任吴王府管事太监、东方公司常务副总裁崔保辉,据说泰昌帝已经准备选他补入司礼监做秉笔,这样的人物虽然与案件有千丝万缕,可毕竟没有直接涉案、也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他与案件有关,张侠兵再虎,也知道没有办法直接传讯的,于是张侠兵便将所有的案件线索和调查情况直接汇报给了朱由校。

    而后朱由校便紧急召见吴王朱由梼、崔保辉、崔四常,朱由校那可是一点脸都不给朱由梼,就一句,你个小王八蛋到底要干什么?而朱由梼则是毫不隐瞒,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和相关的安排统统和盘托出。

    一切的根源就是朱由梼的一个莫名其妙的担心,有刁民要害皇帝陛下,别问二爷为啥会这么想,没根由,再问就直接告诉你‘本王乃天齐仁圣大帝座下八大元帅之一的温琼元帅降世临凡,心血来潮,夜观天象,发现紫微星不稳,行不行?’

    行不行你奶奶个卷的啊!这什么乱七八糟的!

    不管你信不信,咱们吴王殿下自己却是坚信不移,于是便安排虎威堂在京师寻找合适的人选,在虎威堂在京师庞大地下网络的支持下,便就选择了当时已经走投无路的张三成。

    张三成是最早的一批河南赴京师投奔亲友的流民,从河南出来时一家六口人,父母在路上被其他流民所杀,也抢走了马车和所有的财物、粮食,只有他带着一个meimei、一个弟弟一路乞讨逃到了京师。可到了京师才知道,在京师的姨娘也死了,姨丈已经新成了家,根本就不愿意收留他们,而他们又举目无亲,彻底的就无依无靠了。

    赶巧,姨丈的新小舅子是个开磁窑的,说是看着三人可怜,便就让兄妹三人去磁窑做工,三人还小,就做些力所能及的活,没有工钱,但也说是要管着兄妹三人的吃住。

    这按说应该是好事吧,可结果却是大相径庭。兄妹三人到了窑厂也就过了三天的好日子,第四天张三成这个便宜的‘舅舅’就将他的弟弟meimei给卖了,他因为稍大一些能干活才没有被卖,就被圈在窑厂做苦工。

    得知实情的张三成那是费劲九牛二虎之力才从窑厂逃了出来,可是想救弟弟meimei却是一点办法也都是没有,连被卖到哪里去了都不知道,才满十一岁的张三成又能怎么办。那时候张三成的绝望是任谁都无法理解的。

    还是赶巧,像没头苍蝇一般的张三成就遇到了招募宫人的宦官。张三成虽小,可也是知道进宫当宦官那可是很厉害的,河南老家就有当宦官的,那可是连县太爷都要给面子的,于是走投无路的张三成便去应征了。

    可张三成哪里懂得,正儿八经的宦官招募那可不是谁想去都能去的,往上三代都得是清白人家才行,得有保甲的文书作保才算是能过初选的,像他这样的根本连初试都过不了。

    这事情就这么都赶到一块了,张三成这也是实在没招,一狠心就抢来一旁布庄的剪刀,当着招募公公的面便就自宫了。要么说这孩子就是孩子,这自宫的事能这么办吗?那可是要出人命的。好在主持招募的公公心善,赶紧命人送到左近的净事房,让里面的老公公给救治,可别坏了孩子的性命。

    带送进去一看,净事房的老公公都是吓了一跳,这孩子也太狠了,一番救治下来,孩子的命算是保住了,可命根子却也是留不住,就被老公公给彻底的做了。按理来说,不管是主持招募的公公还是净事房都是仁至义尽了,张三成是逃不过成为无名白的命运了,可又是赶巧,崔四常正好是此番招募的总掌,出了这样的事,自然得过来看看的。也就是这么一看,张三成的命运便就改变了。

    张三成能从窑厂逃出来就证明他足够的聪明伶俐,为了救回弟弟meimei能下得了这般的狠心,这就是有牵挂还够狠,这不就是二爷要找的人吗?而后崔四常便只会了虎威堂,将张三成的底摸清楚后,张三成也就成了‘天选之子’了。而虎威堂这头也立马组织人将其弟弟meimei找到,赎了出来好生安置起来。

    待张三成见过被安置妥当的弟妹后,也就彻底的将自己‘卖’给了朱由梼了。

    养好伤的张三成也顺利的入了宫、进了内书堂,也顺利的被选派做了泰昌帝的近侍,一切都是按部就班依着计划,而张三成却是始终没有忘记进宫前朱由梼对他的嘱咐,一定要关注泰昌帝身边的一切异常。

    张三成也是不负所托,成为泰昌帝近侍后就发现了端倪,自打他获得任命后,便就收到内廷各方递过来的橄榄枝,这原本没有什么,就是鸡犬升天而已。

    可问题是在诸多主动巴结他的一众人中,御膳房的一个小宫人却是显得特别的积极和殷勤,一见面就送了张三成十元的东方银行钱票。这可有点过了,且不说才升职的张三成值不值这个价,单是这十元的钱票就绝对不是一个御膳房内无官无职的小宫人能拿的出来的,由此张三成就暗中关注起了这个小宫人。

    这个小宫人是负责给泰昌帝送膳食的,连续关注两天,张三成就看出了问题。按例在张三成一众人试过菜后,泰昌帝的膳食便就会送至餐厅里,而这个时段在餐厅等待伺候泰昌帝用餐的人就只有御膳房送膳食的人,这就意味着他们有时间做手脚。

    可是这事也就只是猜测而已,你总不能因为人家有作案时间或是给你的孝敬多了就拿人吧,于是在第三天,张三成便就干了件出格的事。那天在试菜时,张三成故意漏了两道菜,卡着泰昌帝已经来在餐厅坐定,他才加装想起来,找到值守的管事太监要重新试菜。

    这种事要说就有点过了,试菜六个人,你漏了,别人没漏不就行了,平白扯出事端干啥,管事太监便就不怎么在意,可张三成却不干了,非要按着规矩重新试,即便惊扰了圣驾受罚也在所不惜。他们就在门外,张三成嗓门还故意大了些,想不惊扰都不成了。

    泰昌帝见此情形也就是以为张三成这是要博出位而已,便也就起了好奇之心,也想看看干如此闹事的张三成最后怎么下台,就当做对枯燥政务的一个调剂了。

    于是,再次试菜便就发现了问题,包括张三成在内的六名小宫人又挨个试过菜后,都是有了异样,于是案子便就是发了。

    朱由校在听完一应汇报,命人调取起居注一对照,这才发觉自泰昌帝为神宗爷守十天的初孝一过,泰昌帝临幸嫔妃的次数就有些莫名的多了,大家伙都是以为泰昌帝是被压抑的久了,需要发泄,也就没有人正经关注这事了。

    如此来龙去脉、前后因果一对照,事情的明白了。朱由校随后便严令张侠兵彻查一众涉案人员,此事必须要一挖到底。

    张侠兵在清楚张三成这头的诸多疑点后,剩下的事也就都是好查了。而后的事无非也就是严酷刑讯、威逼利诱、顺藤摸瓜的惯常伎俩了。至于此番立功的张三成,朱由校却也没有让他继续留在宫里,直接发派给了吴王府。

    泰昌元年正月十九,御膳作伪案就虎头蛇尾的结案了,案情具体如何没有传扬出来,但自那天开始,由朱由校主持、李恩协助,对内廷开始了大范围的清洗,之前所有与后宫各妃嫔、外朝文武官员有牵扯的一律都被发配去给神宗爷守灵了,即便是李恩的人也是有受到牵扯的,原郑贵妃一系的人更是一个都不留,不明不白的消失的也不在少数,在梃击案中表现不错的韩本用被破格提拔进了司礼监。

    一番清洗持续了将近一个月,到了二月二十,内廷里也归于了平静。二十一,吴王的病突然就好了,烧掉了一本名为‘红丸’的卷宗后,痛痛快快的拿上天子剑就去天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