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一十节 内阁(2)
    r刘彻揉了揉有些发麻的太阳xue,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将笔放下来。    现在的事实是:他发现,他找不到周亚夫的合适继任者。    与周亚夫同辈的外戚列侯勋贵中,一个能打的也没有!    更重要的是,汉室要当丞相。    现在是有两个潜规则的。    第一,丞相必须出自列侯集团。    自高皇帝以来,一直如此,从未改变。    哪怕当年的申屠嘉,也是在拜相前的一个月,封为列侯。    而且申屠嘉本身的功勋和地位,已经满足了列侯的要求。    即使如此,申屠嘉身上最初也承受了莫大的压力。    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背地里非议。    其次,欲为丞相,先为御史大夫。    八成以上的大汉丞相,是先做御史大夫,再当的丞相。    至今为止,仅有平阳懿候曹参、故安文候申屠嘉是例外。    而现在的御史大夫是谁?    晁错!    晁错现在的爵位,只是左庶长……    不是刘彻或者刘彻的老爹不想给他升。    实在是这货在列侯勋贵里的仇恨值太高了!    十个列侯里,起码有七个是看晁错不顺眼的。    晁错那张大嘴,又将剩下三个人,给喷到了自己的仇敌对面去。    刘彻毫不怀疑,要是自己把晁错放到丞相的位子上,还给他封侯。    那晁错几乎立刻就会被‘刺杀’。    更何况,将晁错任命为丞相,必然会引发儒法的分裂。    好不容易才让儒法走到一起,组成统一阵线,刘彻可不想这么快看到这个联盟分崩离析。    微微思考了一会后,刘彻提起笔,在纸上终于下写了一个名字:薄戎奴。    然后,刘彻就在这后面写下原因:枳候,谨小慎微,年富力强,素为外戚表率。    又,其曾以车骑将军,侍奉太皇太后。    曾经出任军职,哪怕是象征性的军职,是汉室丞相必备的条件!    自高帝刘邦立国至今,从未有任何一个丞相,不是从军队走出来的。    即使是当年被刘彻厌弃和鄙视的张欧,早年也曾经从军。    而刘彻复活了军功勋爵名田宅制度后,这个条件就成了铁律。    没有任何一个丞相,在没有军队支持的情况下,还能坐稳相位!    当然薄戎奴在实际上,甚至很可能连刘舍也不如。    至少,刘舍做了这四五年的少府。    对于一般的事务和正常的政务,都已经熟谙于心。    至于薄戎奴?    刘彻还真有些怀疑他能不能控制局面。    但好在,薄戎奴背后是薄太后,靠着太后的威权加持,他还是能有所作为的。    譬如,当一个傀儡?    刘彻拿着笔,继续在纸上写下去。    半个时辰后,就已经写满了足足三四页的文字。    刘彻拿起来看了看,然后吹了吹墨迹,将这本书合上,放到一个盒子里锁起来。    望着这个盒子,刘彻长出一口气,说道:“未来,朕之后,打开之人,也不知道是谁……”    但可以肯定,一定是他的继承人。    不知道,当他看到自己的老爹给他留下了这么多财富的时候,会不会感动的泪流满面呢?    站起身来,刘彻走向外面。    一边走,他一边回味着自己方才写在那本书里的内容。    以薄戎奴为相,在实际上,就等于刘彻自己放弃了寻找一个合格丞相继任者的努力。    当丞相不靠谱时,其他大臣自然会侵夺丞相的权柄。    但,这是刘彻所不容许的。    所以……    刘彻计划采用一种名为集体领导或者说内阁的制度,来帮助他统治天下。    总的来说,就是一种三公九卿,联合处理政务的制度。    当然,现在还只是一个初步的概念。    甚至,这个想法会不会变成现实也不一定。    因为,刘彻还没有跟周亚夫谈过这个事情。    万一周亚夫有合适的人选呢?    要知道,汉室丞相有推荐继任者的特权。    如萧何临终之前,推荐了曹参。    尽管当时曹参还在齐国担任齐相,但吕后却第一时间就批准了萧何的推荐。    其后曹参病逝,推荐王陵为继任者。    哪怕吕后跟王陵其实没有什么太多共同语言,也对曹参的决定予以了背书。    对于现在的汉室来说,丞相正常去职或者病逝。    是有权力也有资格,向皇帝推荐继任者。    而皇帝通常不能无视丞相的推荐。    更别提,现在的周亚夫,实际上是有着相当于萧何曹参两人地位的大臣。    他推荐的人选,刘彻也不能驳斥。    想到这里,刘彻就又转身回去,打开那个盒子,取出那本在书,在其上面又加了一些文字。    再三确认无误后,他才将之放回原处,锁起来。    “朕却是忘记了,汉家还有左右相国之制!”刘彻长出了一口气。    这样一来,他构思的那个制度,就有了一些框架了。    在过去数十年的历史上,老刘家曾经多次用出了左右相国之制。    每次的目的,虽然都不尽相同,但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特殊时期的特殊制度,以保证国家制度能平稳运行。    譬如当年曹参推荐王陵。    但傻子都知道王陵不爽吕后苛待刘氏很久了。    所以,吕后就自以为聪明的选了陈平看上去很听话的人做左相国。    结果……    反吕的王陵很硬骨气的回家读书了。    看似亲吕的陈平,却在不动声色之间,串联诸侯大臣。
    吕后前脚刚刚驾崩,尸骨未寒,后脚,陈平就发动了政变,血洗了诸吕……    此外,刘彻当初即位时,也是用了左右相国之制。    可没过半年,他就受不了张欧的昏庸和无能,找了个借口,让他回家种田了。    如今,历史走了一圈,又转回来了圆点。    刘彻现在确实很难忍受一个无能之人,占据帝国官员的最高职位。    因为那会告诉其他人?    无能、平庸,也可以成功!    所以,他以薄戎奴为相的考虑,就是基于此。    外戚为相,在刘氏政权体系下,属于某种意义的政治正确。    虽然后世很多人喷两汉外戚权重误国。    但在实际上呢?    刘彻知道,并且清楚,汉家天下,在某种意义上,是外戚和刘氏联手打下的。    当年,刘邦麾下一百零五位列侯中,至少有一半列侯,曾经是周吕候的部将,或者曾经效命过周吕候。    史书虽然抹去了吕泽的一切战功和功勋。    但是,其他列传和高祖本纪里,却总是不可避免的要暴露出那位周吕候曾经的影响力究竟有多大!    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    汉家天下,刘邦打下一半,剩下的一半是周吕候吕泽,拿着刀枪剑戟打下来的!    而刘氏历代,也离不开外戚的辅佐和扶持。    从兴盛到衰亡,外戚政治贯穿汉代历史。    最终,诞生出王莽。    但,一个王莽,不足以抹杀那些曾经在史书上绽放着光辉的外戚们。    卫青是外戚,霍去病也是外戚,霍光更是外戚!    而对皇帝本人来说,其实大臣,远没有外戚值得信任。    外戚,在正常情况下,跟国家是休戚与共的。    刘氏兴,他们才有权柄。    刘氏都要灭亡了。    外戚自然连草狗都不如。    更何况,外戚、文臣、武将,本就是汉室政治格局中的三角。    至少到现在为止,外戚还没有祸乱国家。    恰恰相反,外戚是关键时刻稳定政局的重要力量!    更何况,薄氏外戚,其实早就在政坛上没了什么影响了。    刘彻拉他出来,只是让他垫背的。    反正,内阁是集体领导。    外人也很难知道,这个丞相是水货呢?还是有真材实料。    现在,用了左右相国,那就能更好的遮掩了。    更妙的是,左右相国制度,简直就是天生为了给年轻人设置的制度。    毕竟,单独提拔一个年轻人当丞相,大家会议论纷纷。    但,假如是一个外戚,一个年轻人,那就会少了许多掣肘。    刘彻甚至还可以将这形容成‘简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