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一
南唐的历史复杂,其前身是由庐州的杨行密打下来的地盘,治所在广陵(扬州市),称为吴国(或南吴国)。 杨行密死后,儿子杨渥继位,但大将徐温通过权力斗争逐渐独掌朝政大权。徐温掌实权达20年之久,杨氏虽然当了皇帝,但实际上是傀儡。 杨行密曾经收养一个穷小子,但杨行密的儿子们却不能接纳他,杨行密只得把他交给部将徐温抚养,取名徐知诰。 这个养子徐知诰不一般,他为人机灵可靠,得到徐温的厚爱。养父徐温掌握吴国实际大权后,徐知诰的职位也步步高升,被派到润州(镇江市)担任团练使。 但徐温的亲生儿子徐知训在广陵(扬州)过于狂妄,竟然侮辱大将朱瑾,结果被朱瑾所杀。这朱瑾本是北方兖州的泰宁军节度使,因为被朱温打败,落难逃到杨行密的南吴国,他当然不会受徐知训的气,因而愤怒地杀死了他。但朱瑾也被徐知训的部下围攻,最终逃不出城,自杀而死。 徐知训被杀是南吴国权力更替的重要事件,徐知诰在润州(镇江)得到此消息,率军抢先过江赶到广陵(扬州)平乱。 徐知诰很快控制住局势,并且留驻在广陵,徐温无奈只好奏请让这个养子担任淮南节度副使、内外马步都军副使,徐知诰获得了实际的兵权,从而逐步接近南吴国的朝政权力中心。 当徐温病死后,徐温的亲生儿子徐知询、养子徐知诰又争权,徐知诰最终胜出并掌握了吴国的军政大权,皇帝只是一个傀儡。 又过了12年,徐知诰废掉傀儡皇帝杨溥(杨行密的另一个儿子),他恢复自己的“李”姓,改名为李昪,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 南吴国由此转变为南唐国。 徐知诰之所以改国号为唐,是因为他对外宣称是唐宪宗的儿子李恪的第四世孙。他改金陵府为江宁府,以金陵为国都,原来的都城广陵称为东都。 …… 李昪(徐知诰)在位时,以保境安民为基本国策,休兵罢战,南唐的社会文化非常繁荣。但李昪为了对付强大的中原,主动与北方的契丹国交好,牵制中原政权。 这也正印证了那句话,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 但李昪晚年崇尚道术,梦想长生不老,经常服用丹药,最终中毒。 943年二月,李昪背上生疮,不久病情恶化去世,终年五十六岁,共做了4年的皇帝。 李昪的儿子李璟继位,称为唐元宗。 但李璟改变了父亲的休兵养民策略,采取扩张政策,他先乘乱消灭闽国的王氏家族政权,占领福建。 随后,李璟又夺取了楚国的马氏家族政权,占领湖南地区。但李璟的军队也没在当地站住脚,才过了一年的时间,又被楚国的旧将周行逢等人打败,湖南得而复失。 南唐的实力是唐朝末年的十个诸侯国中面积最大、实力最强的,占据了江西全省及周边邻省的部分区域。 …… 后周与南唐之间,首先隔着寿州,寿州(治所在安徽寿县)是淮南重镇,更是南唐的门户,这两国交战,寿州是必争之地。 当柴荣决定要攻打南唐时,是立下了雄心壮志的,后周也派出了强大阵容。 柴荣任命宰相李谷担任淮南道前军行营都部署兼管庐州、寿州府事,许州忠武军节度使王彦超为副职,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等12员将官随军出征,讨伐南唐的大军直指寿州。 出兵前,柴荣发出征讨檄文,为战争找个理由。 “朕自继承帝位,大修文德,不愿意兴师动众、炫耀武力,淮南竟敢抗拒大国,趁黄巢贼寇的反叛之机,盘踞淮南达六十年,还妄自称吴国、南唐的国号。不仅如此,你们竟然还与北部契丹外敌勾结,诱使北蕃成为我朝的边患,并联合北汉贼寇,至今仍与我为敌。” “对待弱国,尔等又炫耀武力,强夺南闽、吴越的土地,蹂躏湘潭等地百姓。你们的罪恶难以言表,人神共怒。希望你们能顺应潮流,归顺我朝,交出玉玺符印,我朝将给与你们相应的待遇。如果执迷不误,我大军必将惩罚。” …… 柴荣的檄文传来,南唐得知后周大军要来进攻,全国上下一片恐慌。周军刚夺取西蜀的四州之地,余威尚在,南唐怎能不忧心忡忡? 但驻寿州的清淮军节度使刘仁赡却平静如常,照常布置防御,寿州城内的军民见主将如此不慌,大家才稍稍安心。 955年十二月,李谷率后周军队到达正阳县(寿县以西),先派人在淮河上搭建浮桥。浮桥建成后,周军渡过淮河向寿州城进发。 周军在寿州分头驻扎,南唐军想趁周军立足未稳之时派兵袭扰。但周军有备而来,如狼似虎,岂容小看。 寿州城外,一支数千人的南唐军趁夜色悄悄逼近周军,后周大将王彦超早有准备,待敌人接近营寨后,一声大吼,迅速出兵掩杀。南唐军被团团围住,拼命突围,最后丢下二千具尸体,逃回城内。 后周的先锋都将白延遇也在寿州城东的山口镇列阵,迎面抗击前来挑战的南唐军。南唐的主将举大刀冲过来,白延遇挺枪跃马接战,双方打了十几个会合,不分胜负。 后面观阵的赵晁急了,他拿起弓箭,一箭射向敌将的战马。敌将见箭射来,赶紧向旁边躲闪,白延遇趁势连扎三枪,敌将乱了阵脚,被挑于马下。 白延遇又乘胜进攻上窑镇,再击溃一千多名南唐军士。 后周军连胜三场,李谷趁势率军四面围攻寿州,但由于寿州城墙坚固,刘仁赡又深通兵法泰然自若,城内紧闭城门严密防守。后周军虽然架起云梯发起一轮一轮的猛攻,但刘仁赡每天亲临城头,动员军民共同防御,拆毁民房收集滚木雷石,寿州城安然无恙。 …… 眼看寿州被围,南唐主李璟没心思再写诗吟诗了,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同时还召回老臣宋齐丘商讨国事。 商量的结果,南唐决定派出两路军马支援寿州: 一路由神武统军刘彦贞担任北面行营都部署,率两万人前往寿州增援。 另一路由奉化节度使、同平章事皇甫晖为应援使,常州团练使姚凤担任应援都监,率三万人驻扎在定远县,作为预备队。 这个刘彦贞是原南吴国功臣刘信的儿子,担任过濠州节度使,但喜欢敛财。刘彦贞通过贿赂魏岑等朝廷官员获得关照,魏岑鼓吹他用兵如韩信。因此,当后周军队攻打寿州时,南唐国主李璟就派刘彦贞督军援助寿州。 刘彦贞率领南唐军到达来远镇,距寿州二百里,由于南唐擅长水战,他派数百艘战船沿淮河而上前往正阳县,准备捣毁后周军的浮桥,切断周军退路。 后周宰相李谷得知此情况,他对幕僚说:“如果南唐的水军战船到了正阳,而我周军没有水战的装备,万一南唐军截断浮桥抄了后路,我军将腹背受敌,危险就大了。” 李谷立即调整军事部署,命令大军后退,守住正阳浮桥,转守为攻,等待柴荣的御驾到来。 而周世宗柴荣在开封也关注着前方的战事,得知战事不顺利,决定御驾亲征。 …… 956年正月初六,春节还没结束,周世宗派遣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归德节度使李重进先带兵前往正阳县,又派河阳节度使白重赞带领三千亲兵到颍上县驻扎,逼近寿州城。 周世宗随后带着赵匡胤、高怀德等殿前司的将军,率禁军自汴京开封出发。当大军走到杞县时,遇到了李谷派人送来的战报,此时柴荣才得知李谷的撤军打算。 赵匡胤等人认为周军不能后撤到正阳,正阳距离寿州城太远了。柴荣立刻派赵匡胤前往阻止李谷,但还是慢了一步,李谷已经撤退回正阳。 周世宗走到陈州时,又收到李谷送来的奏章,李谷为其撤退保护浮桥的行为辩解,还希望周世宗暂且驻在陈州、颍州一带,但周世宗没有接受,并催促李重进率兵快速前进。 …… 南唐的刘彦贞得知周军后退的消息后,准备率军追击,偏将咸师朗也好大喜功,怂恿刘彦贞主动进攻。但清淮军节度使刘仁赡、池州刺史张全约派人前往劝阻,刘彦贞仍执意进军。 刘彦贞的军队向正阳县进发,一路上旌旗辎重连绵不绝,而李重进的军队此时已渡过淮河,在浮桥东边布好阵势,严阵以待。 刘彦贞远远望见周军的旗号,还以为是李谷的周军,他大喜道:“这支周军胆小,不是我想象的那样,我今天就要立功了,全军出击。” 刘彦贞根本没有探明虚实,这里不仅有李重进率领的周军,还有韩令坤、赵弘殷等人的周军,几路兵马合兵进攻。南唐军一接战,就感觉不对劲。 刘彦贞说:“这周军的攻势太猛,根本不像撤退的军队行为,我们上当了。”但为时已晚,周军哪能放过他们,南唐军很快就被打乱了。 李重进与咸师朗战了二十回合,假装不敌,咸师朗不知是计,策马追赶。李重进按下大刀,回手一箭,咸师朗中箭跌落马下,被周军擒获。 南唐军士四散奔走,死伤很多,有不少人掉进淮河淹死。刘彦贞带着数百名亲兵落荒而逃,结果被李重进追上,一刀砍死刘彦贞。 后周军大获全胜,杀敌一万多,缴获战马五百匹,兵器械具等三十多万件。 南唐的刺史张全约正运送粮草,得知刘彦贞战死,急忙返回,并收集刘彦贞的余部进入寿州城,与刘仁赡合兵固守。 刘彦贞被击败后,南唐一片恐慌,皇甫晖既不敢救援,也不敢再屯驻在定远县,他与姚凤率军后退,逃到清流关(安徽滁县境内)。 …… 周世宗柴荣抵达正阳后,李谷前来接驾。柴荣很生气的说:“你身为主帅,不听劝告,擅自退兵,如果不是我大军赶来,你可能已被刘彦贞击败了。” 李谷见事已至此,只好请罪。柴荣罢免李谷的军权,让他主持寿州地方行政事务,由李重进取代军队指挥职位。 随后,周世宗抵达寿州城下,在淝水北岸安营。柴荣亲自到城下劝降: “刘将军,你是江南名将,有雄心大志,今你主昏庸,难成大事。我后周继承大统,不久将平定淮南,劝你早日弃暗投明,不失封侯入相,也为淮南百姓做一善事。如若不听,待破城之日,将悔之晚矣。” “两军交战,各保其主,我刘仁瞻既已受南唐恩惠,必将肝脑涂地,报效我南唐国主,谢谢周朝的好意,我们还是战场相见吧。”刘仁赡谢绝投降,加强城上的防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