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最有钱儿的朝代在线阅读 - 三百五十一章 最后的斗争 (二)

三百五十一章 最后的斗争 (二)

    宋祥兴二年(1279年),据元朝《经世大典》中所说:“正月二日,弘范发潮阳港,径往崖州。十四日,弘范至崖山。”而他的副帅李恒也于二十二日赶到了崖山。

    至此,元军整体军力水陆两军共计3万左右,战船大约400艘。而此时的宋军张世杰手下官军民加一块20万,当然前面也说了,这里面包括了文官和官兵的家眷,这样说来,大概能用的兵力能比元军略多些。但是战船方面张世杰手里有战船近千艘,这个对比元朝海军来说还是很可以一战的。文天祥对于张弘范所率领的元朝水军曾经有过这样的分析,载于《文山先生全集》中:“北人乍登舟,呕晕,执弓矢不支持,又水道生疏,舟工进退失据。”在当时的情况下,宋朝的海军在局部条件下应该是强过元朝海军的。如果张世杰能够抓住机会,在张弘范到来和李恒到来之间的八天时间之内先打张弘范,再打李恒军,此次战斗还有胜算。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张世杰并没有那样灵通的情报,更没有那样的谋略。崖山翻盘的可能是唯一一次良机,就这样失去了。好了,对手已经就位了,此时的张世杰和南宋行朝又会如何应对呢?

    为了更好的说明崖山海战的整体战况,我们首先来讲一讲崖山的地形。崖山与旁边的汤瓶山形成了一条水道,这条水道有北端和南端两个出入口。可是北端的出入口,根据《淮阳献武王庙堂之碑》中所说:“然其地两山东西对立,其北浅,舟胶不可进。”也就是说北端的出入口因为地形比较复杂,水比较浅,除了涨潮的时候,大型战船根本进不来。所以,可以进出战船的出入口,就只剩了一个南口了。所以,这仅有的一个出入口,就成了双方眼中的必争之地。此时就有人给宋军张世杰建议先下手为强,抢先占据南端的出海口。《宋史·张世杰传》中记下了建议的原话:“北兵以舟师塞海口,则我不能进退,盍先据海口。幸而胜,国之福也;不胜,犹可西走。”

    而此时的张世杰,或许是怕占了出海口的话,士兵上岸会逃跑;或许是自己所率领的这些人已经漂泊太久了。这几年不断从一个地方辗转到另一个地方的日子他已经受够了,这一次,无论如何,张世杰再也不想漂泊了。他于是这样回复建议的人:“频年航海,何时已乎?今须与决胜负。”我再也不要流浪了,就在这里,我们决一死战!

    为了表示自己破釜沉舟的决心,张世杰命人将半年前自己刚刚让士兵们建好的军营和行宫全部烧毁,还把宋军仅有的千余艘战船用绳索连接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寨,从战争一开始就摆出了一副死守的样子。(“悉焚行朝草市,结大舶千余作水砦,为死守计,人皆危之。”《宋史·张世杰传》)这样也许能提振一下低迷的士气,和表明自己死战的决心。可是这样做的后果,是宋军的一千余艘大船彻底放弃了对元朝的进攻,将战斗的主动权拱手交给了自己的对手,而把自己放在了随时被动挨打的地位上。从此,元朝海军可以随意进攻宋朝海军而不用担心宋朝海军会反攻了。文天祥在《文山先生全集》中这样评价张世杰的布阵:“行朝依山作一字阵,帮缚不可复动,于是不可以攻人,而专受攻矣。”

    当然了,张世杰既然敢做出破釜沉舟的态势,必然是做好了准备。为了死守水寨,张世杰为整个南宋海军准备了半年的存粮。根据《昭忠录·陆秀夫等传》中所说:“舟中粮尤可支半年”。这样算,元朝海军一时半会也困不死张世杰的部队。可是张世杰千算万算却漏算了一招,他确实是为部队准备了半年的口粮,却没有为部队准备足够的淡水!

    这个致命的失误很快就被张弘范抓住了,张弘范一到崖山,迅速占据了崖门水道的南口,切断了宋军上岸汲取淡水的路线。这样,被堵在崖门水道里的宋军就成了瓮中之鳖了。没有淡水,宋军的灭亡只是时间的问题了。元军剩下的工作,就是等着宋军自己渴死了。宋朝最后的反元军队,就这样还没来得及跟敌人交战,就陷入了缺水的困境中,只能等着慢慢渴死。这些一直坚持到现在的将士们,却只能以这种屈辱的方式,不甘的慢慢陨灭在茫茫大海上了。这样的日子过去了十几天,宋军的士兵们实在是渴的受不了了,只好从海里打上来海水喝。可是喝海水那无异于喝毒药,一喝就上吐下泻,士兵们的身体和精神都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根据《宋史·张世杰传》记载:“兵茹干粮十余日,渴甚,下掬海水饮之,海咸,饮即呕泄,兵大困。”

    到了这个地步,张弘范还是想要不战而屈人之兵一下,要是兵不血刃让张世杰投降那是最好的了。张弘范首先想到了自己带到崖山的那位重要人物——文天祥。如果文天祥能够出面劝降张世杰,那也许还是有可能成功的。《宋史·文天祥传》中有这样的记载:“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文天祥给张世杰的回答,就是他的那首光耀史册的《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张弘范看到这首诗,知道了文天祥的决绝,只好苦笑一声。再想别的办法。张弘范找到了张世杰的外甥韩某,让他几次去招降张世杰,张世杰历数了古代的忠臣良将之后说:“吾知降,生且富贵,但为主死不移耳。”拒绝了自己外甥的动员。这样的绝境之下,宋军仍然宁死不降!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张弘范就只好来硬的了。对付宋军这种用绳子锁在一起的船,读过《三国演义》的我们都知道标准答案,那就是用火。张弘范于是就弄了几艘火船去烧张世杰的水寨。不过,张世杰预先早就做了准备,在所有战舰上都涂了厚厚的海泥,火烧不透,另外还在每艘船上配备了长竿,火船来的时候能用长竿顶住船不让它烧到宋军的船。这当然不是因为张世杰也读过《三国演义》,那会还没有这本书呢,而是因为张世杰之前在焦山海战的时候就曾经吃过战船连环被火烧的亏,这次长了记性。《宋史·瀛国公纪》中记载:“(元军)以舟载茅,沃以膏脂,乘风纵火焚之。(宋军)舰皆涂泥,缚长木以拒火舟,火不能烧。”

    双方这样僵持了十几天,其实也不能说是僵持了,宋军完全就是被动等挨打的造型,根本无法对元军开展攻击。时间很快来到了二月初。张弘范终于下定决心进攻宋军。《昭忠录·陆秀夫等传》中载:“四日定议进攻。初五日,三面进逼水寨。”张弘范下了作战部署,下令众将以自己座船上击鼓声音为号令,鼓声一起马上进攻。二月初六,张弘范所率领的元朝海军分三面悄然围住了宋军的水寨。此时张弘范座船鼓声响起,宋军还以为是元军在宴饮,就没当回事。《淮阳献武王庙堂之碑》中载:“乐作,宋人以为且宴,少懈。”然而张弘范率领的元军突然暴起,开始攻击宋军海船,“顷刻迸破七舟,宋师大溃。”宋军经过十几天缺水的折磨早就已经士气低落,无力再战。此时元军攻上来,宋军乱作一团。处于整个水寨中央的皇帝座舰因为体型太大,无法转圜,被外面的船只隔开也动不了。

    此时皇帝座舰上,除了皇帝赵昺以外,还有左丞相陆秀夫以及他的家眷和一些宫人。陆秀夫看到了宋军在元军攻击下乱作一团,他知道,这艘皇帝座舰是冲不出去了,最后的时刻到来了。

    陆秀夫平静的让自己的妻儿先跳下海,然后,对着只有八岁的小皇帝说:“官家,事危矣,奈何?”(《经世大典》)奈何?还能奈何?建立319年的宋朝,至此已经再也没有能够抵抗元朝的力量了,连年的辗转和多日的缺水,已经让宋朝的军民早已处于崩溃边缘。一路以来,连战连败,甚至让元军一路追到了大海上。如今身处茫茫大海,即使走,还能走到何处去?

    罢了罢了,官家,让臣随你去吧。陆秀夫把玉玺捆在小皇帝的身上,自己抱起小皇帝,纵身一跃,跳入了茫茫大海之中。(“丞相陆秀夫先沉妻子于水,乃奏幼主死社稷,以金玺系主腰,秀夫抱赴水死之。”《昭忠录·陆秀夫等传》)从此,宋朝彻底灭亡,结束了自己319年的国运。宋朝的军民看到了陆秀夫和皇帝投海,也纷纷跳海自尽。他们走到这里,已经是一群失去了希望的人,他们在长期的漂泊和苦战中早已面无人色,整日都在生死边缘挣扎。所有人都只有心头的一丝信念在支撑着。如今,宋朝最后一位皇帝已经跳海,残存的大宋军民心里的信念终于破灭了。他们已经不愿再逃亡了,也不愿再挣扎了,更不愿被元军抓走作为俘虏屈辱的渡过后半生。如果陨灭就是他们最终的命运,那么就在这里,直面命运吧。

    十万军民跳海身亡的尸体,几天后浮起来,几乎堵塞了崖门的水路。“十日浮水之尸十徐万”(《经世大典》)。而南宋这个名称,也随着这十万人的投海,而化为了故纸堆中的记忆,也成为了中华民族永远的伤痕。

    张世杰在崖山海战中砍断了绳索,带着十余艘军舰逃了出去,可是在海上遇到了飓风,最终淹死在平章山下。《宋史·张世杰传》中说:“世杰乃断维,以十余舰夺港去。后还收兵崖山,······俄飓风坏舟,溺死平章山下。”他虽然军事上犯了一些错误,可是他还是为了他所捍卫的东西,战斗到了最后一刻。张世杰,不负忠烈之名!南宋灭亡的最后一战,至此落下帷幕。宋军在崖山所留下的,是十万余具尸体,和八百多艘战舰。

    南宋最后的军队,在崖山海战中,虽然犯了很多军事上的错误,但是他们在国破家亡、孤立无援的绝望之下,宁死不降,与元军战斗到了最后一刻。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用自己的血,铸就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一座不屈而悲壮的丰碑。它意味着:我们也许可以被战胜,但是永远不能被打倒!他们每一个人,都值得彪炳史册,光耀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