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十七章 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一)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四川制置使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 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具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陆游和唐婉的爱情遗憾了千年,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钗头凤》之外的陆游,求而不得竟是他人生的注脚。 《老学庵笔记》是南宋陆游创作的一部笔记,内容多是作者或亲历、或亲见、或亲闻之事、或读书考察的心得,以流畅的笔调书写记录保存至今,非常值得我们后人晚辈认真一读。 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十七日,陆宰奉诏入朝述职,偕夫人唐氏由水路进京,于淮河舟上喜得第三子,取名陆游(陆游取名的一种说法)。同年冬,金兵南下,并于靖康二年(1127年)攻破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北宋灭亡(靖康之耻),陆宰遂携家眷南迁山阴(今浙江绍兴)。 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渡江南侵,宋高宗率臣僚南逃,陆宰改奔东阳,家境才开始逐步安定下来,时陆游年仅四岁。陆游出生于两宋之交,成长在偏安的南宋,民族的矛盾、国家的不幸、家庭的流离,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陆游进京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参加锁厅考试(现任官员及恩荫子弟的进士考试),主考官陈子茂阅卷后取为第一,因秦桧的孙子秦埙位居陆游名下,秦桧大怒(秦桧这种表现不被唾骂千年也真对不起他),欲降罪主考。 次年(1154年),陆游参加礼部考试,秦桧指示主考官不得录取陆游。也是陆游的不幸碰上了秦桧这种从头坏到脚的jian臣,从此陆游被秦桧嫉恨,仕途不畅。 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秦桧病逝,陆游初入仕途,任福州宁德县主簿,不久调入京师,任敕令所删定官。陆游进入朝中后,应诏上策进言“非宗室外戚,即使有功,也不应随意封加王爵”。 高宗酷爱珍稀玩物,陆游认为“亏损圣德”,建议皇帝严于律己。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陆游以杨存中掌握禁军过久,权威日盛,多有不便,进谏罢免杨存中,高宗采纳,降杨存中为太傅、醴泉观使,升陆游为大理寺司直兼宗正簿,负责司法工作。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赵昚即位,任命陆游为枢密院编修官,赐进士出身。陆游上疏,建议整饬吏治军纪、固守江淮、徐图中原。时孝宗在宫中取乐,并未重视,陆游得知后告诉大臣张焘。张焘入宫质问,孝宗遂罢陆游为镇江府通判。已是中年的陆游同志也是怼天怼地怼皇帝,最后把自己的官位也怼没了。 隆兴元年(1163年),宋孝宗以张浚为都督,主持北伐。陆游上书张浚,建议早定长远之计,勿轻率出兵。张浚派大将李显忠、邵宏渊领兵出击,收复灵壁、虹县,进据符离,因李邵不睦,宋军大败(符离之战),偏安之论随即甚嚣尘上。张浚上疏领罪,被贬为江淮宣抚使。 隆兴二年(1164年)春,陆游在镇江任上结识张浚,献策出师北伐,张浚赞扬陆游同志“志在恢复”。四月,“隆兴和议”将签成,陆游上书东西两府,进言说:“江东之地,自吴国以来,莫不以建康为都城。临安频临大海,运粮不便,且易受意外袭击,皇上驻扎临安,只能作为权宜之计。合约签订之后,皇上应驻扎建康、临安,金朝来使,或到临安、或到建康,这样以来,可以争取时间建都立国,而不令金朝生疑。” 当时龙大渊、曾觌掌权,陆游就对枢密使张焘说:“曾觌、龙大渊利用职权,广结私党,迷惑朝廷,今日不除,后患无穷。”张焘闻言奏报朝廷,孝宗大怒,贬陆游为建康府通判。 乾道元年(1165年),陆游调任隆兴府通判。有人进言朝廷攻击陆游“结交谏官、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朝廷即罢免了陆游的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