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最有钱儿的朝代在线阅读 - 三百十一章 世界法医学的开创者-宋慈(三)

三百十一章 世界法医学的开创者-宋慈(三)

    而宋慈本人就是“博采近世所传诸书”,“会儿粹之,厘而正之”,加上多年实践经验,“增以己见”,终写成《洗冤集录》。他四任提点刑狱司(相当于现代省检察院的主官),以身作则,慎重狱事,正如其所言,他真正做到了“独于狱案,审之又审,不敢萌一毫慢易心”。

    宋慈提出了一个合格法官的普世标准—洗冤泽物!表现在临床应用实战时,宋慈不泥师教的另一突出表现是对待尸体的态度,特别是能否暴露和检验尸体的隐秘部分。按照理学的规定“视、听、言、动非礼不为”、“内无妄思,外无妄动”的教条,在检验尸体之时,都要把隐秘部分遮盖起来,以免“妄思”、“妄动”之嫌。这个理学思想确实在很多方面表现的教条僵化。

    在寻找真相的过程中,宋慈出于检验的实际需要,一反当时的伦理观念和具体做法,彻底打破尸体检验的禁区。他告诫当检官员:切不可令人遮蔽隐秘处,所有孔窍,都必须“细验”,看其中是否插入针、刀等致命的异物。并特意指出:“凡验妇人,不可羞避”,应抬到“光明平稳处”。如果死者是富家使女,还要把尸体抬到大路上进行检验,“令众人见,一避嫌疑”。

    如此检验尸体,在当时的理学家即道学家看来,未免太“邪”了。但这对查清案情,防止相关人员利用这种伦理观念掩盖案件真相,是非常必要的。宋慈毅然服从实际办案需要,客观对待各项检查的科学过程实在需要极大的勇气,而将道学之气一扫而光,这是难能可贵的。

    就是到了今天,发生相关的死亡案件时,需要对逝者进行解剖查明真相时,许多现代的人还是不同意进行解剖,以致很多案件最终也无法得出明确的结论,导致案件处理一拖再拖。只是由于宋慈出身于朱门,和当时的理学坚持者有密切的联系,所以不便像同时期的陈亮、叶适等思想家那样,公开指名道姓地批判程朱理学的唯心主义和确实僵化教条的地方。但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科学著作提倡求实求真的唯物主义思想,此与陈、叶的批判,具有同样的积极意义。

    在宋慈所著的《洗冤集录》中,有一些检验方法虽属于长期办案中总结的经验范畴和个人心得,但却与现代科学指导下采取的措施高度相吻合,令人惊叹。

    如在书中记载用明油伞检验尸骨伤痕,就是非常实用的一例措施和现代的科学检验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验尸并骨伤损处,痕迹未现,用糟(酒糟)、醋泼罨尸首,于露天以新油绢或明油雨伞覆欲见处,迎日隔伞看,痕即现。若阴雨,以热炭隔照。此良法也”。“将红油伞遮尸骨验,若骨上有被打处,即有红色路,微荫;骨断处,其拉续两头各有血晕色;再以有痕骨照日看,红活乃是生前被打分明。骨上若无血荫,纵有损折,乃死后痕。”如此检验尸骨伤损,与现代用紫外线照射一样,都是运用光学原理进行科学检测的实战方法。

    只是宋慈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处于经难总结的状态,知其然而不知知其所以然,但是法学界最最强调的一点就是法律不光是学习更重要的是经验,长期积累的经验更为重要。

    宋慈的科学结论就是长期实践的科学总结,那是因为尸骨是不透明的物体,它对阳光是有选择地反射的。当光线通过明油伞或新油绢伞时,其中影响观察的部分光线被吸收了,所以容易看出伤痕。再如书中论述的救缢死法,与当代的人工呼吸法,几乎没有差别。

    还有用糟、醋、白梅、五倍子等药物拥罨洗盖伤痕,有防止外界感染、消除炎症、固定伤口的作用,也与现代科学原理一致,只是使用的药物不同而已。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作者运用和记载这些方法,目的在于查出真正的死伤原因,无不体现了求实求真的科学精神。

    《洗冤集录》全书由检验总说、验伤、验尸、辨伤、检骨等53项内容所组成;并对犯罪、犯罪侦察、保辜等有关断案、法吏检验格式程序等,亦详加论述。本书内容丰富,见解精湛,非常值得一读。

    据说有一天,宋慈在一个已结案的卷牍中看到一桩自杀的命案,死者是一个庄稼汉,他觉得庄稼汉自杀的案例很少,必有万不得已,非死不可的遭遇,才会走上绝路,而且案卷中并无自杀的详细原因,于是他决定趁案发为时不久,重新加以审理。第一步,他先开棺验尸,发现死者腹部的伤口,进刀轻、出刀重,据仵作的说法,案发后,刀子在死者手上,但并非紧握,他更觉得可疑,认为其中必有曲折。因此他探访了死者的邻居、亲友,终于查出冤情,揭发了一件强掠妇女、杀害无辜的命案真相。原来地方上有一个名叫吴良的官宦之后,仗恃做过户部尚书的父亲余荫,贪酒好色,胡作非为,偏巧县知事是他父亲的门生,而且为官不正,往往使作jian犯科者逍遥法外,百姓早已怨声载道。有一天吴良看到一位姿色出众的少妇,意图染指,打听到原来她是庄稼汉的新婚妻子,助纣为虐的管家就献计悄悄将庄稼汉害死,做成自杀的样子掳走新妇。还拿出一笔银子,在衙门上下大通关节,于是一桩命案,就草草了结。吴良不但逍遥法外,还享尽艳福。但宋慈将案子重新整理,拘捕吴良和管家治罪抵命,庄稼汉的冤情,终于平反,赢得当地民众的称赞,轰动一时。人物评价宋慈在二十多年的仕宦生涯中,为官清廉,生活朴实,一生无其他嗜好,惟爱收藏异书名帖,喜金石刻。晚年更加谦虚谨慎,爱惜人才,虽是后生晚辈,凡有一技之长,皆提拔引荐。他年老有病在身,一切公务,犹亲自审察,一丝不苟,慎之又慎。宋慈文而勇武,兼有谋略,由主簿而知县、知州,多所历练,所以后人将宋慈和更为著名的辛弃疾相提媲美,认为他的成就对后世影响也十分深远。

    宋慈在法医学理论上和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却是唯物主义倾向。在对尸体的具体检验方面,即给死者诊断死因,技术性很强,在一定程度上难于为活人诊病。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而且必须具备深厚的医药学基础,把握许多科学知识和方法。儒者出身的宋慈,本无医药学及其他相关科学知识。为弥补这一不足,他一方面刻苦研读医药著作,把有关的生理、病理、药理、毒理知识及诊察方法运用于检验死伤的实际;另一方面,认真总结前人的的经验,以防止“狱情之失”和“定验之误”。在多年的检验实践中,力求检验方法的多样性和科学性,在此方面可谓不遗余力。从流传至今的《洗冤集录》一书来看,其中所载检验方法之多样、全面,其精确度之高,都是前无古人的。这也是书中科技含量较高的、最精彩的内容。

    宋代不但有宋慈这样讲究科学技术高超的法医,更是出现了专业化程度非常高的专职法官,体现了宋代的专业分工有了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