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九十九章 大宋都城-临安(四)
与前代相比,南宋临安服饰。后宫白天有新潮的服饰,晚上已经开始流行于民间。士民们不仅公然穿着在前朝肯定是违禁的衣饰在大街上昂首阔步,而且违禁衣饰在市场上公开出售或作为市民婚嫁时必备的彩礼之一。下层百姓之家,只要有一点财力,都会为衣饰大方出手。一些年轻人也穿戴奇巾异服,斗美夸丽。当然,当时都城中士、农、工、商诸行百户,服装均有等级规定,街市上买卖的商人,可以通过服色头巾辨认出他们的职业。至于饮食,据记载一定要精制稻米,经过三蒸九折,达到鲜白软媚的程度方肯吃;凡饮食珍味,奇细蔬菜,不较其价值,惟得享时鲜便好。rou必要山珍海味,经过脍、炙、蒸、炮等工序的精心制作,以爽口快意。镂簋雕盘,方丈罗列,人们认为只有这样,才懂得“著衣吃饭”,才是一种享受。皇亲贵族竞趋奢糜,为了珍馐美肴,一掷千金。 南宋临安盛行“茶宴”“点茶法”等饮茶礼仪,后传到日本,成为日本人社交、联谊的一种活动,“点茶法”在明以后被泡茶代替,现在杭州一些茶馆偶有抹茶表演。宋朝政府对官员百姓住房有严格的规定。不是有身份的官员,不得建造门屋。不是宫室、寺观,不得彩绘栋宇、雕镂柱础。但这些规定在临安实为一纸空文。市民只要家里稍微有点存款,一定要以大半用来修饰门窗,购买家具。富人们更是一掷千金,用热带地区运来沉香木和檀木、以银片镶嵌图案的瓷砖、各色琉璃瓦片建筑宅第。房屋外观和周围山林水色相映成趣,屋内装饰精美华丽,陈列不计其数的名贵饰品。街头游人与镶嵌在老房墙上的自行车合影,现在杭州的许多老房子犹如艺术品,可见当年户主之悉心。与此同时,旅游之风也兴盛起来。仲春之时,西湖景色明媚,公子王孙外出游赏。贫困的百姓,亦是典当或向亲朋借钱,带妻挟子,竟日嬉游,不醉不归。现代意义上的“快餐店”、旅游图、旅游纪念品在临安随处可见。首先大规模印刷和使用纸币的地方也是临安。 南宋定都临安,城西的西湖形成了一个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并重的风景区,给现今的人们留下了一个消闲好去处。彼时临安城中文学、竞技或宗教性质的会社相继出现。西湖诗社、弓踏弩社、灵宝会、女童清音社、苏家巷傀儡社……各种名目的会社为市民提供了社交场所,也创造了接触机会。值得一提的是,都城的富商对于慈善事业都很热心。一些好善积德的富商恤孤念苦,敬老怜贫,帮助穷苦人度过难关。 综观南宋都城临安,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自然而然地讲究起“生活方式”来了。吃讲营养,穿讲漂亮,住讲舒适,用求名牌,已成为临安市民们追求新的生活方式的动向,其社会生活方式和风尚变化之大,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所能容纳的最大限度,迸发出新旧时代交替前朦胧的曙光。 经过汉唐时代的发展,到了两宋时期,社会经济空前繁荣,封建文化高度发达,南宋时,世俗经济和世俗文化繁荣,市民阶层壮大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中国的市民社会开始形成。 作为南宋都城的临安,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种经济繁荣、商业发达、世俗文化快速发展的现象尤为突出,加之南北文化的交流融合,形成了临安独特的社会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对后世乃至今日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自从1141年南宋与金达成“绍兴和议”,从此宋金对峙局面正式形成,南宋政局逐渐稳定。作为都城的临安,地处长江以南,远离金的统治区域;且所辖范围之内多水道,自然屏障较多,地理位置较为安全。逐渐稳定的政局和相对安全的地理环境是临安城市发展和繁荣的必要条件,也为临安市民的生活提供了安定的环境。水陆交通便利,临安处于长江入海口附近,拥江带湖,自北宋开始即为全国重要的港口城市,与日本、高丽和东南亚国家皆有往来,对外贸易发达;隋炀帝时期开凿的大运河,使临安和洛阳、开封等大都市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经大运河、沿长江西进,即可抵两湖地区及天府四川;溯钱塘江而上,又可达繁荣的婺州、衢州、徽州等地;临安城内外更有浙西运河与浙东运河,分别沟通临安府北郭与镇江,以及钱塘江与姚江,使临安与其他州郡间畅通无阻;更兼城内河道纵横,舟船遍立,无论都人出行或是货物运输都很便利,乃至水路成为杭城居民最主要的交通方式。陆路虽比不得水路,但尚算便利,城内几条主要大街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临安潮湿多雨,水域较多,城内街道几乎均都由石块铺筑而成,方便行走;另桥道甚众,石块铺路与修建桥道改善了临安陆路交通情况,使其畅通无比。 自唐“安史之乱”后,全国经济重心南移,临安处两浙路之中心,在唐宋之际,其人口已超过十万,宋室南迁以后,大批北方人口随之南移,城市人口骤增,到了十三世纪,临安城内外人口竟已超百万,成为世界范围内人口最为密集的大都市之一。迁徙而来的中原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丰富的生产经验,以及充足的劳动力,加之南宋政府釆取了一系列有利措施,南宋临安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等皆呈现繁荣景象。生产发展、经济繁荣,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这是南宋市民阶层开始走上历史舞台的重要原因,也是其都市生活如此丰富多彩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