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最有钱儿的朝代在线阅读 - 二百九十四章 文人范成大(三)

二百九十四章 文人范成大(三)

    范成大在处州(今浙江丽水)知州任上,他用3个月修复通济堰,这一行为让当地百姓世世代代“蒙其利”。了解到当地贫民生活艰难,常常生完孩子就遗弃,他于心不忍专门筹了一笔钱来收养弃儿。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丁钱负担太重、贫民被迫遗弃婴儿的问题,他为民请命,上疏请求减收浙东丁钱。他还首创“义役”,即以一乡或一保为单位,应服役的家庭按贫富“输金买田”,建立公用互助的义田,田地产出可抵各家服役费用。这类似于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期的免役法加上公益互助的结合体,结果让范成大办成了,当地民众从此免于差役之苦也免于遭受胥吏的催逼而破产。范成大在处州仅干了八九个月,就被调到朝廷当礼部员外郎。当地人不舍得他走十里相送。回到朝廷仅一年后,乾道六年(1170),范成大受命出使金国,由此从一名地方实干官员,变成了国民级的外交英雄。但他并未改变心志,仍“以国家之痛为痛,与百姓之忧同忧”——这始终是他为官的初心。不管身处顺逆境都不曾更改。

    由于出使金国有功,范成大归国后,随即升任中书舍人。可没多久他就遭到外调。事情起因是,宋孝宗欲任用外戚张说为签书枢密院事,一时舆论哗然但没人敢直言劝阻。这时皇帝命范成大起草任命文件。范成大拒不起草又上疏劝谏,最终阻止了任命,而他本人却被皇帝弄到偏远的静江府(今广西桂林)当知府去了。范成大并不沮丧也不抱怨,随遇而安。他从家乡出发,一路南行到桂林赴任。途经临江军(今江西樟树)时,他见到了几株古梅十分喜爱,从此与梅花结下不解之缘。

    梅花的迎霜怒放与孤傲独立,历来被认为是士大夫勇气和归隐者高洁的双重象征。这恰好十分契合范成大的心境,所以一见钟情。晚年归隐后他最大的乐趣之一是搜求各种梅花品种,广泛种植。他在石湖别墅种了数百株还嫌不过瘾,又专门开辟了一个地方取名“范村”,“以其地三分之一种梅”。赏梅写诗作词编写《梅谱》,他因此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梅痴”。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范成大《霜天晓角·梅》

    他不仅自己咏梅还请别人咏梅。在范成大病逝前两年,晚辈鬼才姜夔到石湖探访他,恰好赶上大雪梅花盛开。范成大硬是留姜夔住了一个月,让他作词谱曲。姜夔完成两阕词后,范成大赏玩不已亲自命名为《暗香》《疏影》,并让家伎习唱。据说姜夔离开时,范成大还将两名家伎送给了他。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姜夔《暗香》

    但第二年范成大进入生命的最后一年,他似乎又悟到,痴迷梅花本身亦是眷恋外物的一种表现,人之欲望还是消解得不够彻底。在经过数夜大风,枝头梅花被打落殆尽之后,他悟到了这一点:

    花开长恐赏花迟,花落何曾报我知。

    人自多情春不管,强颜犹作送春诗。

    ——范成大《连夕大风凌寒梅已零落殆尽三绝·其一》

    人生就是一个漫长的修炼过程,拥有大智慧如范成大者,也无法抄捷径,直抵终点。他总要在一站又一站的旅程中,与心灵对话,与外物相适,才逐步进入常人无法企及的境界。

    淳熙二年(1175),50岁的范成大受任出任四川制置使、知成都府。跟之前在其他地方任职一样,范成大在四川依旧颇有作为,政声极佳。练将士、修堡寨、蠲租赋、荐人才,他的为政举措越发老练。但对范成大本人而言,此时他内心的归隐情绪逐渐变得浓烈。出世与入世两种人格在进行激烈的内心之战,两年后他就称病上疏辞职。在四川期间范成大最大的收获,或许是与陆游成为莫逆之交。陆游当时经过范成大的举荐成为他的下属。后来朝廷上主和派诋毁陆游“不拘礼法”,“燕饮颓放”,范成大迫于压力,无奈将其免职。

    不过这丝毫不影响二人的交情。两人时常诗词唱和往来,陆游说,范成大的诗词刚写完笔墨犹未干,就被人拿去谱曲传唱,“仕女万人已更传诵”。到范成大辞职离蜀时,陆游不忍别离,竟一路相送,陪着走了十来天的路程才挥泪告别。范成大对此十分感念,在回赠陆游的诗里说:“送我弥旬未忍回,可怜萧索把离杯。”

    范成大乘船东归在淳熙四年(1177)的中秋节到达武昌,跟友人聚会时填了一阕词——这或许是范成大最著名的一阕词了:

    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今年新梦,忽到黄鹤旧山头。老子个中不浅,此会天教重见,今古一南楼。星汉淡无色,玉镜独空浮。敛秦烟,收楚雾,熨江流。关河离合、南北依旧照清愁。想见姮娥冷眼,应笑归来霜鬓,空敝黑貂裘。酾酒问蟾兔,肯去伴沧洲。——范成大《水调歌头》

    有人因为作者在词中自称“老子”,便从中读出了豪迈气概;但我分明从中读出作者的苍凉之感。作者面对山河破碎的国家难题,却无能为力,只能带着满头白发东归,今夜与友人多饮了两杯,他才借着酒精稍稍舒缓郁结之气。举起酒杯问明月,是否愿意同他结伴归隐?心境黯然,他的归隐人格此时已显露无遗。是否落实就只是等一个契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