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七十三章 宋金议和(二)
伸向岳飞的屠刀已经高高举起。宋代审理案件,只有谋反等重大案件才有皇帝诏书,称“诏狱”。岳飞下诏狱意味着不可能全身而出,最终的结果只在于死还是其他的处罚。而赵构对岳飞的意图十分明显,那就是他澄心小笺上写的“死”字! 既是诏狱,审理规格也高,由御史中丞何铸、大理寺卿周三畏联合审理。何铸对武将颇有偏见,曾弹劾过岳飞,不过其人良心未泯,在对金态度上还是个主战派。审理岳飞时,岳飞慷慨激昂,从自己小时候接受爱国教育到从戎杀敌,陈述自己忠君报国之志,说到激动处,拉开自己的上衣,背上有早年刺下的四个大字“精忠报国”已经深入肌肤。最后岳飞正气凛然地说:“皇天后土,可表此心。”何铸随着岳飞的陈述时而悲愤,时而激越,仿佛亲历了岳飞的成长,看见了一个忠心耿耿、报国杀敌的英雄形象。何铸大为感动,意识到这是一起冤假错案,立马向秦桧汇报并为岳飞辩诬。秦桧理屈词穷,只得说了实话:“这是皇上的旨意。”何铸不无义愤地回答:“我岂是为了一个区区的岳飞。强敌未灭,无故杀一大将,不利于社稷长治久安。”何铸不肯再审,秦桧便改任万俟卨为御史中丞,重新审理此案。 万俟卨是秦桧的忠实爪牙,他的审讯办法只有一个:刑讯逼供。但是岳飞是一位何其伟岸的汉子,怎么会在大刑下屈服!每天虽然遍体鳞伤,仍坚贞不屈决不屈打成招。但他深知申辩无用,有人千方百计就是要他死!想起自己一片赤诚竟落得个叛国自立的罪名,内心不平,愤然在狱案上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 万俟卨将岳飞、岳云打得遍体鳞伤仍一无所获,只好伪称岳飞、岳云和张宪在通信中有密谋,却拿不出实物,找不到证据。岳飞入狱震动朝野,许多正直的大臣为其申冤叫屈,他们一针见血地指出:“辅臣为了与金国议和,何至于如此心急!”“中原未靖,祸及忠义,是忘二圣不欲复中原也。”“胡虏未灭,金兵威胁还在,岳飞难道没有用武之地了吗”有些人甚至愿以全家性命为岳飞作保,但这些都打动不了赵构、秦桧的杀岳飞之心。已经决定明哲保身的韩世忠也看不下去了,找到秦桧当面诘问,秦桧神秘地说:“他们之间的书信虽然没有查明,但此事莫须有。”莫须有,有人解释为“可能有”“也许有”。最贴切的解释可能就是字面意思:不需要有。言外之意,圣上想要岳飞死,还需要理由吗韩世忠只能悲愤地斥责:“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赵构再有什么样的理由,就凭这么个不要脸的行为,就该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岳飞必须死,因为他是赵构的一块心病。赵构亲自提笔写下圣旨:“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这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按公历纪年已经进入公元1142年,按传统纪年仍是旧年,即绍兴十一年,据说岳飞在狱中被赐喝毒酒而死,岳云、张宪则在刑场被斩首。 这一天正是农历除夕的前一天,普通的临安的民众喜气洋洋置办好年货,只等第二天享受阖家团圆的天伦之乐。这一天,临安刑场附近人头攒动,平民百姓不懂政治,也不清楚要杀头的是谁,反而有人欢呼雀跃,可悲的看客心态自古就有,所以鲁讯先生在20世纪还在大声疾呼以期唤起民众的觉醒。这一天,五九将尽,岁月犹寒,皇宫里的梅花又傲然绽放,临安的街头却北风凛冽。 事实上更为可悲的是岳飞的死,和手下部将的背叛有着直接的关系,岳飞是当时百姓心中的大英雄,那这些手下为什么要背叛岳飞呢? 要说岳飞被冤案,岳飞十二军部将,其中有九个不同程度参与了“诬陷”岳飞一事,可悲可叹,到头来和岳飞共赴生死的仅是十二部将之首张宪。为国为民的岳武穆惨遭大半部下反戈,可谓是南宋的人间惨剧。岳飞,先是汉家英雄,才是南宋英雄,出身普通的岳飞是个传奇,以才华和决绝,扶摇直上。可惜的是,岳飞一生经历的背叛不少,先是元妻刘氏的背叛,再是朝廷和部将的背叛,都说家国家国,可是岳飞为了家也为了国,却丝毫没有获得他们给予的反馈。南宋建立之初,宋高宗还曾经历金兀术的封锁追杀,最终被岳飞在连续的北伐中重创金军,宋高宗才得以松一口气稳定了局势,都说韩世忠在“刘苗之变”中救过宋高宗,因此是宋高宗的救命恩人,但岳飞又何曾不是?但在这样的君臣关系下,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岳飞在崛起后频频遭到来自于朝廷的刁难。 岳家军,这支被金人视为死神的军队。自岳飞在南宋站稳脚跟,岳家军便开始逐渐建立,岳家军拢共十二个军部,而其中的背嵬军实力最强,由岳飞的部将傅选率领,背嵬军曾经在岳飞第四次北伐的“郾城之战”中大败金军最精锐部队,斩杀金兀术的女婿,被视为当年南宋第一强军。 岳家军虽有个岳字,他们却不是岳飞的私军仅仅是百姓的爱称而已,首先岳飞一心为国为朝廷,自己并不会培养私军,再者来讲,北宋一百多年对军队的控制,军权和财政大权的剥离,让这些军队实质受忠于朝廷,大将几乎难以完全掌控这些军队,也是因为这个特征,导致岳飞后来被秦桧和张俊诬告,十二个部将不仅几乎没有人出来为岳飞撑腰,还有九人参与了诬告岳飞和在状书上画押。 绍兴十一年,金兀术抓住了南宋君臣的弱点,提出只要杀死岳飞就能两国谈和,实际上,金兀术在不顾撕毁此前的和议都要进攻南宋,本来就从来没将“协议”放在眼里,而在绍兴十一年,金兀术主动给出“台阶”,其实也是为了掩饰金国已经虚弱的事实,而南宋君臣看到这个消息的第一反应是,不是质疑和猜测而是耻辱地认同。因为杀掉岳飞,是南宋君臣做梦都想的事情。岳飞太强势,曾经和张浚在争吵中让宋高宗感到不满,而后因为战功赫赫,让在朝中的秦桧以及同样作为大将的张俊感到不安,秦桧的不安是害怕岳飞带着至高无上的功劳回来,他将没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独相地位,而张俊则是嫉恨岳飞的才华和意志,让他的光芒被掩盖。于是金人的要求提出来后,南宋人自己率先“制造”岳飞的“造反罪证”。绍兴十一年四月,岳飞、张俊、韩世忠皆被枢密院夺走了兵权,除了岳飞和韩世忠不知道以外,一场千古奇冤正在酝酿。本来在此之前,岳飞第四次北伐被阻断,十年北伐功绩于河南断绝,洒泪当场,这个时候就已经暴露了南宋的文臣武将的矛盾,只是岳飞他们没想到,朝廷会丧心病狂陷害于他,他忠诚的朝廷,对他伸出了金人都未曾刺中过他的那把刀。 秦桧努力在制造罪证,而与他密谋的,正是张俊。秦桧因为没有深入了解岳飞军中的动态,编故事也不会编,而张俊却不同,他曾经是岳飞上司,对岳家军内部多少有些了解,张俊出手非常恶毒,先找来了岳飞的部将王俊,王俊是岳飞的十二部将之一,仅次于张宪,但也是王俊自己“举报”,导致岳飞蒙受奇冤。趁着张宪不在,王俊设计了岳飞和张宪要在襄阳起兵造反的“罪证”,但是仅是王俊一个人还不够足以证明他说的是真的,于是他还需要同僚来作证,先前本来还想不肯陷害岳飞的王贵没有办法了,他被张俊抓住把柄威胁,王贵只能签上了投名状,把王俊的证词给了秦桧,其实这就是一场戏。作为岳飞的重要部将,王俊和王贵的“证词”让岳飞陷入泥潭,王俊之所以构陷岳飞和张宪,无非是为了权力,因为他的地位根本就是直隶于朝廷,加上朝廷文官的侵蚀,王俊为了前途,毅然出卖岳飞。而王贵则是因为多种因素,实际上有很多宋代作品都有提到,王贵是出于极其无奈的境况下才做了证明,但事实具体如何让人不得而知。证词一出,韩世忠和岳飞才知道秦桧和宋高宗的“夺权”竟然是为了这样做,众人震惊。 但是这个时候,让人毁三观的事情还没完,因为傅选在秦桧公布岳飞罪证后,立即出来表示岳飞的确是有着谋反之意,还将岳飞在北伐途中的停留描述成为了“蓄意抗旨”,用心险恶让人作呕。恰好岳飞的心腹张宪此时也被捕,岳飞已经注定再也没有翻身的可能,朝廷的背叛,还有部将的背叛,让岳飞无法言喻,但是,令人感到绝望的事情还没有结束,因为还有“六位”证人继续出现,他们都在岳飞的罪证上做了证明,这六人分别是:岳家军游奕军部将:姚政,踏白军:董先,右军:庞荣,选锋军:李道,左军:李兴、徐庆。 这六人的“确认”,让岳飞被陷害一事无法再有转机,整个朝廷,几乎都是下定决心要过河拆桥,文人想着杀掉岳飞,以此挫伤朝廷武将的锐气,重新以文抑武,武将想着杀掉岳飞,自己得以出人头地,即便岳飞和张宪坚决不认罪。但他们曾经拼命守护的人都希望他们被处死,岳飞等人无法抵抗。于是岳飞绝食,表示清白。而在审问岳飞的时候,岳飞背上的“尽忠报国”四个大字让判官何铸为之动容,他上书宋高宗岳飞是被冤枉,实则无罪,但是秦桧点醒了何铸,告诉何铸这是宋高宗的意思,于是诸审查官都沉默了,为了前途,他们都纷纷视而不见,将岳飞此事“逼假为真”。岳飞还在被囚禁期间,宋金两国已经在欢快的气氛中商讨“绍兴和议”。 南宋文人十分开心,他们觉得朝廷即将可以回到当年汴京的美好繁华中,而金人更加开心,岳飞被清除,金人等到养精蓄锐可以再次南下,并且如他们所想,南宋朝廷还是那么喜欢内斗,一切都在他们的掌控之中。绍兴和议让后人感到屈辱到无法言说,此前岳飞收回的失地,几乎全部都被南宋统治者重新割让给金国,岳飞等人知道此事捶胸顿足,但是也无法阻止。完成了和议的签订,秦桧等人又把目光放到了彻底“解决”岳飞的身上来,于是张宪、岳飞、岳云先后遇害,他们不是被囚禁致死,而是被杀害。当然不是整个朝廷都这么不分是非,在处死岳飞一事中,还是有人坚持正义,主张岳飞被冤枉,但一一都遭到了贬官,正义被压制,南宋最冷的一个冬天,正是绍兴十一年十二月。岳飞被秦桧先斩后奏之后,韩世忠怒问秦桧,杀害岳飞靠的是什么证据,于是秦桧便说出了那句千年“名言”:莫须有。韩世忠对人性感到悲哀,忿忿地呢喃到,好一句莫须有。事实也证明,所有将领中也只有韩世忠还敢为岳飞说句话,但也仅此而已了。背叛岳飞的部将有很多,主要的共有四人,即中军统制王贵、岳家军统制傅选、前军副统制王俊和踏白军统制董先。这四人都是岳飞手下猛将,均在关键时刻因各种原因背叛了主帅。众所周知,岳飞手下猛将如云,除了上述四位外,还有张宪、岳云、杨再兴、徐庆、姚震、牛皋、吉青等。其中张宪和王贵别誉为岳飞的左膀右臂,随岳飞时间最长。 我们先简要的介绍一下背叛岳飞的这四位大将。王贵,相州汤阴人(今河南汤阴),是岳飞的结拜大哥。此人一生谨慎细致,是岳家军中的大管家,军中地位仅次于张宪。跟随岳飞大战宜兴、讨伐曹成,收复襄阳、邓州等地,克复郑州、洛阳,大败金兀术。王贵官至承宣使,在岳飞账下任中军统制。岳家军归隶枢密院后,王贵改任鄂州御前诸军都统制。岳飞遇害后,王贵引病辞职,十一年后因病去世。 傅选,原为江西大使司统制官,绍兴三年调往岳飞部,任岳家军统制。先后与徐庆平定筠州叛兵,与岳飞屡败杨么水军,与王贵、董先在唐州大败金兀术。绍兴十一年,改任鄂州御前背嵬军同统制。 王俊,原为东平府雄威将,在靖康年间属范琼部下,范琼被捕杀后,在平定平定杨么叛乱后,归岳飞统领。此人一直没有获得什么军功,但却官至张宪副手。因此有人怀疑王俊是张俊安排的卧底,最终才善终。 董先,河南洛阳人,是大将牛皋的好友,自伪齐归来投奔岳飞。董先军功没得说,但却好财利酒色,岳飞对此比较厌恶。先后攻京西,克邓州,与王贵战唐州、克金兵,岳飞去世14年后,侍卫步军统制董先卒。 这主要的四人背叛岳飞的过程是怎么样的呢?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第二次达成议和,此时的岳飞已经赋闲在家多时。金兀术向秦桧修书,言明非要杀死岳飞才能实现两国真正的议和。一年前,岳家军在颍昌大败金军,金兀术因女婿被杀而要报仇。金兀术的密信让秦桧寝食难安,为了自己的利益他只能遵照执行。秦桧开始借机瓦解张俊、韩世忠和岳飞的兵权,使三人赋闲在家。当初秦桧在陷害韩世忠之时,岳飞曾通风报信,秦桧得知后对此痛恨不已。在秦桧的授意下,张俊开始编造谣言陷害岳飞,秦桧趁机指使其党羽右谏议大夫万俟卨(mòqíxiè)弹劾岳飞,要朝廷罢去岳飞枢密副使的职务。秦桧的其他党羽,如御史中丞何铸、罗汝楫等人纷纷参与弹劾。宋高宗因母亲回归之事也对岳飞不满,积极配合秦桧进行诬陷。岳飞蒙受不白之冤,决定上章请辞,高宗随即解除了岳飞的枢密副使职务,仅保留少保的官阶。罢官只是秦桧陷害岳飞的第一步,之后王贵登场。王贵曾在颍昌大战中有怯战的神色,岳飞本要将其斩杀,因众将恳求方才赦免。王贵还因部下纵火,而被打过一百军棍。秦桧本想利用二人的嫌隙进行挑拨,谁知王贵根本不吃那一套,张俊又以王贵家眷为要挟。无奈之下,王贵为保全家人只能被迫屈从。再说王俊,身为前军副统制,不仅没有什么军功,还擅长坑害无辜。遭到上司张宪的多次打压,因此心有怨气。在秦桧党羽林大肆造谣之际,王俊被秦桧相中。王俊还串通收买了姚政、傅选和董先三个统制。同年九月,王俊向王贵投呈诬告状,诬陷张宪图谋威逼朝廷将军权交还岳飞。随后王贵违心地将状纸转交秦桧党羽,之后张俊拿着诬告状将前来镇江的张宪逮捕。在一系列的连环诬告之下,宋高宗下令将岳飞送至大理寺审讯。一个月后,岳飞被逮捕入狱。在这设计缜密的诬陷案中,王贵、傅选、王俊和董先等人都背叛了岳飞,王俊直接参与了诬告状的草拟,他的罪行最大。其他三人虽然罪行稍轻,但对岳飞的死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最让人不能宽恕的是他们的背叛行为,为后世人所不齿。他们背叛岳飞的原因也很多,有的为了保全自身利益,有的为升官发财,还有报仇的。综上,背叛岳飞主要的四个部将分别是王贵、傅选、王俊和董先。当然其他的将领也参与了其中的一些事情。陷害岳飞的罪魁祸首是秦桧、王氏(秦桧老婆)、张俊、王俊、万俟卨。岳飞之死活生生的体现了人性之恶,人心之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