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三十二章 宗泽抗金(四)
金国派人以出使伪楚为名到开封府,宗泽说:“这名义上是出使,而实际上是探察我们的虚实。”于是将其使者拘留,上疏请求处死金军的使者。 但是朝廷知道后马上诏令宗泽将所拘留的金国使者迁移到别的馆舍安置,并且一定要好好招待。面对这样的情况宗泽说:“国家承平二百年,不知道战争的残酷把敌国的欺瞒当成诚信,丝毫不加置疑。不仅不作进攻与讨伐的周密打算,反而对于不忘敌仇希望尽忠报国的人进行打压,士大夫对这些忠报国的人根本不理解,对他们的报国行为不是认为狂,便是认为妄,正是士大夫的这些错误认识不识战争的想法和认识才导致有先前的靖康之祸。张邦昌、耿南仲等人的所作所为,陛下是亲眼见到的。现在金人假借出使伪楚之名,来探察我们的虚实,愚臣请求将其斩首,以打破金人的阴谋。可是陛下为人言所惑,诏令安置到其他的馆舍,给予厚待,愚臣不敢奉诏,以示国家衰弱。 赵构于是亲自致书告谕宗泽,在朝廷的强大压力下宗泽最终还是将金使释放。朝廷之人附合黄潜善的意思,都说宗泽拘留金使为不当。尚书左丞许景衡上书极力为宗泽争辩并且说:“宗泽为开封尹,威名政绩,卓然过人,现在的士大夫,没有人能和他相比。请求加以重任,以让他取得御敌治民的成功。”正所谓以战求和平则和平存,以退求和平则和平亡。 真定、怀、卫之间广大的土地上宋朝早以失去控制权,金兵很多宋兵几乎没有,并且金兵正日夜不停的加紧修造战具以作进攻打算,可是朝廷的大部分将相却毫不再意,不作战备的打算,宗泽对此情形感到十分担忧。 于是宗泽只能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努力备战,渡过黄河联络诸将共同商议有关攻防事宜,以图收复失地。并且在京城开封的四面,各设置一个防御使以统领新召集的士兵。另外还根据地势在城外建造二十四道坚固的防御墙,在沿河一线依次建立连珠砦,连结河东、河北山水砦的忠义民兵,由此陕西、京东、京西各路的人马都愿意听宗泽指挥。高宗下诏将巡幸淮甸。宗泽上书劝谏,朝廷不予理睬。 秉义郎岳飞犯法将被处刑,宗泽见到岳飞感到惊奇说:“这是一个将才啊,岳飞由此并得到宗泽的庇护,最终没有受到处罚。”正当此时碰上金人攻打汜水,宗泽将五百骑兵交给岳飞,让他立功赎罪。岳飞大败金人而回,宗泽果然是慧眼识英雄,于是升岳飞为统制,岳飞由此在军中日渐知名。岳飞投军时,宗泽已经是一方大员,因岳飞作战勇敢得到宗泽的肯定和提拔。可以说没有宗泽的识人之明,就没有今后岳飞大展身手的机会。 宗泽从河北视察军事返回,上疏说:“陛下还留在南都,人心惶惶,都认为陛下舍弃宗社朝廷,使社稷国家无所依靠,生民失去仰戴。陛下应该立即回到汴京,以安慰百姓之心。“没有得到朝廷的回答。 宗泽又上书抗争说“:国家与金人结盟,想借此使百姓安宁。但最终导致金人侵扰劫掠,无所不至,这样坚守和议其结果却不足以让百姓安宁。当时有人曲意奉迎以图富贵,也有人不相附合而获罪。陛下看来,是过去求富贵者对呢还是因不附和而获罪者对现在主张转移巡幸的人,就如同过去认为和议可行的人;现在主张不可转移他地的人,就如同以前认为和议不可行的人。希望陛下深思熟虑,然后作出抉择。况且京师是二百年所积累的基业,陛下为什么轻易舍弃给敌国呢” 赵构下诏派遣官吏迎奉六宫去金陵,宗泽上书说:“京师,是天下的腹心。两河地区虽然没有安宁,但只是一个手臂不足以依靠罢了。现在急忙想舍弃它,不仅只是损害一个手臂,这是连腹心一起抛弃。过去景德年间,契丹侵犯澶渊,王钦若是江南人,即劝皇上巡幸金陵,陈尧叟是蜀人,即劝皇上巡幸成都,只有寇准毅然请求皇上亲征,最终采纳寇准的建议取得成功。臣不敢比寇准,但不敢不将陛下比章圣皇帝。” 言下之意,只要赵构坚持收复失地的雄心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根本不需要迁都以避敌。宗泽还呈上五件事,其一是说黄潜善、汪伯彦主张南巡江南不当。宗泽先后多次向赵构的建议,经过三省、枢密院,时常被黄潜善、汪伯彦等人所阻抑,他们每次见到宗泽的奏疏,都嘲讽宗泽为狂人。 赵构身边有这样的助手,并且引以为心腹大臣,岂有成功恢复中原的失地的可能?当然,赵构将这些怕死之人引为心腹,也充分的说明他也是这样一类的人了。真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嘛,所以自从赵构建立南宁政权,这个政权就患有先天的软骨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