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九十一章 日落西山(四)
政和元年(1111年),郑允中、童贯使辽,辽人马植夜谒童贯献灭辽之策,受到童贯的重视,遂约马植归来,马植到宋首都开封童贯家后,上书给宋徽宗,献计宋派遣使臣自登州(今山东蓬莱)、莱州(今属山东)渡海到辽东与女真结盟,共灭辽朝,可以夺取五代后晋割给辽朝的燕云十六州。上书的内容深受徽宗赏识,所以赐马植姓名为李良嗣,后又赐姓赵。金朝建立后宋曾遣使渡海,但未能登陆而回。 重和元年(1118年)马政使金口头表达宋金联合攻辽及燕、云地区归来,金遣使到宋商议结盟事务。宣和二年(1120年)宋遣赵良嗣、马政先后使金,金亦数次遣使来宋,双方议定夹攻辽朝,辽燕京由宋军攻取,金军进攻辽中京大定府(今辽宁宁城西)等地,辽朝亡后燕云地区归宋朝,宋将原纳给辽朝的岁币转给金朝,史称“海上之盟”。 但是,由于宋军腐败,缺乏战斗力,数十万大军两次攻打辽南京(燕京),均被辽守军打败,辽南京最终还是由金军攻占。宋军的战斗力实在是比较弱,接连出兵还被辽军打的大败而归。最终只得出钱请金兵出马,宋每年加付一百万贯钱为代税钱,随同每年的“岁币”交付给金朝。 宣和五年(1123年)四月,金方将燕京及所属九州中的西部六州归宋。但燕京大部民众已被金俘往东北作奴隶,宋所得的只是“城市邱墟、狐狸xue处”残破不堪的一座空城,宋设燕山府路统治新得的燕京地区。云州(辽西京)地区,金太祖也表示在宋出犒军费给金的条件下归属宋朝。五月,金已许将朔(今属山西)、武(今山西神池)、蔚(今河北蔚县)三州先归宋,还没有来得及执行,就因同年六月金太祖病死而中止。 金太宗即位之初也是遵守盟约的。宣和六年(1124年),当时的主将宗翰、宗望都反对割山西地与宋,太宗还说:“是违先帝之命也,其速与之。” 靖康元年(1126年)八月,金太宗再次命东、西两路军大举南下,宋兵部尚书孙傅把希望放在士兵郭京身上,郭京谎称身怀佛道二教之法术,妄以道门“六甲法”以及佛教“毗沙门天王法”破敌。但神兵大败,金兵分四路乘机攻入城内,金军攻占了汴京。宋钦宗遣使臣到金营请和,宗翰、宗望二帅不允。 回顾历史,真的不知道怎么说大宋的领导人,军中大事竟然依靠神棍的谎言来保护,这种官员作为军事主官,大宋不亡也是没有天理了。 靖康元年(1126年)闰十一月底,金兵再次南下。十二月十五日,东京之战失利,金军攻破汴京,金帝废宋徽宗与宋钦宗赵桓为庶人。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底,金帝将徽、钦二帝,连同后妃、宗室,百官数千人,以及教坊乐工、技艺工匠、法驾、仪仗、冠服、礼器、天文仪器、珍宝玩物、皇家藏书、天下州府地图等押送北方,汴京中公私积蓄被掳掠一空,北宋灭亡。因此事发生在靖康年间,史称“靖康之变”。 据说,宋徽宗听到财宝被掳掳掠的人不在乎,等听到皇家藏书也被抢去,才仰天长叹几声。宋徽宗在被押送的途中,受尽了凌辱。先是爱妃王婉容等人金将强行索去。接着,到金国都城后,被命令与赵桓一起穿着丧服,去谒见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庙宇,意为金帝向太祖献俘。尔后,宋徽宗被金帝辱封为昏德公,关押于韩州(今辽宁省昌图县),后又被迁到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囚禁。 囚禁期间,宋徽宗受尽精神折磨,写下了许多悔恨、哀怨、凄凉的诗句,如:“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山南无雁飞。” 靖康二年(1127年)七月,宋徽宗派臣子曹勋从金偷偷逃到南宋,行前交给他一件自己穿的背心,背心上写着“你快来援救父母。”宋徽宗将这几个字出示给周围的臣子看,群臣都悲泣不已。宋徽宗哭着叮咛曹勋,切记要转告康王赵构“不要忘了我北行的痛苦”,说着取出白纱手帕拭泪,尔后将手帕也交给曹勋说:“让皇上(宋高宗)深知我思念故国而哀痛泪下的情景。” 金朝天会八年(宋建炎四年,1130年)七月,金朝又将二帝迁到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城北旧古城)软禁。到达五国城时,随行男女仅140余人。流放期间徽宗仍雅好写诗,读唐代李泌传,感触颇深。 宋宋徽宗囚禁了九年。金朝天会十三年(宋绍兴五年,1135年)四月甲子日,宋徽宗终因不堪精神折磨而死于五国城,享年五十四岁。金熙宗将他葬于河南广宁(今河南洛阳附近)。南宋遥上尊谥圣文仁德显孝皇帝,庙号宋徽宗。 金朝皇统元年(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二月,金熙宗为改善与南宋的关系,将死去的宋徽宗追封为天水郡王,将宋钦宗封为天水郡公。第一是提高了级别,原来封徽宗为二品昏德公,追封为天水郡王,升为一品,原封宋钦宗为三品重昏侯,现封为天水郡公,升为二品。第二是去掉了原封号中的侮辱含义。第三是以赵姓天水族望之郡作为封号,以示尊重。 金朝皇统二年(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三月,宋金《绍兴和议》彻底完成所有手续。夏四月丁卯(1142年5月1日),宋高宗生母韦贤妃同宋徽宗棺椁归宋。八月乙酉日,宋金根据协议,将宋徽宗遗骸运回都城绍兴(今浙江省绍兴市),由宋高宗葬之于永佑陵。十二月,太庙第十一室。绍兴十三年(1143年)正月,加上尊谥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