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六十章 更加残酷的斗争(二)
现在让我们通过历史的迷雾将苏轼一生的传奇故事慢慢道来:老规矩讲述一个历史名人,我们就从他幼年时期的各种离奇故事开始讲起。根据宋人张端义的《贵耳集》记载,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年突然原本郁郁蒙葱、百草茂盛的四川眉山县旁边的彭老山(也说瓦屋山)一夜之间百花凋零、树木枯萎,当地百姓见到后大吃一惊,百思不得其解。以至后来不管当地百姓如何绿化,这座山什么也长了就是恢复不了生机。 直到65年后,苏轼在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病逝后,彭老山自己就自然恢复了蓬勃的生机,重现昔日的光彩。鉴于此情况,当地百姓就认为当年彭老山之所以凋零,是因为苏轼诞生了把彭老山的灵秀之气都带走了,所以才如此土地荒瘠,草木枯萎。后来苏轼病了,那些灵秀之气回到彭老山,这座山才重新恢复了生机。不用大家说,我们也知道这就是一个美丽而多情的传说故事罢了。 毕竟在中国漫长的几千年社会发展过程中,任何一个名人降生,都会被配一些美好的故事。比如明明诗仙李白是病逝的,大家却相信他是化成了一道月光升天了。明明诗圣杜甫是撑死的(这种死亡原因古代有一个文雅词,叫“饫死”。当杜甫是不是这种死因,还待考证),我们却说他是食物中毒或不小心溺水身死的。同样百姓用美好的故事来述说苏轼,也是表达了一种崇拜美化的心情而已,实事上也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 虽然传说之事不可相信。但是这个故事却非常形象地说明了,正是蜀地这种人杰地灵的地方,才能孕育出苏轼这样的大才子。自古以来,四川就以名人辈出、富有浓郁的文化氛围而闻名于世。在这土地上诞生的才子们数不胜数。早在汉朝时,四川著名的文学才子如司马相如、杨雄、王褒等,已经以影响力经久不衰的诗词,成为当时的风云人物成为后世的楷模。 唐朝鼎盛时期,四川的才子更是数不胜数,著名的大诗人李白、杜甫、陈子昂等皆出生或长居在蜀地与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唐朝后期,虽然天下开始动乱但文人墨客们依旧追寻祖先的印记,前仆后继地来到蜀地。当时著名的大才子,如白居易、刘禹锡、高适、岑参等都先后来过蜀地,并在这里留下了自己不朽的诗词。那句“天下诗人皆入蜀”更是成为一句千古美谈。 五代十国时期,虽天下群雄并起,但蜀地相对比较安定,文化依旧繁荣。然而等宋朝建立后因为太祖太宗对蜀地的偏见,四川地区就遭罪了,蜀地文化也由此遭遇了灭顶之灾。因为糟糕的政策和敌对的态度,短短数十年间,蜀地就爆发了三次大规模的战乱(两次是农民起义,一次是兵变),持续的战火摧毁了四川的经济、也让蜀地文化一度陷入低谷。然而在一代圣贤张咏(寇准的好基友)的治理下,四川日渐平稳下来所以蜀地文化重新恢复了生机,又慢慢繁荣了起来。 当苏轼出生时,已经有很多蜀地文人相继任职于朝庭,以文章功业闻名于天下。大宋每年的科举考试中,蜀地文人的录取率也是居高不下。远的不说苏轼这一年的科举考试,仅眉山一县参加科举考试的就有45人,中举者更有13人之多。可见“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这首陆游赞美的诗句真的是名符其实,也是对蜀地文化的最好阐述。虽然蜀地人杰地灵,但在浩瀚的文人中,只有苏轼屹立在最顶层,成为那颗最耀眼的星!那么这颗耀眼的星,是怎么炼成的呢 我个人认为,任何一个人的成名应该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苏轼也不例处。世上没有天才,如果有天才要想获得成功仍然需要后天的努力。不然最终的结果大概率就是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这样的结果。 对苏轼而言其成功登顶的内因就是苏轼博学多才的基因,就是所谓的天份。外因就是其后天的刻苦努力等。苏轼的内因很重要,但他的外因更加重要。 成就苏轼的外因,除了他的努力外,还因为他有一个严格的父亲和一个慈爱的母亲。苏轼的成就是一个典型的严父慈母教育的结果。我们讲人生的第一任老师就是自己的母亲,世界各国的比拼实际就是母亲的比拼。苏轼的母亲不但知书达礼,而且为人善良。所以在母亲程氏的细心教育下,苏轼形成了热爱生命,豁达乐观的健全人格。历经1000余年后,苏轼还能被历代人民所热爱所敬仰,其原因离不开苏轼伟大的精神世界。否则他也写不出那样的诗句,创作不出那样的作品。得此良母真是苏轼之幸,更是我中华之幸。除了慈母外苏轼还得感谢自己的严父。 若没有父亲这位严厉老师的督促,苏轼也不可能获得那么高的成就。毕竟那句老话说得好--严师出高徒!史料记载,苏轼父亲的教育非常严厉,严厉到什么程度呢五十年后,苏轼被贬到海南岛后,竟然梦到了幼年时读书的场景,他惶恐不已马上赋诗一首,以作纪念。 夜梦嬉戏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 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始及桓庄初。 但然悸悟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 --《夜梦》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 晚上睡觉时,梦见了小时候贪玩的事。父亲对自己学习监督非常严格,要每天完成一定的工作量。在梦中,当天应该读完《春秋》结果才读到桓公庄公部分,不及全书的三分之一。因为害怕父亲来检查,竟然被吓醒了。这就好比自己变成了一条嘴里挂了鱼钩的小鱼。要知道写这首诗时,苏轼已经六十多岁了,他被眨到遥远的海南岛,过着清苦艰辛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苏轼想起幼年读书时的场景,还心有余悸。可见苏轼父亲对他的读书要求之严厉。 当然虽然严厉的教育,让苏轼苦不堪言但毫无疑问也让苏轼受益匪浅当时古人有抄书学习的习惯,一来加强记忆,二来练习书法。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苏轼竟然把足足一百二十多卷的《汉书》整整抄写了三遍(也有说是两遍)。一部完整的《汉书》多少字呢至少70万字!可见没有强大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想都别想。估计换成绝大部分的别人(应该说是世上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的人包括我),早就放弃了。苏轼这种读书期间强大的工作量,肯定也能得到一个强大的良好效果。史料记载,抄完了三次《汉书》后,苏轼对于汉书里面所有的典故、全部倒背如流,随便点一处苏轼都能一字不差地背诵下去,真正做到烂熟于心。苏轼后来写奏折,为什么文笔那么优美,内容那么精准,运用史料和典故那样的灵活自如、信手拈来其原因很大一部分应该就在于此吧。那真的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啊。在父亲的教导下,同时苏轼善下巧功夫,他独创的八面受敌读书法,不仅成为后世读书人学习的方法,即使用今天的眼光去衡量苏轼提出的学习方法,也颇有参考价值令人深省。所谓八面受敌读书法,就是一种分主题、分视角的读书法。按照苏轼在信中所说:“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每次作一意求之。”就是说每一本书,都要读好几遍,每一遍,都是带着一个主题(视角)去读。比如读《汉书》,第一次阅读,按照读者的视角去读,得到一种相关的领悟及知识。第二次阅读,按照帝王的视角去读,又得到一种另外的领悟及知识。第三次阅读,按照文臣武将的视角去读,又得到一种另外的体验及知识。 可见这样读书就能把一本书变成几本甚至是几十本书了,也能把这本书真正的读懂读透了。 苏轼这样读书,自然能得到无数新颖的结论,增加自己的本事。随便举一个苏轼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就能知道苏轼的本事。父亲苏洵为了考验儿子的本事及读书的成果,苏洵就以《夏侯太初论》为题目,让儿子写一篇文章。夏侯太初,就是三国时期的夏侯玄,此人字太初。夏候玄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大臣!在司马师继承了父亲司马懿的位置独裁专权时,夏候玄参与了诛杀司马行动,结果因为事情败露,被司马师派人缉捕归案,随后被斩首示众。夏侯玄临斩前,神色不变确实是一个大丈夫。很显然父亲苏洵出这个题目,就是让苏轼主要阐述两个问题:第一何为忠臣?第二,人应该如何面对死亡 与歌颂夏侯玄慷慨赴义的论点不同的是,一代才子苏轼另辟蹊径从另一个崭新的视角,来论证夏侯玄这个人。原来有关夏侯玄的事迹有一个流传很广的典故,主要是讲他有一颗“大心脏”遇事从不慌乱。 史料记载,有一次夏侯玄靠着一根柱子写字,当时正下大雨,一个惊雷下来,直接劈着了他靠的柱子并引发了大火。其他人见到这个情况立刻就吓坏了,大家乱成一团。但是这个夏侯玄的表现又是怎么样的呢?人们看见他的衣服都被惊雷引来的大火烧焦了,他本人仍然是面不改色,继续写字。 见此情景大家称赞不已,认为此人临危不乱,是一个能成就大事的人物。苏轼就以这个典故,写了一段经典之文:“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峰虿!”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能够在打破价值连城的美玉时不动声色可能被瓦盆的破裂声吓一大跳。一个人,有勇气跟猛虎搏斗,但碰见带毒的蜂蝎子时,也不免失色。苏轼在这段话里的潜台词是--一个勇敢的人,即使能够经历大风大浪的考验,但不小心谨慎的话,一样能阴沟里翻船,最终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就能拥有这样新颖的论点、能写出这种惊人的文章来真是不服不行啊。 根据史料记载,读完这篇文章,苏洵高兴得不得了,认为自己的孩子能够出师了。就这样在十年寒窗苦读后,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21岁的苏轼十八岁的苏辙准备出山了。他们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来到了北宋的都城开封,准备加科举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