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三十五章 打酱油的宋英宗(四)
起初宋英宗赵曙走马上任后,不负众望表现出有为之君的模样,可为何突然就发了“疯病”呢?说起来,从前面赵宋一族的情况来说,似乎这个家族有这方面的遗传病,但奇怪的是,宋英宗坐在朝堂的时候,表现得很正常,偏偏在后宫里举止失常,对内侍毫无道理地说打就打。不过曹太后劝他注意自己皇帝的身份时,他也只是出言不逊,显然不似“不知人事”,反倒更像是在闹脾气。而且,面对其生父的名分问题,也就是长达18个月的“濮议”之争,赵曙面对着群臣的强烈反对这样大的压力,依然没有什么疑似“精神失常”的表现.........按世俗的看法,英宗倘若真得了“疯病”,应该是无法克制自己的行为,然而从史料来看,除了首次“发疯”,之后英宗的表现可以说是“无理”、“胡闹”,算不得“失常”,这不得不让人起疑,他到底得了什么病,果真是“疯病”吗? 有人认为,他这就像是“范进中举”一样,忽然当上了皇帝,激动之下就牵动了家族病爆发了,其实我们看他首次表现得“失常”的日子,那一天他已经在皇位上坐了7天之久,都过了这么些日子,再怎么激动的心情也该平复了。到是他在坐上皇位之前,顶着的压力有激发他病症的可能性,想想,一个四岁被收入宫中养育、八岁被送回家中的孩子,首先内心的落差是不言而喻的,这也使得他不得不时刻注意着自己的言行,表现出一种符合他的身份的姿态,以防别人说他仗着恩宠胡作非为,等到成年后,面对反复无常的仁宗,他对未来也是充满忧虑的,长年处于精神高度紧张之中,忽然坐上了皇位,使得赵曙刚刚即位就得了疯病,这种可能性也是有的。 不过我们不妨再大但的进行一个假设,有没有可能他是装病的呢? 我们先看曹太后与英宗这对母子之间的关系,史书说二人关系是亲厚,实际是曹太后只算是养育了他四年的时间,与实质上的养母还是有些区别的,曹太后也将自己名义上的养女实际是外甥女的高滔滔嫁给了赵曙,北宋的后宫嫔妃似乎都有收养女儿的习惯,这样做的目的不难猜测,多是为了固宠之用。从这一点来说,曹皇后对于赵曙这个养子,也存着一定程度的控制欲,而新上任的英宗,不仅要面对一个略显强势的养母,还要面对一众能够左右朝政的老臣,使得他感觉自己被束缚着手脚,无法实现心中的宏图大志,因此耍脾气,想摆脱皇帝身份。所以曹太后出来听政,英宗自己则是为了获得“自由身”不停地折腾着,幸好这些大臣能忍受,韩琦甚至亲自端着药送到赵曙的嘴边,不过赵曙根本不买账,只饮了一口便推开了,药汤洒了韩琦一身........虽说这有些过分了,不过反倒说明赵曙的病情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疯”。赵曙着实胡闹了好一阵子,与曹太后的冲突也是越来越多,他认为太后对他太刻薄,处处给他小鞋穿,甚至对韩琦说:母后待朕少恩!而曹太后在小人的挑拨下,也生出了废掉赵曙的心思,立一个听话懂事的人来当皇帝,这样朝廷便出现了一场严重的政治危机。哪怕赵曙身体好转,曹太后却迟迟不肯还政.......为此韩琦、司马光、欧阳修等几位大臣在两宫之间做了不少的工作,甚至绵里藏针“暗示”曹太后不要动废掉赵曙的念头,他们可不希望再出现个刘太后当政的局面。最终曹太后迫于形势同意归政了。不过这恰恰也说明,英宗不像是真得了“疯病”,否则朝臣们怎么会这么坚定地守护他的皇位呢 英宗终于亲政了,一开始也颇有所作为,他知人善任将直臣唐介召入朝,让他权御史中丞,但仅仅过了半个月,因英宗生父的名分问题,引发了一场持续18个月的论战,这就是北宋史上有名的“濮议”。血浓于水,他想把生父也升格为皇帝,将这个问题交给礼官和待制以上的朝臣去讨论。 以王珪、司马光为首的大部分朝臣认为,按照礼制,帝王由旁支入承大统,就应该以先皇为父,而不能以本生父母为考妣,英宗应称他的亲生父亲为“皇伯”;而大权在握的韩琦等人却认为,“出继之子,对所继所生皆称父母”,英宗应称他的亲生父亲为“皇考”,这也是英宗自己的意思,其实韩琦等人并不算是为了讨好英宗,而是从现实角度考虑,毕竟当今皇帝是英宗,他们要一心一意地拥戴英宗,追尊其生父情有可原。不过这确实有违礼法,毕竟英宗能够继承皇位,还是因为他是仁宗“皇子”的身份。双方各执一词,引经据典,唇枪舌剑,不亦乐乎。有意思的是,18个月后,原本强烈反对“皇考”之称的曹太后,态度大变,竟然在议定濮王为皇考的诏书上签押了令人费解。有人传言,这是曹太后后误签,不管怎样,白纸黑字,诏书发出了这是事实,太后既已下诏,赵曙即命百官停止讨论,至此,濮议一事尘埃落定。 英宗亲政时间虽不长,但还是做了一些有效的工作比如他非常重视书籍的编写和整理。司马光写成了一部《历年图》进呈给英宗,英宗对此大加赞赏。还对其书写成的《通志》八卷,大约即是后来的《资治通鉴》的前八卷,予以充分肯定和鼓励,从财政、物资、人员方方面面支持司马光编修史书的事业,应该说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最终能够顺利完成也应该算上宋英宗的一份功劳。虽然英宗在生父名分问题上取得了小胜,但他本人不久也因重病缠身难以理朝。 韩琦等大臣进宫看望,见他病情沉重,知道又将面临又一次君权交替的严峻考验。为此他开始关照英宗的长子赵顼朝夕不离皇帝左右,赵顼认为身为人子这本就是分内的事,韩琦却意味深长地说:不仅如此啊。想来心中早有了打算。治平三年(1066年)十二月,英宗病情加剧。韩琦趁着英宗神智还清醒时,请他“早立皇太子,以安众心”,并把纸笔递给了他。英宗费力写下了七个大字:立大王为皇太子。韩琦看后说:一定是颍王,烦圣上再亲笔书写。英宗只得拿起笔,用尽最后一点力气添上了“颍王顼”三字,放下笔后泫然泪下。这场景令人心酸,出宫时,文彦博问韩琦是否看到英宗流泪,韩琦说:国事当如此,有何办法! 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初七,赵曙病逝,享年三十六岁,在位四年,庙号英宗。英宗去世时,韩琦急召皇太子赵顼前来,其间英宗的手忽然动了一下,另一宰相曾公亮担心英宗活过来都要背上大逆罪,提醒韩琦。韩琦不为所动,说:先帝复生,乃太上皇。继续安排赵顼即位,他就是宋神宗。帝初晏驾,急召太子,未至,帝复手动,曾公亮愕然,亟告韩琦,欲且止勿召。琦拒之曰:“先帝复生,乃太上皇。”愈促之。——《续资治通鉴》 宋英宗赵曙在位时间虽短,却有志革除冗兵、冗官、冗费等弊政,可惜天不假年,宏图未展、英年早逝。他死后宋朝所面临的危机则进一步加深,仅财政一项,仁宗时每年亏空的数额达300万缗以上,英宗时竟达到1570余万缗,英宗的丧葬费,也因财政困难不得不大大削减。对于宋英宗的一生,《宋史》说他执意推让,最终还是登上了帝位,是天命,因为疾病早逝而不能大有作为,然而却使百代以下,都钦佩敬仰他的高风,歌颂叹服他的大德....... 赵曙想为仁宗守丧三年,命令韩琦代理军政事务,宰相大臣等不答应,赵曙才收回成命。四月初四,赵曙生病估计是这个皇位来的实在不易,心情实在是受到的刺激太大了也是生病的一个重要因素。英宗派韩贽等人向契丹报告英宗即皇帝位的消息。四月初五,尊奉曹皇后为皇太后。四月初八,下诏请求皇太后共同处理军国要事。四月十四日,皇太后到小殿垂帘听政,宰臣又到小殿帘前上奏国事。四月十四日,制作受命宝印。四月十六日,任命皇长子赵顼为安州观察使、光国公。赵曙即位之初,由于生病便由曹太后来垂帘听政。一些宦官不断向曹太后说赵曙的坏话,致使两宫嫌隙萌生,关系颇为紧张。 为了调解两宫矛盾,韩琦和欧阳修先对曹太后说:“您侍候先帝仁宗这么多年,天下谁不知道您是一个又贤德、又宽厚、又仁慈、又通达的人,为什么现在会和儿子过不去呢英宗身体不好当前他是个病人,您不至于和他一般见识吧。难道您希望别人象议论天下其他继母那样去议论您吗”他们又对赵曙说:“自古以来,天下贤明的君主不计其数,人们为什么唯独称颂舜为大孝子难道其他人都不孝顺当然不是,父母慈爱而子女孝顺是很平常的事情。如果父母作的不好而子女依然孝敬有加,那才值得称道啊。过去太后是个什么样的人难道您还不清楚您只管尽您作人子的孝心,相信太后一定不会亏待了您。“在大家的劝解下,两宫之间的矛盾得以逐步缓和,大宋最高统治者之间的内斗得以缓解。 治平元年(1064年)农历五月,赵曙病体恢复,曹太后撤帘还政。赵曙亲政仅半个月,宰相韩琦等人就向他提议请求有关部门讨论赵曙生父的名分问题。当时仁宗逝世已有14个月,赵曙批示,等过了仁宗大祥(中国古代汉族丧礼仪式之一,父、母丧后两周年(即第二十五个月)举行的祭礼)再议。 治平元年(1064年),京畿、宋、亳、陈、许、汝、蔡、唐、颍、曹、濮、济、单、濠、泗、庐、寿、楚、杭、宣、洪、鄂、施、渝等州,光化军、高邮军发生大水灾,赵曙派遣使臣巡视,疏治河道,赈济抚恤灾民,免除灾民赋税。 同年西蕃瞎毡的儿子瞎欺米征归附宋朝。英宗同志的运气倒也不是全部不行。在位虽时间不长,但也是做了一些事情的。总的来说,英宗统治时期国家没有大的发展,但也算是保持了总体的平稳。 治平二年(1065年)农历四月初九,韩琦等再次提出赵曙生父的名分问题,于是,赵曙出诏将议案送至太常礼院,交两制以上官员讨论。由此引发了一场持续18个月的论战,这就是北宋史上的“濮议“事件。在这个事情上,英宗是坚持了自己的观点,最终获得了胜利即尊自己的生父为“皇考”。 治平三年(1066年),中书大臣共同议事于垂拱殿,当时韩琦正在家中祭祀,赵曙特意将其召来商议,当时即议定(赵曙生父)濮王称皇考,由欧阳修亲笔写了两份诏书,交给了赵曙一份。到中午时分,太后派了一名宦官,将一份封好的文书送至中书省,韩琦、欧阳修等人打开文书,最后二人是相视而笑。这份文书正是欧阳修起草的其中一份诏书,只是在上面多了太后的签押也就是太后也最终同意了议定(赵曙生父)濮王称皇考。赵曙便立刻下诏停止讨论。同时又将宰相与执政们召来,商量如何平息百官的情绪,以稳定时局。赵曙最后同意了欧阳修等人的意见,将吕诲等三名御史贬出京师。 治平三年(1066年)十一月初八,赵曙再次生病,同年十二月在宰相韩琦的建议下,立长子赵顼为太子。治平四年正月八日丁巳(1067年1月25日),赵曙因病驾崩于福宁殿,享年36岁,殡于殿西阶,庙号英宗,群臣上谥宪文肃武宣孝皇帝,八月二十七日癸酉,葬赵曙于永厚陵(今河南巩义孝义堡)。英宗就这样匆匆忙忙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在宋朝历史上基本属于打酱油的角色但也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保障了大宋政权的平稳过渡。我们认为宋英宗最大的贡献是确立了自己的生父赵允让“皇考”的身份,从此宋英宗一脉的后继子孙,可以名正言顺的继承皇位了。在位仅仅五年的宋英宗就因病去世了,相信皇位的正统之争肯定是一个重大的因素,在与太后的争执中对其的压力也是很大的。宋英宗死后,他的长子赵顼正式继位,这就是大宋历史上著名的皇帝-宋神宗。一个崭新的时代就此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