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二十章 名臣司马光(一)
如今一提到司马光这个名字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虽然大家对司马光的一生不太熟悉,但对于这个人还是非常熟悉的,在大家的心目中,这人主要以三种形象出现在世人的面前。 第一种,砸缸救伙伴的勇敢少年。 第二种,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之一。 第三种,大宋时期保守派的著名代表,摧毁王安石变法的罪魅祸首。 因为新中国的历史学家的普遍认识,所以我们的中学历史教科书相关的介绍,司马光的最后一种形像更加深入民心。 如今,只要考试中出现下列这种问题,如“司马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按照下面的“标准答案”去回答就应该问题不大。这个答案就是--宋神宗在位时期,为了解决宋朝长期存在的积贫积弱的问题,著名政治人物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开始变法,准备富国强兵。宋神宗病逝后,高太后执掌朝政,重用代表大地主阶级的保守派领袖司马光为相,司马光在执政期间,将王安石的变法推行的措施基本废除,导致王安石变法以失败告终。 但是深究历史,可能会发现非常有趣。事实上王安石和司马光二人的家庭背景及实际情况是这样的。代表在地主阶级的司马光家里只有三四十亩地,家里比较穷,老婆死了也没有钱风光下葬。相反王安石家里有3000多亩地,华屋无数,是一个真正的大地主。真相就是如此的颠倒,事实有时还需仔细进行核实。他们的情况很像周总理所说的那样,“我们虽然出生于不同的阶级,但是我们共同的地方就是都背叛了自己的阶级。” 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十月十八日,司马光出生于光州光山,据说因为此时其父司马池任光山县令,所以给他起名光,可见司马光的名字也就那么随手一取,和现在的七十年代的人叫建国,建军,二千年的人叫梓涵,梓萱也差不多;根据司马光的出生年月,他和伟大的范仲淹同志整整相差了三十岁,和包拯也相差了二十岁。所以司马光虽然和范仲淹,包拯等人有交集,但显然是他们的晚辈,他的高光时刻不在仁宗时期,而是在后续的神宗在位时。据说司马光在六岁时,他的父亲司马池就教司马光读书写字,并且进步神速。 司马光七岁时,不仅能背诵《左氏春秋》,还能讲明白书的要意并且在同伴陷入危机时做出了“砸缸救友“这一件震动京洛的事。这件事情到底是否发生过,根据现有的资料研究基本可以确定发生过这件流传至今的天才少年事件。后面我们会进行详细的说明司马光砸缸救友大概率的发生过,而不是时人用来证明司马光其从小聪慧的一个无中生有的故事。 天圣九年(1031年),司马光随父亲司马池从东京出发,一路经洛阳、潼关、宝鸡,过秦岭,前往四川广元,出任利州转运使,在栈道上遇着巨蟒,他沉着冷静地手持利剑,扎进巨蟒的尾巴上,使巨蟒疼痛得一震,滚下了深不可测的栈道下边。这个传闻就有点过份了,至今很少有相关的资料来证实这一事情的真实性,恐怕就有名人光环的成份在内了。这个传说估计和爱迪生救母,华盛顿砍树的故事有的一拼了,也就是虚化的故事而已了。 司马光的博学来自多方面,主要的原因是一方面他本人好学强识,另一方面他的父亲司马池也有意培养他。司马光同学从小就是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基本上就是一个优秀少年的代表,既诚实聪明,又十分懂事,深得父亲司马池的喜爱。所以他的父亲司马池每逢出游或和同僚密友交谈,司马池总好把他带在身边,以增加司马光的见识和开拓司马光的眼界。长年的耳濡目染之下使司马光不论在知识方面,还是见识方面,都“凛然如成人“。好多当时的大臣、名士,都很赏识看重司马光。 尚书张存主动提出将女儿许配给司马光。当然另一说是庞籍主动为司马光牵线搭桥,将自己夫人的meimei介绍给了司马光,并在司马光二十岁的时期成功完成了媒人的功能,使得司马光和张氏喜结连理。所以有了这一层关系加上对司马光的赏识,担任过副宰相的庞籍在司马池死后,把司马光当成自己儿子一样培养、教育。而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辗转河南、陕西、四川各地为官时始终把司马光带在身边,增长他的见识和阅历,真正使司马光在人生的早期就能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所以,马光在十五岁以前就跟随父亲走过好多地方,在这些地方访古探奇,赋诗题壁,领略风土人情,极大地丰富了司马光的社会知识。 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二十岁,他参加了会试,一举高中进士甲科,从此步入仕林,初任华州(今陕西华县)判官。(任何一个伟大的人物都是一步一个脚印,从基层开始干起的。所以有志于天下的朋友还是要把身边的小事做好了,才能做出更大的成就。安心于小事,目标于大事,才能成功。)此时司马池正任同州(今陕西大荔)知州,两地相距较近,司马光经常前往探望父母。在同州他结识了同科进士石昌言,石昌言早有才名,在同州当推官,虽比司马光大二十多岁,但两人很谈得来,经常在一起交流学问,谈古访今,成为忘年之交。 宝元二年(1039年),因父亲调往杭州任职,司马光辞掉华州判官,改任苏州判官。正当他怀着远大的抱负,在仕途上步步上进时,他的母亲病逝了。按照当时的丁忧制度的规定,他必须辞官回家服丧三年。 在此期间,北方党项族人元昊称帝,建立了西夏国,西夏为了摆脱对宋朝的臣属地位,同宋朝发生了战争,宋朝连连失败。宋仁宗为了加强军事防御力量,要求两浙添置弓手,增设指挥使等官职。司马父子认为这样做,并没有什么好处。于是由司马光代父草拟《论两浙不宜添置弓手状》,从各方面阐述添置弓手增设武官是不合事宜的。它的主要内容大概是这样写的: 司马池告诉皇帝,对于您的增兵令,臣不敢苟同,希望您收回成命。臣有五条反对的理由,还望陛下定夺: 第一、自宋朝建国以来、苏浙一代从来没有增兵之事,此消息一出,“群情鼎沸,毁体捐生,窜匿上泽者甚多”,继续下去,臣害怕“摇动社稷”。 第二、苏浙地区经济繁华,走私茶、私盐者甚多。臣害怕给百姓武器后会增加犯罪的规模和强度,引起地方动乱。 第三,征调百姓当兵,靠的是官府的户籍记录,但官府的户籍记录,错乱不堪,重复性太多。臣恐怕在征调百姓时,官员会重复登录,借机敲诈百姓。这绝非危言耸听,因为这些贪官污吏,可是一群“厚利所诱,死亦冒之”的主。 第四,老百姓是种地的不是职业军人。让种地的去学打仗,恐怕白费力气,只能白费钱财(虚有烦费而与不添置无异)。 第五,东南地区本来就民风彪悍,有武力割据的先例,随意增加部队,恐激活百姓反叛的基因,招来大祸(**回之心,启祸患之兆)。 以上五条中,头四条是近忧,后一条是远虑,真可谓有理、有节,绝对是篇优秀的劝谏文章。史料记载,看了司马光书写的文章后,司马池非常认可,并为他写的文章感到骄傲和自豪。由于司马父子向仁宗皇帝上书了《论两浙不宜添置弓手状》与仁宗皇帝的意图背道而驰,所以仁宗皇帝看到上书后十分生气再加上朝廷中一些看皇帝眼色官员的弹劾,最终导致了司马池的被贬。也因为被贬事件导致司马池心情十分抑郁,最终于庆历元年(1041年)十二月,司马池病死在晋州。 司马光和兄长司马旦扶着父亲的灵柩回到了故乡夏县。双亲的相继去世,使司马光悲痛万分,他叹息“平生念此心先乱”。一下子司马光的父母在他二十多岁的时候就全部离他而去,他成为了没有双亲的刚成年的一个青年,家庭的变故实在是对他打击不小。 但他在居丧期间,把悲哀化作发奋读书作文的动力,以排遣无尽的悲伤和寂寞。在此期间,他读了大量的书,写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章,如《十哲论》、《四豪论》、《贾生论》,对一些古人古事,根据自己的见解和感受,提出见解。在居丧三年多将近四年的时间里,他了解了许多下层社会生活的情况。 庆历四年(1044年),二十六岁的司马光服丧结束,签书武成军判官,不久又改宣德郎、将作监主簿,权知丰城县事。在短短的时间里,就取得“政声赫然,民称之“的政绩。在工作之余,他大量阅读典籍,写下不少论文,如《机权论》、《才德论》、《廉颇论》、《应侯罢武安君兵》、《项羽诛韩生》、《汉高祖斩丁公》、《甘罗》、《范睢》、《秦坑赵军》等几十篇很有见地的文章。可见司马光的才能主要体现在他的文学水平方面,做一个掌管文化方面的官员可能更适合司马光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