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最有钱儿的朝代在线阅读 - 一百一十章 西北烽烟起(七)

一百一十章 西北烽烟起(七)

    范仲淹终于可以松口气,能够放下心来以文人的眼光审视这边陲之地。范仲淹年轻时曾游历关中,但从未到过西北边陲。这里的风景与关中及中原地区大不相同,站在高高的城墙上,远望一片萧瑟。黄土高坡四野八荒,唯有枯草冢沙。一道道沟梁如划在西北汉子身上的伤疤。一簇簇山峰如唱彻黄沙的悲壮军歌。秋风起处,寒风彻骨、范仲淹感慨万千,写下不朽名篇《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也征召过很多朋友跟随他来到西北边陲守卫大宋边疆。但这些朋友在各自任上有自己的任务,在他身边的都是武将,这样的好词没有人能够欣赏。他想起汴京的诗酒风月,想起两浙江南的湖柳烟霞,想起那些争吵过、欢笑过、温暖过的朋友,不禁感慨万千。

    某一天,忽然侍卫来报:“经略判官尹洙求见。”范仲淹大喜,好花待人赏,懂词的人来了。然而尹洙并不是来同他诗酒唱和的。他带来了一个人引荐给范仲淹。只见这人身材挺拔。面容俊秀、举止有度。这人就是后来威震天下的狄青。

    狄青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大大的有名。公元1039年十一月,踌躇满志的元昊亲率军队到宋朝保安军叩关扬威志在必得。西夏军以骑兵见长,所过之处,战马嘶鸣,尘土飞扬,加上冬季寒风呼啸草木萧肃。大有摧枯拉朽、横扫千军之势,令人胆战心惊。宋军享三十年太平、将不知兵,兵不知战,哪里见过这样的阵势,早已吓得双腿打战,不要说杀敌立功,就是逃命恐怕也跑不利索了。双方一接触,宋军便呈溃败之势。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只见一挺拔男儿,披散着头发,脸上戴一副青铜面具纵马扬抢,驰入敌阵。他左冲右突,枪挑一片,所到之处,必有敌人血rou横飞身首异处。其凶猛如罗刹,迅猛捷疾,于千军万马之中,纵横驰骋,锐不可当。西夏军没有见过这样古怪的装扮、这样高超的武艺,以为武煞星下凡,纷纷溃退、避其锋芒。宋军受到鼓舞,也开始稳住阵脚,展开反攻。渐渐地战局形势逆转,宋军愈战愈勇,西夏军人像失去巢xue的马蜂,四处散开,乱作一团。元昊见败局已定,赶紧收兵,带着残余人马撤回西夏境内。

    事后西夏兵得知这位散发铜面的勇士叫狄青,他年轻时代兄受过,作为罪犯在脸上刺字,被押解进京城并编入军队。元昊称帝后狄青主动报名参军来到前线。为了挡住脸上的刺字也为了给敌军以更强烈的震慑,打仗时狄青习惯披散头发,戴上特制的铜面具。这副铜面具经数次交战后成为了西夏人的噩梦,也是令敌军闻风丧胆的见证。狄青的英雄事迹引起了主政西北的要员关注,范仲淹、韩琦、庞籍都听说过狄青的事迹。但是范仲淹并没有真正和狄青见面交谈过。

    有一次、狄青到陕西经略府汇报工作,认识了尹洙。尹洙深深地为狄青的英雄事迹和军人气概所折服,因此特意将他引荐给自己的好朋友及上司范仲淹。“在下一直以为狄汉臣(狄青字)是一员蛮将,深入了解才知道即使古今名将,也就不过如此了。”尹洙对范仲淹感叹道。

    范仲淹在越州时就留意边关,怎会不知道狄青的事迹!只是来到西北边疆后公务繁忙。狄青职位又低,还没有来得及认识。他又深知尹洙是孤傲之人,能入尹洙法眼的,一定不是寻常之辈。

    于是范仲淹急忙带着二人回到衙门,找个后院小厅,同二人欢言畅谈,一来同尹洙叙别后情谊,二来考察一下狄青究竟有什么非凡的才能,是否真如听到的那些传闻一样。通过交谈,范仲淹对这位小自己将近二十岁的年轻人刮目相看。只见他谈吐不凡,见识卓绝,显然熟读兵书,对军事战略战术有自己深刻的理解。古往今来,能打仗的武将不少,有见识的良将却不多。而狄青显然是块良将之才!

    范仲淹大为兴奋,今日之战场,正需要这样既能指挥军队,又能上阵杀敌的将领!大宋帝国,正需要懂战事、会打仗,能够驾驭全局的军事人方。范仲淹问狄青:“汉臣的志向是什么“狄青答道:“愿成为关云长那样威武神勇的大将。”范仲淹顺着这个话题说:“关云长跟随刘皇叔南征北战、斩华雄、颤疑、杀文丑、守荆州、堪称武圣。那么汉臣认为关云长最可贵的品质是什么?关云长身上最可贵的品质当然是“忠勇”二字,狄青答道。“关云长最爱读什么书,汉臣可知道”范仲淹追问不舍。

    狄青熟知关羽事迹,但关注的都是行军打仗,对这样文绉绉的情节并未留意,一时语塞。范仲淹站起身来,从一旁的书架上取出一本书,说:“裴松之言羽好《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关云长无论战事多么繁忙、一卷《春秋》常伴左右。因为兵书讲的是打仗的道理、《春秋》讲的是做人的道理。”顿了顿,范仲淹放慢语气说:“要打胜仗,更要明事理做好人。”狄青意识到这句话,寄托着这位年过半百的士人领袖对自己的殷切期望,连忙跪拜曰:“多谢相公教诲。”范仲淹将手中的《春秋》递给狄青,说道:“老夫也在闲暇之时常读《春秋》。这部书上有老夫的批注。熟读此书可以断大事。今天就送给你了!”

    《春秋》是东周时期鲁国的史书。东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逐渐坐大,每个国家都要自己修史,但至今全部失传,只留下鲁国的历史,称为《春秋》或《鲁春秋》。孔子晚年对《鲁春秋》进行修订,后被奉为儒家经典,称为《春秋经》。由于《春秋》记述简略,春秋末年史官左丘明为其作注解,注解版本就是《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后人所说的《春秋》,大多指《左传》。《春秋》为什么被奉为儒家经典关羽为什么爱读《春秋》、并被为后人所敬仰其一,《春秋》中对各个历史事件是否合乎礼仪规范都有评价,有些还借君子之口论述其是非。这些评价论述标准,为儒家所赞赏,所以能成为儒家经典。其二,《春秋左氏传》中有对战争的详细描述,可以看作一部军事著作,非常适合武将阅读。自汉代起社会上开始尚文,武将习文成风,以读《春秋》为荣。

    这也是范仲淹建议狄青读《春秋》的原因。将自己批注的书籍赠送晚辈,无疑有指导传授的意思。狄青接过此书也可以算是范仲淹的学生了。这无疑是一位低品级军官的莫大荣耀。自此狄青牢记教诲,不但征伐在沙场,而且品读于书斋,终于成为经文纬武的一代名将。

    史料记载,在范仲淹的整治下,延州城兵强马壮,宋军士气大振,打得西夏军苦不堪言,史称“贼不敢犯”。李元昊对此无可奈何,只能自嘲道:“今小范老子(范仲淹)腹中自有数万兵甲,不比大范老子(范雍)可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