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最有钱儿的朝代在线阅读 - 一百0七章 西北烽烟起(四)

一百0七章 西北烽烟起(四)

    宋景佑五年(1038年)十月十一日,李元昊在野利仁荣、杨守素等亲信大臣的拥戴下,在兴庆府南郊筑坛,正式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国号称大夏(史称西夏),改元天授礼法延祚。并大封群臣,追谥祖父和父母谥号、庙号、墓号。又封野利氏为宪成皇后,立子宁明为皇太子。谐西凉府祀神。次年正月,李元昊以臣子的身份,遣使到宋给宋仁宗上表,追述和表彰他的祖先同中原皇朝的关系及其功劳,说明其建国称帝的合法性,要求宋朝正式承认他的皇帝称号。

    李元昊的此种行为得到的回应是可想而知的,宋朝不愿承认李元昊的帝位,并且下诏“削夺赐姓官爵”,并且在宋西部地区停止双方之间的互市。宋朝在宋夏边境张贴榜文,悬赏重金高官捉拿李元昊,或献其首级。李元昊在摸清了宋朝的态度之后,频繁派出细作到边境刺探军情,煽诱宋朝境内的党项人和汉人附夏。公开断绝了西夏同宋朝的使节往来,向宋朝送去“嫚书”,在嫚书中指责宋朝背信弃义,同时又挖苦宋军腐败无能。又借辽朝的势力威胁宋朝,最后还表明西夏仍愿同宋朝有和好之意。李元昊向宋朝递“嫚书”意在激怒宋朝,把图谋对宋朝发动的战争的责任归于宋朝。

    天授礼法延祚三年(宋宝元三年,1040年)三月,元昊因称帝得不到承认而开始进攻宋朝。元昊一面率军佯攻北宋的金明寨(今陕西安塞南部),一面送信给宋朝延州(今陕西延安)知州范雍,表示愿意与宋和谈,制造假象,以麻痹范雍。范雍信以为真,立即上书朝廷,对延州防御也有所松懈了。同年七月,元昊派大军包围了延州。宋朝大将刘平、石元孙奉命增援。当他们到了三川口(今陕西延安西北)时,遭到西夏军队偷袭,遇到西夏军队重重包围。刘、石二人率军与西夏军队苦战,西夏军队损失也十分惨重。但是最终因为寡不敌众,只好退守三川口附近的山坡。西夏又增援了大量军队。元昊多次写信劝降刘平,但刘平宁死不屈。最后西夏军队猛攻宋军驻守的山坡。由于宋军人数太少,刘平、石元孙力战后被俘。后来由于宋将许德怀偷袭元昊得手,西夏军队才被迫撤离宋朝境内,延州之围才得以缓解。康定元年(1040年)三月李元昊大举进攻宋朝,三川口一战宋朝几乎全军覆没。战役结束后宋仁宗痛定思痛,罢免了无用的范雍,准备另派贤能官员,去镇守边疆。

    宋仁宗回顾自己的手下,发现韩琦不是正在四川救灾吗四川离陕西很近,且韩琦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仁宗大笔一挥,任命韩琦为陕西安抚使负责抵御李元昊解决西北边患问题去了。

    韩琦可也是一个从仁宗时期就出名的著名人物,并且辅助仁宗,英宗,神宗三代皇帝。他就是大宋历史上的那个“片纸落去四宰执”的传奇人物。

    我们先简单的了解下韩琦的生平。韩琦(1008年8月5日-1075年8月8日),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省安阳市)人。比范仲淹足足小了十九岁,但后来二人被并称为“范韩”。但比另外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王安石又大了十三岁,所以他是亲身经历了大宋历史上二次最为著名的变法。

    韩琦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年仅十九岁就高中进士第二名,可谓前途无量。所以韩琦进入官场的起点非常好,历任将作监丞、开封府推官、右司谏等职。曾奉命救济四川饥民。宋夏战争爆发后,他与范仲淹率军防御西夏,在军中颇有声望。之后又与范仲淹、富弼等主持“庆历新政“,至仁宗末年拜相。宋英宗时,参与调和帝后矛盾,确立储嗣之位。宋神宗即位后,坚辞相位,连判永兴军、相州等地,但进入中年后,韩琦政治上的态度日渐保守,所以对王安石主导的“熙宁变法“持反对态度。韩琦一生中多次升迁累官永兴节度使、守司徒兼侍中,最后是封爵魏国公。

    熙宁八年(1075年),韩琦去世,年六十八。神宗为他御撰“两朝顾命定策元勋“之碑,追赠尚书令,谥号“忠献“,并准其配享英宗庙庭。宋徽宗时追封魏郡王。到清代时得到统治者更高的认可先后从祀历代帝王庙及孔庙。

    韩琦于大中祥符元年七月初二(1008年8月5日)出身于世宦之家。据韩琦墓志、行状记载,自五世祖以上,韩氏多葬于博野县蠡吾乡(高祖改葬赵州赞皇县),至曾祖韩璆以来,则改葬于相州安阳县(今河南安阳)的丰安村,故而韩琦认为自己是相州安阳人。据《泉州府志》记载:“韩琦出生于泉州北楼生韩处。”为其父韩国华知泉州府时与婢女胡氏连理所生。更有一种说法,当时韩琦的母亲是主动找上其父亲韩国华,认为自己能为韩国华生个宰相而主动嫁给他的。发生时韩国华正在大街上赶路。估计是其母亲非常漂亮,所以韩国华还真的将其带回来了府中,然后就有了韩琦。韩琦四岁时父亲去世,此后由几位兄长扶养成人。长大以后,已能自立,有远大的志向。为人端重寡言,不喜嬉戏,学问过人。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韩琦在弱冠之年考中进士,名列第二,授将作监丞、通判淄州(今属山东),并携母胡氏就职。天圣八年(1030年),胡氏逝世,韩琦去职丁忧,至明道元年(1032年)服丧期满,起复为太子中允,改授太常丞、直集贤院。

    明道二年(1033年)六月,监左藏库。景佑元年(1034年)九月,韩琦被调为开封府推官,获赐五品官服。次年(1035年)十二月,迁度支判官,授太常博士。从韩琦的官职升迁看来,其升迁之路是一直通畅,实非范仲淹同志可以比拟的。反正,一句话韩琦当官的命非常好,一路通畅。

    景佑三年(1036年),韩琦自请外任地方,获知舒州,因故未能成行,于八月留拜右司谏。在韩琦二十多岁还不到三十岁的年纪就已经在中央任职,并且靠的是自己的真才实学。实在是官运不错之极。

    在担任谏官的三年时间内,韩琦敢于直谏,诤言谠议。他抨击权贵,举荐当时名臣杜衍、范仲淹等,“凡事有不便,未尝不言……前后七十余疏“,其建议多被朝廷采纳。

    尤其以宝元元年(1038年)所上《丞弼之任未得其人奏》最为知名。当时灾异频发,流民大批出现,而当朝宰相王随、陈尧佐及参知政事韩亿、石中立却束手无策。韩琦连疏四人庸碌,痛陈宋朝八十年太平基业,绝不能“坐付庸臣恣其毁坏”结果是使四人同日罢职。宋仁宗一听完全言之有理,批准所奏。此事件即所谓“片纸落去四宰执“。韩琦自此名闻京师。

    韩琦还严厉抨击大宋当时“货赂公行,因缘请托”也就是拉关系走后门的不良社会风气和“侥幸日滋,赏罚倒置”不干实事,任人唯亲的官场腐败作风,建议仁宗先从朝廷内部裁撤虚职、减省冗费。当时的名相王曾平时对他人少有称许也很少发表意见,此时却称赞韩琦的建言献策是切而不迂,切中时弊的中肯之言。韩琦闻言,能得到当时名相王曾如此之高的评价,所以愈加自信,也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宝元元年(1038年),韩琦以假太常卿、昭文馆直学士的职衔充任接伴使。此后奉命发解开封府举人,并与三司共同商定茶法。同年韩琦被授为契丹(辽朝)正旦国信使,出使辽朝。还朝之后由于出使任务完成的非常不错,所以官职又有提升被任命为同三司省国用,转官起居舍人、知谏院。总之韩琦的官职在不断的提升,朝庭及朝中重臣都非常看好韩琦。认为韩琦今后肯定是国之重臣,定能位列宰相之职,定能为国分忧,成为大宋的中流砥柱。

    宝元二年(1039年),韩琦被升授为知制诰、知审刑院。因四川旱灾严重,饥民大增,又于同年被任命为益、利两路体量安抚使,获赐三品服。他到四川后,首先减免赋税,“逐贪残不职吏,汰冗役数百“,然后将当地官府常平仓中的粮食全部发放给贫困百姓,又在各地添设稠粥救济灾民,史称其“活饥民(一)百九十万人”。蜀地人民无不感激地说:“使者(指韩琦)之来,更生我也。”视韩琦为自己的救命恩人。韩琦人还在四川时,因为西部边境发生战争,范雍又无法应对李元昊的进攻。所以宋仁宗直接就叫韩琦不要回京复命了,马上任命韩琦为陕西安抚使,对付李元昊这个无耻小人去了。

    对于宋仁宗的这个任命韩琦也没说啥,毕竟年轻气盛有着“舍我其谁”的勇气,在他的眼中满朝文武谁能担此重任他自己就是一个最佳的人选之一。当然了除了自己,还有他心中的那一个偶像-范仲淹同志也是一个最佳选择。史科记载韩琦欣然受命后他提了一个要求,请调他心中的那个偶像-范仲淹来陕西,跟他一起防御敌人。并且向仁宗皇帝保证若此人在定可保宋朝西陲太平无事。

    这个韩琦心中的偶像-范仲淹同志此时已经在地方闲置了五年之久。年龄相差19岁,根本就是两代人的韩琦与范仲淹,是怎么认识的,又是如何交情匪浅的不得而知。也许是因为他们秉性相投,双方惺惺相惜,也许是范仲淹的人格魅力打动了韩琦,也许是两个人的行为模式相似,能够产生共鸣,也许是范仲淹五年前的壮举,让他收获了韩琦的无限敬仰。总之韩琦与范仲淹,虽同朝为官但日常工作中并无深交,但神交已久等同知已,否则韩琦也不会冒险上书推荐范仲淹。

    这里对韩琦的举荐用到冒险二字,一点儿也没错一点儿也不夸张。要知道范仲淹当年就是以“荐引朋党”的罪名,被轰出朝廷的。因为有“朋党”二字,所以当时朝庭中即使有很多人同情范仲淹但对他都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生怕靠得太近,被牵连下罪。在这种背景下,韩琦还主动往上“靠”,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当然了如果韩琦害怕的话,他就不是那个“片纸落去四宰执”的韩琦了。

    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二六》记载,为了得到范仲淹能够共同抗击西夏,韩琦基本上算是豁出去了甚至作了最坏的打算,被罢官甚至被抄家的打算。他直言不讳对仁宗皇帝说道:“陛下,我韩琦不怕别人嚼舌根,我跟范仲淹没有结交,也没有任何的利益关系。但是我可以用全家老小做担保,希望您起用范仲淹。若我跟他是朋党,我自愿株连九族,全家自尽。”把全家性命都拿出来进行担保,韩琦这是跟皇帝表明自己的明确态度了而且没有任何的退路,所以用冒险二字来形容韩琦的推荐完全适用。

    仁宗皇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仁为庙号的皇帝,确实对得起仁的称号。韩琦的冒险上书推荐范仲淹,并没有产生任何他认为的严重后果,相反仁宗皇帝认为既然你韩琦保举范仲淹,那就去用吧。最终宋仁宗大笔一挥,复起范仲淹任命他为龙图阁直学士、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总揽鄜(fu)延路方面的军机事务,坐镇延州收拾李元昊这个小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