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最有钱儿的朝代在线阅读 - 九十七章 千古名臣范仲淹(六)

九十七章 千古名臣范仲淹(六)

    越挫越勇,百炼成钢,这就是范仲淹的风采。虽然被贬到了地方,但范仲淹根本没有因此而消沉。对于他这个君子而言,即使远离朝廷也同样心系天下。在任何一个岗位上都能做到极致,都能发光发热。

    这不在河中府当通判期间,范仲淹接连上了《论职田不可罢》《奏减郡可以平差役》(谏买木修昭应寿宁宫奏》等奏折,继续向朝廷谏言,阐述自己的治国理念。像这种帝国真正需要的人才,自然不会被朝廷埋没,不久范仲淹就被宋仁宗重新委以重任。史料记载,明道二年(1033年)三月,皇太后刘娥病逝没有多长时间,终于亲政的宋仁宗就迫不及待地开始清理朝廷,颁布自己的用人原则了。

    仁宗采用了什么用人原则凡是阿谀奉承、跟刘太后关系密切的官员,一个不要。凡是直言犯上、跟刘太后对着干的官员,全部加官。二个凡是,不一定正确,但确实给了一些大臣重回朝庭的机会。凡是敌人支持的我就反对,凡是敌人反对的,我就支持。虽然绝对了一些,但是总体上没错。只是苦了像苏轼那样的坚持自己的观点,不属于任何一个阵营的官员。

    在这种背景下,宋仁宗自然想到了那个痛骂皇太后刘娥逼太后归政给自己的范仲淹。还有那个受连带责任,一起被外放的晏殊。宋仁宗把他们统统召回朝廷并委以重任。晏殊当年被范仲淹连累,本以为永无出头之日了。万万没有想到结果竟然沾了范仲淹的光,不仅风风光光地回到了朝廷还成为了副宰相。

    可能我们印象中的晏殊就是一个著名的词人,熟悉晏殊可能也是他的一首词《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实际上晏殊在大宋历史中占据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范仲淹,欧阳修,富弼,等等非常重要的历史人物都与其有着密切的关系。后面我们还会介绍他的一些事迹。

    范仲淹重新回京后,宋仁宗大笔一挥,授予了他一个左司谏的职位。至此范仲淹终于得到了一个实职,他准备甩开膀子好好的大干一场了。当时范仲淹刚刚回到朝廷,就跟当年的前辈寇准一样立马给皇帝下了一剂猛药。

    其方式,让皇帝下不来台,其结果,让皇帝哭笑不得。而且比寇准还狠,他不仅针对皇帝一人让其难堪,还彻底得罪了满朝文武,一个不少全部不留,让所有人心中憋屈无比。

    明道二年(1033年),江淮一带发生旱灾,当地老百姓食不果腹,生活十分艰难。见百姓如此疾苦,范仲淹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多次奏请皇帝,请求让自己去江南赈灾。虽然范仲淹有一颗救国救民的心,但皇帝刚刚亲政,正忙着施选群臣于是把这件事情给耽误了。

    见自己的奏章石沉大海,毫无音信。范仲淹实在是等不及了,在一天早朝时,范仲淹持笏出列高声道:“请皇帝绝食半日,自省其身!”

    刚刚亲政不久的宋仁宗直接就蒙了,心想我干什么缺德事了,要自省其身还要绝食半天,范仲淹你到底搞的哪门子事范仲淹继续道:“皇帝半日无法进食,就如此惊慌,江淮百姓已经数月没东西吃了,陛下为何不闻不问!”一听这话宋仁宗才明白范仲淹的意思,立刻调集救灾物资,并委派范仲淹前去赈灾。

    范仲淹到达灾区后,立刻展现了自己长期以来积累下的治理地方的能力。在赈灾的开始阶段,范仲淹一不发放物资,二不开仓放粮。他首先亲自考察当地的各级官员。那些在赈灾过程中表现优秀的官员,都得到了提拔和奖励,那些在赈灾过程中无所作为甚至贪赃枉法的官员,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最后经过了这些人员的处理后这才开始正常的赈灾工作。工作都是要人做的,范大人一个人再有本事也做不完所有的事。所以把队伍带好了工作自然就能高效开展了。范大人的工作思路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

    细细地筛选了一遍这些官员后,范仲淹得到了一个高效、廉洁的救灾工作团队,可想而知有一个高效、廉洁的救灾团队后,范仲淹的救灾工作开展肯定顺利无比,甚至事半功倍。在很短的时间内,范大人就顺利解决了救灾工作,让江淮一代的百姓生活重回正常。在赈灾期间,范仲淹也不忘未雨绸缪。为了防止灾情重新上演。范仲淹向朝庭进献了各种防灾的方案,这些方案包括兴修水利、减免赋税、奖励精作、精简政府机构等等。对于范仲淹的这些建议、宋仁欣然接受并下令通告全国,照样实施。

    对于范仲淹的这些举动和建议,宋仁宗很支持。但是对于范仲淹带回来的一些物品,宋仁宗就有点儿不理解,甚至丈二和尚换不着头脑了。

    救灾工作结束后,范仲淹奉命回京面见皇帝时范仲淹除了汇报救灾工作,还带来了一件特别的礼物--足足数麻袋的草根和树皮。对于这些东西,宋仁亲不甚理解。范仲淹就解释道:“启奏陛下,这些草根和树皮,都是当地灾民充饥的食物。臣把这些东西拿回来,希望王公大臣们都施品尝一下,体验一下民间百姓的疾苦。”这个招数,够狠够味……

    听完范仲淹的话后,宋仁宗感慨颇深,他同意了范仲淹的请求。第二天早朝时,宋仁宗下令每一位大臣在下朝后都要领一些草根和树皮回去充饥食用,并写一篇报告上交。

    可想而知,大臣们表面上都得赞同心里面可能就比较恨了,我一个朝庭大员能和老百姓一样,去吃这些东西吗?恨归恨,皇帝发话了,还能怎么样?所有的官员也无计可施,只能硬着头皮吃下这些草根树皮了。此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京城的奢磨之风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大臣们再也不敢奢侈攀比、铺张浪费了。

    单凭此事,范仲淹在仁宗皇帝心中的地位就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除了会治理国家外,范仲淹还特别会做人,当然这是正直人士的做法,没有任何的私利在内。没过多久范仲淹又干了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情,让皇帝刮目相看,进一步增加了对范仲淹的好感。

    原来皇太后刘娥病逝后,宋仁宗开始清理刘娥的余党,同时打造自己的政治班底。在这种清算运动中,文武百官人人自危,谁若不小心说了一句皇太后刘娥的好话,就有可能被当成太后的余党,被排挤被清算还是轻的,搞不好就会没了性命。对于官员这种人人自危的现象,范仲淹认为大可不必。毕竟大家都是同朝为官为大宋效力的同僚。当年在皇太后刘娥手下时,谁没说过刘娥一句好话,谁敢不听太后的话。如今因为曾经说过这么一句二句恭维的话,就要被罢官被清算,这又是何必呢

    于是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范仲淹又做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举动。在一天早朝时,范仲淹启奏道,说皇太后刘娥垂帘听政时,自己说了她不少坏话,导致去地方待了好几年。但是今天,我得替刘太后说几句好话。范仲淹道:“刘太后生前,虽然有种种不好,但她有养育、辅佐君王的大恩。若无刘太后,陛下如何平安地长大成人若无刘太后,陛下如何顺利登基若无刘太后后,天下怎么可能如此太平因此臣启奏陛下,请念及刘太后的恩情不要再打扰刘太后的英灵了。”

    听完范仲淹的话后,宋仁宗百感交集,想到刘太后对自己的养育、辅佐之恩,宋仁宗立刻颁布了一道圣旨:“从今以后,再有上书诋毁、诽谤刘太后的官员,全部严惩不贷。”至此范仲淹化解了这场因帝后恩怨引发的朝廷危机。从此以后,官员们再也不会战战兢兢地上班了,也不会被刘娥的事无故牵连了。而通过这件事情,皇帝也修复了与母后的关系,获得了一个仁德之君的美名。通过这些一心为国的事情,仁宗皇帝越来越器重范仲淹了。官员们也相信借着皇帝对他的欣赏和喜爱,范仲淹的升迁之路将一帆风顺。假以时日,他肯定也将位极人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