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书六礼
第二天一大早,李予文带着聘书、一对大雁和七七四十九台礼,来高府纳吉。 高大人和兰心郡主在前厅等。待高大人看过聘书,李予文说:“高大人,郡主对二人八字可还满意?” 看看卦象,二人八字合得很,高大人和兰心郡主心里满意,便将聘书收起来,说:“你家王爷想的周到。” 李予文又说道:“再过三月,王爷会让我和我母亲带着礼书和全福之人前来纳征。” 兰心郡主对这个平阳小王爷做事情十分的满意,听到这里便问:“你的母亲?” “回郡主话,我母亲是平阳郡守的女儿杨氏,当年嫁入王府做侧妃,现在老王妃病着,府里一切事物是由我母亲来打理的。” “哦,是这样,那便要辛苦你母亲了。” “让郡主见笑了,这些都是应该的。王爷成亲,我们心里高兴。”李予文脸上笑意盖不住。 “今日留下来用膳,每次匆匆来,又匆匆回去,都是我们招待不周。”高大人说。 “高大人,郡主,不必客气,王爷要成亲,王府事务繁多,来一次长安,路上耽搁许多时日,在下赶着回去复命,不便久留。”李予文起身抱拳,准备离开。 见他坚持不留,高大人也不强求,便说道:“两地成亲,辛苦你们,以后都是自家人,就不要这样客气。” 李予文呵呵笑道:“好说,好说。大人留步,三月后再见。” 李予文走后,兰心郡主对高大人说:“这李予曦做事情倒是滴水不漏,慧儿,添儿一出门,我们就只剩下娴儿了。” 高大人将兰心郡主的手拉过来,拍了两下,示意她安心。 兰心郡主又道:“宫里那边如何?老九和那大祭司可有动静?” 高大人叹了口气,表示忧心,“桂王爷很安分,平日里就呆在十六王宅,时不时来找陛下下棋,两人讨论什么长生之道,陛下常常被他说的开怀大笑,还留他一起晚膳。” “那那个大祭司呢?”兰心郡主又问。 “不曾见到,她似一直在立政殿开炉炼丹,即使休炉的日子也在摆弄草药。听王公公说,她治好了许多太监宫女的毛病,宫里当差的多少都有些顽疾,太医署瞧不上这些人,而这大祭司不介意,认认真真的给他们看病,还开了单子让他们去买草药回来自己收拾,弄好就给他们抓药。” “麟德殿上初见,以为是个高高在上的清冷人儿,想不到是个如此善心的女菩萨。”兰心郡主点头称道。 “嗯,这俩人的行为听起来也没什么,倒都安分守己,是不是我们多虑了?” “你去校场的时候多留意些,这都是明面上的,若是暗戳戳做了什么总要留下蛛丝马迹的,开炉炼丹不过两年光景,藏的再好,两年也必见分晓。”兰心郡主叮嘱道。 高大人点点头。 时光荏苒,三个月一晃过去,高大人和兰心郡主算着日子等着平阳王派来纳征的人。李予文和他的母亲,如约而至,这次的阵仗更大些,足足六十台,比公主的规格只少四台,李予文带着礼书,他母亲带着八位全福之人进了高家的前厅。 “高大人,这是礼书,请过目。”李予文递上礼书。 高大人拿过来递给了兰心郡主,大笑着说,“予文,今天高家开席,按礼制你们得留下来用膳。” “是。”李予文笑着作了一揖。 “杨家jiejie,你辛苦了。”兰心郡主打了个招呼。 “不辛苦,不辛苦,本来应该曹jiejie来,但是从老王爷薨逝,她便一病不起,所以只能由我来了。”杨氏笑着搓了搓手。 阮嬷嬷包了红包,由无双端着一份一份的发给同来的人。 忙活完,膳厅开膳,高大人,兰心郡主,李予文和杨氏在主厅,其他人在偏厅,来了客人,高慧高娴的膳在自己的院子里用。 用完膳,李予文一行人便起身告辞,准备回平阳。大概说了年底算好了日子会来请期。兰心郡主备了十二件礼,让他带了回去。 他们一走,兰心郡主和高大人在书房的西厢房里喝茶,聊着女儿的婚事。 “日子过得真快啊,慧儿及笄便要嫁人了。”兰心郡主喝着茶,感叹着,“添儿出使西域,娴儿也慢慢长大了。” “兰儿今日怎的这般感伤?”高大人洗了茶,又倒入热水,等了顷刻,将茶水漏到石杯里,给兰心郡主斟上,随后自己也斟一杯。 兰心郡主慵懒的喝着茶,“高郎,待慧儿出嫁,你辞去官职,我们带着娴儿远走他乡可好?” 高大人吃惊的看着兰心郡主,“兰儿这是要舍弃了长安城的一切荣华富贵,隐姓埋名随我去做乡野之人吗?” “唔,”兰心郡主低着头,声音低低沉沉的说,“有何不可?”说完仰起头,看着高大人,又道:“皇室的事情与我高家何干呢?只因添儿与十一皇子交好,为了让他们活下去,便要我这样牺牲。现在慧儿是选了心仪之人,若此人没有出现呢?便要我的女儿委屈,低嫁远嫁?我并不想与皇室走的太近,出身我无法选择,远离朝堂我还是能做到的吧。” 高大人怔怔看着自己的妻子,叹了口气,“我的兰儿每日竟是这般忧心吗?倒叫为夫觉得自己如此愚钝。为夫一直觉得男儿要报效国家,心怀家国天下,不曾想过如此多的关节。” “那是因为你现在顺风顺水,不曾看见那些怀才不遇之人。我一个妇道人家,只想家里一家老小都平安,管不了家国天下。” “兰儿此事说的突然,容为夫仔细想想。”高大人不知如何接,只得先安抚妻子。 日子过得飞快,再见到李予文,已是年底,他送来了亲迎的日子。 兰心郡主看了看日子,就在高慧及笄后一个月,心里满意,便应了李予文,“可。” 日子定下了,双方各自准备婚嫁事宜,转眼到了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