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在《前夜》中走向《回归》
“怎么搞呀,这北平城的臭老鼠少说也得3000多只,怎么抓的过来?” “就是,那帮家伙连领导都敢咬,就更不用说别人了。” “听说这次是电动升旗,可威风了。” “可是大典马上就要召开了,最后一次的升旗测试还没做,这事很重要,必须马上办。” 一帮人骑着自行车往前面走,结果就看到军队已经把里面给封了。 为首的典礼负责人想进去。 可人当兵的得服从命令,怎么可能让他进去? 结果这事一下子就拖住了。 故事到这。 很多原本抱着试试看的观众,却在这短短两分钟内,接受了很多信息。 而且那些隐喻他们也能听懂,有些上年龄的甚至觉得很亲切。 那可是开国大典。 能从那会挺过来的,现在都七老八十了。 这不,影厅里就有个老头,戴着老花镜看着荧幕,很是感动。 正感动着。 黑屏里闪出两行字。 下午三时。 广场全面戒严。 而在一间狭窄的房间里,明显是军队过来的领导,大着嗓门布置着任务,手里还拿着家伙。 底下的人报告着任务进度,说话的时候掷地有声。 “广场的布置工作已经接近尾声,按照上级部门指示,八盏大红灯笼已经到位……” “伟大祖国成立的17个字的特大横幅,傍晚也能完工!” “旗杆底座汉白玉栏板已经全部修建完成!” …… 铿锵有力的汇报声响起,从材料准备到人工升旗组的训练,首长一个个问了过去。 结果到了布置科。 戴着眼镜口音很重的林远,却有些尴尬道:“电动升旗装置,不敢确保万无一失。” 这话一说,不论领导还是工友,都很是诧异的看着他。 咽了口唾沫,迎着领导的目光,林远很是严肃道:“距离明早6点验收,还有14个小时,可是广场已经封闭了,我没得办法,反复试验,而且电动升旗属国内首次,科学的讲没有人能说有100%的把握……” 扛着家伙的领导瞬间炸了。 “明早六点验收,出了什么问题,后果我不用说你也清楚。” 领导虽然很生气,但还是强自忍住,这就是钟兴做的一个小调整。 “方法还是有的。”林远说着,影迷们就看到转场闪出。 为确保电动升旗装置万无一失。 林远竟然想到按照三分之一的比例重建一模一样的升级装置。 可是重建这样的装置很困难。 再加上他们所用的材料,还必须和广场上的升旗装置一样,甚至连结构,环形,连接点,也是等比例缩小。 在这么紧急的时间下。 这件事几乎不可能完成。 但林远咬着牙,他必须完成。 领导说过,在开国大典的升旗仪式上,他要站在主席身后,确保升旗仪式的完美进行。 这件事的分量无比巨大,他不能出现任何纰漏。 因此他反复试验,一边强调着细节,一边絮絮叨叨的说:“27号才定下的国旗国歌,可广场试验才做过几次啊,4次啊,科学这个东西,容不得有半点侥幸心理!” 坚定的话语说出来的时候。 很多影迷内心深处原本对一个小小的升旗,多少有些不太在乎,觉得这么精密太过夸张的人,瞬间开始变得肃穆起来。 可惜寻找材料的时候,他们要的红绸子没有了,整个京都全都没货,被老百姓带到家里做国旗了。 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 由孙国强扮演的林远徒弟,站在房顶,大声喊着问街坊邻居借红绸子,这个画面很是令人动容。 紧跟着借录音机,还有录好的义勇军进行曲,以及各方面,都准备的差不多。 可这录音机太不给力,每次放出来的音乐都不一样。 这让很多观众原本放下的心,又一次提了起来。 为了升旗圆满,林远马不停蹄去寻找音乐,可惜辅助他的老兵,这会儿却嫌他有些无理取闹,直接把他关了起来。 戴着眼镜的林远极其愤怒,他伸着手指敲着窗户道:“姓杜的,你以为升起来的仅仅是一块红布吗?” 这话极具震撼力。 老兵最终同意去给他找个靠谱的音乐。 那会的人也确实实在,这老兵直接去军乐团那边给他借了个人,而且还是掐着表算时间的。 可到了晚上,正在升旗的装置突然停电了,又一次麻烦接踵而至。 师徒两人只能摸着黑去抬发电机。 抬着的时候,东西沉,徒弟发牢sao,问人工组去哪了? 林远就忍不住发牢sao说人家巴不得他们搞不好,还说人心眼小。 这话正说着人老方听到了。 但观众想象当中的对骂场景却没有出现,在面对林远的时候,老方很严肃道:“说实话,升旗还是你们电动的威风,得了,国家光荣吧,让给你们了……” 说话的功夫,一帮人工组的人全都进来了,看着眼前这么多人。 林远很是感动。 观影的这帮人,也很是感慨。 这就是那个年代的人吗? 奉行过个人的竞争可以有,但在国家利益面前通通都得让步的思想,这一点现在的人根本比不了。 而就在很多观众终于以为,国旗马上就要升起来的时候。 坏消息又传过来了,广场那边,旗子卷进去了。 这事一出,林远瞬间着急,马不停蹄的就要奔赴广场去检修,可要通过层层关卡,所以他几乎每隔几秒就看一次表。 然而在通过最后一道关卡的时候。 人那边不让他进。 结果林远他居然拿着工具箱,撒腿就往里面跑。 边跑嘴里还边念叨:再过几个小时就是开国大典了,到时候广场会有20万群众看着,全国会有四万万。同胞看着。 全世界都会看着。 在这个重大的历史时刻,即便再小心也出了纰漏,万一伟大领袖按动电钮的时候出了事,这个后果怎么能够想象? 他咬着牙,眼中满是坚定。 而在这一瞬间,观众的情绪也仿佛被他牵引了进去,他们仿佛变成了林远,在为祖国第一面国旗的升起,而担忧着。 等跑到地方。 爬那么高的旗杆又是个问题。 林远心中很是恐惧,但他强忍着,就这么玩命的往上爬。 一步又一步。 他的脸上全都是汗,即便底下有人拉着,他的每一步,也是异常艰险。 有几次甚至都滑了下去。 这让很多观众看得异常揪心,可即便再是恐惧,他也仍旧咬着牙一步又一步。 终于,他付出了极大的努力,爬到了旗顶,顶着寒风开始修理旗杆。 巨大的危险,无时无刻都在伴随着他。 而他,看起来是那么瘦小。 可他仍旧坚持着。 火星不断向下掉,整个镜头拉伸的一瞬间,众人只看到在那恐怖的高度下,一个隐约能看出的人影,正在奋力的修着旗杆。 他的身影显得很是单薄。 尤其是在特别长的旗杆的映衬下。 可他完全没有任何恐惧,因为这是他必须完成的任务。 结束了修理,他把藏在胸口的表拿了出来,就这么听着,时钟一分一秒的转动。 而随着时钟转动。 十月一日的下午三时,庄严肃穆的开国大典终于到了升旗阶段。 林远拿着他那块怀表,站在伟大领袖以及一群功勋身后,就这么看着前方。 随着领袖宣布伟大祖国成立。 下面响起一阵排山倒海般的掌声,林远也跟着鼓掌。 而此时此刻观众虽然激动,但还是看出了,这里的拍摄用的居然是真实和虚幻结合的手段。 而且结合的是那么完美。 随着义勇军进行曲响起,林远庄严的看着前方,看着国旗升起的方向。 鲜艳的国旗升起。 在二十多万双眼睛的注视下,就这么升了起来。 他的眼里闪出泪水,眼泪根本控制不住的流了出来。 感动,幸不辱命,骄傲,自豪,各种情绪充斥在他内心深处。 但此刻对于林远来说,他其实更庆幸,庆幸自己承担了责任,庆幸没有出现任何纰漏。 光影倒转。 他的步伐一步步向前,从门里走了出来,脸上满是坚定。 也是这一刻,很多观众看到林远身旁有一行行白字。 林远,号裕民。 京都市政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副院长。 49年开国大典所用的旗杆和自动升降装置,由他亲手设计完工…… 这是他的资料? 有观众回过神来,这才明白原来这个故事居然是真实存在,而不是被捏造出来的。 所以当年升国旗的时候,确实遭遇到了这么多问题? 年轻一辈迫切想知道这事的答案,老一辈浑浊的眼睛里却满是泪水在不断转动。 而随着林远兴奋地高高跳起。 一行白色的字出现,印证了他们的猜想:本故事源于真实历史事件。 《前夜》就这么在他们的感动和自豪当中结束。 但在那一刹那,很多观众完全没回过神来,他们觉得没有看够。 甚至明明已经过去了半个小时。 可很多人却发觉,时间仿佛嗖的一下就过去了,而且刚才那个单元,和他们以前看到的主旋律完全不一样。 甚至于要是没人说这是主旋律,他们都不会意识到。 也就在他们回味着《前夜》,感慨国内主旋律电影居然拍的这么完美的时候。 又一个单元出现。 不过这一次,原来的毛笔已经变成了钢笔。 数字的1949也变成了1997。 这两个数字几乎所有华国人都知晓,也在敏锐的感触中,把脊背挺的笔直,那是自豪。 因为一个是开国大典。 另一个,则是港城回归! 庄严肃穆的现场。 一脸坚毅的升旗手。 掐着表看着时间的领导。 还有那目光不善的外国人。 以及等待着港城回归的港警。 他们都在盯着表,在飞机滑过港城上空的一刹那,期盼着祖国领土的《回归》。 《前夜》之后,《回归》接上。 钟兴回神,然后四处看了看,陡然间他发现整个影厅的人数好像变多了。 是多了吗? 他忍不住开始用视线去数。 还真的多了,刚才不到十个人,现在有十多个,好些人是被朋友叫过来的。 没赶上前夜,但至少有回归。 相较于前夜的开国大典,回归的剧情就是港城回归。 不过薛小璐的拍摄风格跟钟兴有很大的不同,前者习惯以小见大。 后者则喜欢用好几条线,将人物和故事串联起来,还习惯于在台词中添加些耐人寻味的话。 就比如故事开篇的修表老头,在和自己的港警媳妇交流的过程中。 媳妇说:“表的机芯都坏了几十年了,修不好的,我情愿戴电子表,比较安全。” 面对媳妇的话,男人很认真的修着表,嘴上说:“别人修不好,我能修好,全港城懂这种机芯的不够十个人……” 几十年里,他修的是表吗?他修的分明是一种期盼,是回归。 还有那电子表,不明显是代表了港城一直在别人手上,看似被旁人保护,但其实一直都在被他人拿捏。 简简单单不到一分钟的镜头,被红姐和龙哥演的特别自然。 而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俩人就是港城人。 耐人寻味却又十分自然的画面过去,紧跟着,故事到了港城警署。 一帮港警们嘴里嘀咕着:“都已经十几天了,他们到底在谈什么啊……” 他的表情多少有些不耐烦。 却被莲姐一下子呵斥。 莲姐说着,抬起手看着自己的电子表,十点五十六分,画面在这一刻倒转。 一个转场之后,便迎来了港城的谈判。 “1984年的联合声明,虽然规定了7月1号归还港城,但并没有说具体时间。”英方代表又一次说起了这个理由。 而华国这边的谈判方,则完全不进他们的陷阱,反而目光坚定,语气严肃道:“我们这帮人就在这里谈这么久,不就是为了确定港城回归,然后敲定相应细节?” “可是我不明白为何这个细节你们这么在意。 这是合乎逻辑的吗? 我们的国旗7月1日0时0分0秒降下,毕竟那一秒,我们的国家对港城的拥有权才结束。” 面对着眼前谈判的外国人,华国谈判领导仍旧坚定的回应道:“零分零秒升起国旗,这是我们的底线! 这一秒对你们来说是结束,可对我们是开始。” 话说到这,谈判领导脸上带着复杂却坚定:“自华国成立以来,哪怕是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我们也始终在维护和尊重你们在港城的权力。 可今年不同了,154年了,港城回归华国,我们不想,也不能再多等一秒了。” 说完他直接站了起来,而后带着整个团队出门,步伐稳健,目光坚定。 随着他们离开。 故事镜头倒转,那是故宫。 严肃的话语,随着镜头闪动在故宫里,“请领导放心,港城回归是中华民族雪耻的见证,每一个细节都不容忽视,文斌一定竭尽全力,不辱使命!” 随着那道坚定的身影从故宫大门走出,画面再一转,是那个外国人叫住了他们。 细节,还是细节。 从《前夜》里开国大典林远对升旗仪式里升旗的四十六秒分毫不差,再到《回归》里,港城回到祖国怀抱谈判领导不忍一秒落在国外。 这仅仅是细节吗? 不,这就是爱国,真正的爱国! 一刹那间很多观众明白了。 所谓的爱国不能是挂在嘴上,而是应该在行动中体现。 也是这一瞬间,观众从《前夜》来到《回归》。 感受到了整部电影的一脉相承。 品味着依旧是那么精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