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读者
我该从何说起? 在这部作品里,很多文章是我中学的时候写下来的,它们或者是我曾经的参赛作文、诗歌,或者是我难过惆怅的时候对自己生活中的遭遇、人或事物的伤怀与感想。 以及半夜失眠导致的天马行空、和素未谋面的笔友互相来往的信件、一些真切的做过的梦。 又或者是读了一些文章,有感而发的读后感。 仅此而已。 再或者是我的日记。 但正常人谁写日记啊。 那我就摊个牌,我可能不正常。我的的确确真实地遭遇过许多这个年纪不该存在的甚至电视剧都不会出演的苦痛。 撕心裂肺又苦痛至极的遭遇。 或许正是这些遭遇和极大的苦痛给了我打开成长之门的钥匙,也给了我去写下这些文字的灵感与动力,让我能够逐渐地接受它们并慢慢地消化和淡化它们,然后把它们变成我笔下苍凉的梦境。 ——我一直以为自己的文字是苍凉的。 但我仍怀着一颗想要被爱的热忱的心。 中学的那六年真的是知识量积累最巅峰的时期。(这里是初中和高中的并称)那时候的我真的是很喜欢很喜欢看书,并且什么书都看。什么恋爱小说呀,穿越小说呀,还有各种类型言情小说我都看,以及当时那个年纪大家公认的青春疼痛文学《紫色年华》和《微微爱》。 应该也和很多人一样,我也喜欢偷偷地用零用钱买言情,还有当时风靡一时的漫画期刊《飒漫画》、《知音漫客》和《漫画怕踢》,我几乎每一期都不会落——除非有时候真的没藏得住,被mama发现然后说我不好好学习一把子给撕掉。 不过有幸存活下来的,也被我完好如初地保存在两个特大号的储藏箱里了。前段时间整理旧物的时候翻出来,还是满满的感慨和成就感。 那个时候也喜欢看散文,看读者、格言和诗刊。学校图书馆的杂物间也堆着很多年纪比我都大的刊物,那时候我最喜欢做的就是每周频繁地往图书馆跑,然后把这些刊物据为己有,因为刊物不用登记,就全部拿回来堆在课桌上。 初中时就开始写一些杂文和散文,影响比较深刻的是非常荣幸能够得到我初高中时期三名语文老师的肯定与赏识,也被夸过上天赏饭吃,哈哈哈,他们或年青或温文尔雅风度翩翩,记得年龄最大的是高三时候的那位语文老师,他真的是个伟大的艺术家——虽然已古稀之年。非常感动自己的文章能够一路得到他们的指点和肯定。 初中时喜欢读的很大一部分是名著,甚至还有郭敬明。读过杨绛先生,沈从文先生,鲁迅先生和林海音女士。最喜欢的是张爱玲女士,然后是纳兰性德、海子、孙频(我最喜欢她的三部曲:《疼》《盐》《裂》都是以独立短篇故事的形式揭露现代人类生活阴暗处的痛点)、最喜欢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青山七惠的《茧》(说的是一段畸形有爱的婚姻和一段虚幻可怜的爱恋)……总之,中学那段时间看的文章真的很杂很多。 诗集最爱不释手的是纳兰性德的《人生若只如初见》和夏尔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几乎是在食堂吃饭也得抱着。 记得有部电视剧里有一个角色的一句台词,但也记不真实了,大概的意思就是,文章无所谓好坏,凭什么你爱读就说它是好文章,不合你的口味就说它是烂尾楼呢?我可太难不赞同了。 在我看来这就像吃菜一样众口难调,一道菜放在不同的地域是不同的吃法。打个比方说鸡rou,在沿海一代就是白切鸡,放在川渝一带就是辣子鸡,怎么能自己不喜欢吃就说是鸡rou的问题呢,鸡rou说首先我没招惹你们任何人,鸡rou就是鸡rou啊。 可惜现在大多数都无法去做到真正的“特立独行”,虽然现在短视频里也有很多博主倡导着“年轻人要勇于做自己”啥的,但真正能够不畏世俗烟火的却是寥寥可数,大多数还是挑三拣四、愤世嫉俗的,甚至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挑三拣四,就像平常挑食和挑对象那样自然。 而且总能隔段时间就看到什么热点,这首歌抄了那首歌,这篇文章抄了那篇文章之类。 虽然目前没什么能力和资格去评判,但是——我个人的看法是,抄袭的确可憎,抄而为己用更是人神共愤,只不过我更愿意往好的方面去想——我更倾向于去理解为作者与作者之间的思想在千里之外不谋而合了? 好吧,言归正传。我很喜欢我的书架,我喜欢把那200多本书按分类整齐的放——我的书架很大,并拥有独立且相邻的八个格子。第一格是奖杯,沙漏和一些证书以及奖状,剩下就依次是散文、小说、实用字典、诗刊和格言读者、外公留下来的一整册翻了黄的《毛选集》和《邓语录》、名人名著,最后是生活随笔,比如《走吧,张小燕》和《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这之类的。 书架上的书,次数最多的我甚至读过上十遍——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夹在名人名著那一格最后一个位置里那本薄薄的曹禺的《雷雨》,我真的非常喜欢,似乎没有什么词语能够描述我对这本剧本的热衷度——这也是我读过次数最多的一本,两个家庭的极大的悲剧,封建的旧思想的压迫,老一辈人和青年人之间的爱恨纠葛都一齐爆发在一个闷热的雷雨天。 看过很多改编的电影和舞台剧,都无一例外地都把原来剧本中开头里周宅改成的医院,和最后鲁侍萍、周繁漪皆因丧子之痛而极度悲伤到疯掉的情节删掉了。 我也读科幻,但仅限于《三体》和《时间之墟》。最喜欢的还是《时间之墟》,整整一本很厚,但我也读了三遍有余。 老妈也跟着我读三体,但她说我在学校的时候她一个人在家会觉得怕,好像随时有外星人会入侵。 《时间之墟》大概的情节是时间循环。人类在某天的某个时间节点无限重复生成一个新的纪元,只有一串世纪外的代码可以拯救这个无限重复的世界,但说实话最后男主人公进入时间流以后的那段际遇,我读多少遍都还是有些读不懂,作者本人在后记中提到过灵感是来源于一部电影,片名记不清了。 现在互联网真方便,很多书和漫画都可以在手机和电脑上看了。我也可以在平台上继续我的创作。不过其实可以的话我也真想放一张我的书柜的图片在这分享一下。 但现在的节奏也真是太快了,快到我这种慢悠悠的人感到有些不适。 那段时光里,大多时间因为忙着学校里大大小小紧张的学习和考试甚至一天都不会读上一本,但有时候又会在认为不重要的课上或者正大光明或者偷偷摸摸地看。 再者就是每个周末喜欢泡在各大书店,西西弗啊新华大书店一类。 上了大学之后的四年,基本都在啃老本了,虽然偶尔也去图书馆,但大部分时间还是摆烂,抱着一种终于自由了的心态吧? 谈了一段感情,活生生折磨自己两年,甚至要死不活地生了场大病,逃课也成了常态。该有的知识全在这段时间里哗啦啦溜走了。 而现在到了不得不走入社会的年纪,离开了大学校园,是真的会异常地怀念还在学校的日子,及其怀念的还是中学最青涩又轻松的时光。那真的是我最快乐、最无忧无虑、知识量也最丰富的几年。母亲说那段时光里的我眼睛都黑亮亮的,眼神坚定且清澈,唉。 最后说回我的写作,这本书里的内容大致也就围绕着我所说的这部分,书里也偶尔会出现一些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优秀作品,且标明出处。 很喜欢《牧羊人》一章,甚至以为是我自己现阶段最好的作品了。——他做了一个那么美丽的梦,可最后他还是那么孤独。 爱和付出都是心甘情愿,欲望和谎言才真正罪大恶极。 大部分人的少年时都会出现这样一个抱憾终身的美丽吧。 最后借用一句许三多的话——意义本身没有意义。所以哪怕这部作品实际上本就没有什么意义? 对于我来说,它沉甸甸地承载了我过去直至现在所有的痛,以及每一个我失眠难熬的夜晚。 只希望会有人发自内心地喜欢它,愿意认真地安静地沉下心来读它,喜欢我的并不优秀甚至冰凉凉的文字。并且更希望会有人真正看得懂它,看得懂我。我期待着这种文字间带来的相隔千里却近在咫尺的共鸣。 在我自己沉下心去认真读文章的时候好像也会产生这样的感应。 芥末青花 于2022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