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五章 父与子(下)
书迷正在阅读:封天剑神、重生过去从猫开始、末世之进化为高武世界、大唐从挽救长孙皇后开始、武道长生:从觉醒生死眼开始、我在大俞有个属性面板、亮剑:傻子管炊事班,全成特种兵、万国争霸:开局召唤李存孝、学习内卷:这个修仙不正经、天云祭
“那是你的祖宗基业,不是我的。”杨遇安平静注视对方,“你在位之时,何曾将我们这些后庭子当作皇族成员?” “至于说江山社稷……不巧,我修行所走的正是社稷之道。” “但我说的‘社稷,与你说的社稷,不是一回事。” “怎么不是一回事!”杨广闻言更激动了,“朕知道你……你们恨的是什么,不外乎是朕急功近利了些,以至于山河破碎,人心丧乱。是的,这些朕都知道!朕甚至还知道虞世基等人故意粉饰太平,jian佞媚上!但朕自问所作所为,确实有利于江山社稷。” “若当初能多用上十年二十年缓缓图之,如今天下将会是另一番局面!” 这种论调可真是熟悉。 杨遇安想起前世当键盘侠的时光,撇嘴道:“你当真以为你之败,只在于一个‘急’字?” “当然!”杨广昂然道,“朕御极以来,削弱勋贵,征伐四夷,臣服万邦,修边墙以御塞外虏寇,修运河以通南北有无,哪一项不是有利于天下,哪一项不能泽被后世?” “是,我承认你所列举的这些‘大业’确实都有积极意义。”杨遇安点头道,“甚至你没有列举的那些,譬如水殿龙舟,譬如数以百计的行宫,说不定还能促进后世造船工艺或者建筑艺术的发展……可问题是,代价是什么?” 杨广当然知道代价是什么。 就算过去不知,此时此刻,也早该知道了。 但,他向来认为这一切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所以他昂首挺胸道:“朕之罪在当代,朕之功在千秋!” “那敢问足下是后世千秋的天子,还是当今世人的天子?”杨遇安冷笑反问,“若你自以为功在千秋,那何不转世投胎到千秋之后称孤道寡?说不到那时还会有无数人为你造庙立象,替你鸣冤洗白,歌颂功德,称赞你为千古一帝,万世圣贤呢!” 杨广听到杨遇安满是揶揄的语气,脸色再度阴沉:“你这竖子何意?” “就是字面上的意思。”杨遇安神色一肃,“你的功业或许很伟大,或许真的足以泽被后世。可问题在于这些好处,活在当下的千千万万人享受不到啊。” “你之所谓‘大业’,既不能让我们安稳生活,也不能让我们吃饱穿暖,甚至不大可能留下后代享受你千秋之后的恩泽……既然半点好处都够不到,我们为什么还要歌颂你的大业?为什么还要隐忍你在当世所造的罪孽?” “说到底,你终归只是当世人的天子。” “可你的‘大业’,却与我们无关。” 说到这里,杨遇安长身而起,目光幽冷睥睨着对方:“既然你不给天下人留一条活路,那天下人便也只好让你活不成了。” “这才是你败亡的真正原因。” 言罢,杨遇安拂衣转身离去。 …… 杨遇安特意救杨广一命,自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与他当面对线的心愿。 杨广虽然已经失去一切,跟废帝无异。 但下台的皇帝,终究是个皇帝。 至少李渊一方暂时仍旧尊他为太上皇。 杨遇安感觉,自己或许能从中榨取一番价值,给各路对手一个“惊喜”。 …… 数日后,江都传来最新消息,宇文氏兄弟自觉困守下去早晚败亡,与城外各路义军达成协议,让出江都城以及城中绝大部分钱粮,以换取他们带领部分人马走海路北返中原。 各路义军也差不多是强弩之末,见眼下有机会分到钱粮,纷纷意动。 唯独义军中最大两座山头,杜伏威与李子通,两人对于谁入主江都意见不一。 估计宇文氏离开江都后两边必将火并一场。 “宇文氏要带走多少人马?”杨遇安问道。 “宇文化及提出带走残余三千骁果,加上其他随行人马共计三万人。”魏征回报道,“不过杜、李二人不同意,只答应给宇文氏五千人的配额,其他都要留下。” “看来杜伏威与李子通也明白人那十余万伴驾人马的价值。”杨遇安目光幽深,“只是,他们养得起那么多人吗?” “彼辈大概是想着有琼花盟接济,衣食无忧。”杜如晦轻笑道,“不过这样也好,宇文氏北上的人马越少,瓦岗李密等人的压力就越少。” 杨遇安早就将自己的担忧与规划跟两个心腹谋士分享,所以两人也了解他对宇文氏的担忧。 “宇文兄弟要做大事,三千骁果肯定全都带走的。”杜如晦断言道,“虽然比起事之初少了许多,但仍足以给中原局势带来变数,明公不妨联合附近几路义军,一同在海面上给宇文氏的船队制造些麻烦,让彼无法从容渡海北上。” 【讲真,最近追更,换源切换,朗读音色多,.yeguoyuedu安卓苹果均可。】 “甚好。”杨遇安赞同杜如晦的建议,又对魏征道,“你再派人去通知瓦岗的翟当家,就说如果他还担心李密会害他性命,干脆自请出外海阻击宇文氏。” 大概因为杨遇安提前帮翟让清理掉了传国玉玺碎片,少许脱离了既定命数,这一世翟让虽然仍旧被李密架空,但并没有死于大业十三年年末,成功苟到了现在。 如今更是瓦岗军中与琼花盟关系最好的头目,成为两边保持沟通的桥梁人物。 如此一来,杨遇安在“东西二李”中都有能说得上话的人。 …… 又过半月,江都再次传来消息。 宇文氏的船队在外海遭遇风暴,人马折损近三分之一,已经不需要杨遇安的人动手了。 至于江都方面,不出所料,杜伏威与李子通两路义军发生了激烈火并。 最终李子通因为地盘距离江都最近,补给容易,加上他自身修为超过杜伏威少许,成功笑到了最后。 而杜伏威只来得及带着残存几个心腹狼狈逃命。 却也不敢直接回去历阳老巢,而是转去丹阳向杨遇安求助。 无都有偶,李子通的使者跟杜伏威几乎是前后脚入城。 于是杨遇安便干脆登上丹阳城头,一同接见双方。 说起来,这已经是杜伏威第二次在李子通手底下吃亏,此时格外愤愤不平。 “杨盟主,李子通那恶贼入城之后便自封什么吴国皇帝,还要册封自家人马封侯拜相,恬不知耻!我们各路义军兄弟一路鼎力相助,到头来却被扫地出门,背信弃义!” “杜某与他素来有仇,倒也就罢了。可杨盟主对他可是有提携之恩的,他称王称霸之后,却丝毫不回报杨盟主,如此狼心狗肺之辈,我等怎能容忍?还请杨盟主给杜某一路精兵,某必定杀回江都,取彼项上人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