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1眼光不行
书迷正在阅读:蛊真人之行天下、我的热血年代、聊斋:书生当拔剑、重生在年代文里的娇气包、我的蛊虫是裂空座?、地狱傀儡师在柯南世界、喜欢巫女的我却被妖怪倒追、一拳超人之怪人王、宝妈在修真界富甲一方、妖女,快助我修行
魏广德也没想到,他才做好的盘算没两天,吕调阳就第一次在阁议的时候把这个事儿提了出来。 是的,以前吕调阳也说过大选只是的事儿,言说身体毛病比较多,需要好好修养。 但现在在这个场合把话说出来,那意思显然就不对了。 想到这里,魏广德又不由得想到前两天张四维送来的重礼,显然吕调阳的打算,之前张居正就已经知道了,张四维也知道,所以才会有那么一遭。 “既然如此,善贷,你那里有没有合适的人选? 和卿不管是假休还是致仕,内阁补人,宫里首先是会问我们内阁的意见。” 张居正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而是委婉的问起魏广德是否有推荐之人。 “有资格入阁的,朝中现在看来,也只有礼部和吏部的几位。 能够做到这个位置,能力上都还是不错的。” 魏广德虽然不怎么认可张四维的能力,可他能在吏部和礼部都做好侍郎的工作,但说处理公务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收了人家的东西,这个时候自然不好说他的坏话。 干脆,魏广德就把礼部和吏部几个有资格入阁的人都提了出来。 能在礼部做到堂官的,必然是出自翰林,是绝对有资格角逐阁臣之位的,而吏部更多是一个转迁,也是给新任阁臣在入阁前有一个收拢人脉的机会,安插一些人手,方便行事。 听到魏广德说礼部和吏部的官儿都有资格入阁,张居正首先想到的,自然就是魏广德那位老乡,可听说魏广德和他不和啊,怎么可能举荐他入阁。 张居正心下诧异,但也没有表露心迹,而是点头笑道:“现在礼部和吏部的几位的啊人,都是翰林出身,倒是都附和资格。 可惜,内阁不可能补太多人,而且若是都入阁了,两部谁来领导,呵呵” 魏广德给他处了个难题,张居正就把视线投到吕调阳身上,笑问道:“和卿可有合适人选?” “嗯,本来礼部尚书马自强应该是个合适之人,可他掌部时间不长,也没有转迁过吏部。 倒是张四维之前是吏部右侍郎,现在是礼部左侍郎,资历已经够了,若是宫里同意,可以改迁吏部左侍郎,然后入阁。” 吕调阳果然是和张居正有过交易,所以这个时候由他来举荐张四维,这样朝中一些关于他和张四维之间的非议就可以化解掉。 别忘记,那刘台的奏疏里,可是指名道姓说张居正任用张四维居心叵测。 张居正自然不好出面举荐他入阁,由吕调阳来做这个事儿,就再合适不过了。 至于吕调阳提到的马自强,现任礼部尚书,是陕西西安府同州县人,嘉靖三十二年进士,和张四维是同年。 中进士后,他又入选翰林院庶吉士,授检讨,后升修撰,参加重录《永乐大典》。 隆庆年间任洗马,充经筵讲官,纂修《明世宗实录》,后升国子祭酒,迁詹事,曾短暂执掌翰林院,整饬学政,教习庶吉士。 隆庆六年擢礼部右侍郎,为万历皇帝讲官之一,讲授经史,和魏广德等人自然不会陌生。 魏广德还知道,万历皇帝朱翊钧很喜欢听他讲课,他的教学方式和魏广德类似,多是启发性教育,并不像其他讲官那样,要求他背诵太多东西,而是让他写心得。 也是在年初,马自强接替万士和出任礼部尚书,这是宫里钦点的,自然两宫有让他入阁之意。 吕调阳这个时候单提出这两个人,自然也是在提醒张居正,马自强被点中的概率也是很大的。 当然,礼部尚书入阁,倒也未必需要必须走礼部绕一圈,毕竟他要去吏部必然是掌部,而现在吏部尚书张翰可是张居正的铁杆心腹,难道还要让张翰和马自强对调,等马自强升迁后再换回来? 显然不行。 魏广德多少猜到张居正的想法,让马自强在礼部尚书任上干两年再说,如果真合适再拉他入阁。 最关键的还是,拖这两年下来,马自强的年岁可就直逼七十了,就算入阁也没两年时间可干。 这就是科举时代才有这些事儿,四十岁中进士和二三十岁中进士,那潜力真的差别巨大。 哪像后世,大家入职时间差别不过几年,退休时间也差别不大。 “体乾执掌礼部不过三月,时间太短了,又没有吏部经历,实在不适合这样安排。 倒是张四维先入吏部,再入礼部,两边经历都有,可以作为人选报上去。” 张居正这个时候也不装了,魏广德是无所谓的,吕调阳也滑头,举荐了,可也不是只举荐一个,而是一下子推出两个人选来。 这要是部议中,可就有些麻烦。 还好,阁议就他们三人在一起商量,少了不少麻烦。 “既然人选局限在礼部和吏部,不管谁入阁,必然有位置空出面不知叔大兄、和卿兄可有推举之人?” 魏广德不喜欢这样隐晦的交流,虽然有时候不得不做,可也不是他所喜,干脆就把自己的诉求拿出来说。 公开交易,这种情况下张居正自然就不好驳了他的面子。 “善贷有属意之人?” 张居正闻言,自然懂了魏广德的意思,要求已经提出来了。 这个时候,他自然也不会拒绝,反而很好奇魏广德会提出谁进入礼部或者吏部。 同样好奇的,还有吕调阳,他也想知道魏广德会举荐谁。 要知道,他这个举荐可不是正常意义上的提拔手下官员,更多就是为了入阁资格来的。 毕竟,这次商议的不是工部、兵部或者其他衙门的官职,而是礼部和吏部这两个很敏感的衙门。 “我觉得申时行在詹事府已经多年,是到该入礼部历练的时候了。” 魏广德淡淡说道。 申时行是嘉靖四十一年的状元,文采自然不需要怀疑。 他的诗文平实婉丽,不作惊人语,亦不为纤弱态,其古体诗开掘了诗的深广度,气势昂扬,意境雄浑。 散文以序、传、志铭等为主,杂著及应用性文体占了绝对比重,文亦如其诗,婉曲周详,不作夸饰惊人之语。 其诗文多为应酬赠答、闲居写景之作,所以并不算有名。 不过,魏广德举荐的这个人,还是让张居正和吕调阳大吃一惊。 特别是吕调阳,这个时候他看的不是魏广德,而是盯着张居正。 而张居正此时内心也是翻江倒海,他其实也有提拔申时行的意思,毕竟是殿试的状元郎,虽然那年他并没有参加会试,做他们的考官。 但张居正毕竟是早早就拜在座师徐阶门下,对于吸纳新鲜血液的意识比魏广德强烈的多。 徐阶为什么能屹立朝堂不倒,可不就是徐党徒子徒孙众多,大到根深蒂固的程度。 徐阶一向都很喜欢提拔新人,这不仅为他获得巨大的声望,还招纳无数门徒。 张居正到现在这个位置,其实对于大部分首辅来说,改革那是个什么东西,有多收几个门生香吗? 只不过,因为推动考成法,无疑是耽误了张居正不少精力,所以倒是让他在拉拢其他官员的时候似乎就慢了魏广德一步。 实际上,魏广德之前也没注意过申时行,那年会试他和张居正一样,都在负责抄书,哪有时间参加会试做考官。 之后抄录《永乐大典》,倒是把申时行召到手下做抄手,可那又如何,他手下抄手多了。 也就是申时行是状元郎,所以才能按照正常流程从翰林修撰升到詹事府,从左庶子开始,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往上爬。 可以说,他做到现在,完全就是用时间熬出来的,可没有得到过贵人提携。 能够如此,一是他年轻,二十七岁就高中状元,而也是状元郎这道护身金符在,可以为他升迁保驾护航。 只要没有大错,升迁的名单里,他申时行的名字总是排在第一位。 只不过,想要从翰林院、或者詹事府转到礼部、吏部,这就是一道天堑了,没有人提携的话,那就只能混到老,最后转五寺做个寺卿致仕。 魏广德最终确定提拔申时行,也是昨日参加清流聚会和申时行有过一次面谈。 怎么说呢,给魏广德感觉人还行。 就如同他的文章一样,不喜言辞华丽,堆砌辞藻,而是比较平淡。 他行为处事也是如此,让人显得很是低调含蓄。 魏广德自然也听人说过对他的评价,当然都是背后的数说辞,那就是说他“首鼠两端”、“八面玲珑”、“左右逢源”。 好吧,这是他在詹事府和翰林院时给人的印象,那就是没什么立场,比较态度善变,甚至可以认为是见什么人说什么话那种,就是全不得罪。 这种人,短时间里会让人觉得他人好,和他交流如沐春风,但是时间长了,知道了底细,自然就让一些人不喜这种“墙头草”。 不过魏广德倒是理解申时行的难处,他那一届科举,座师可以说就是老好人李春芳,副主考是董份。 他的仕途,或许之前有借助李春芳的力量,但李春芳毕竟是那样的性格,不争不抢,所以即便做了那么多年的首辅,但是大权却多不在手里。 至于董份,早早的就被逐出朝堂,自然是借不到力的。 可以说进士的前途,其实很大程度上和他们座师的仕途紧密联系的。 上面有人,自然就能节约很多时间完成前期积累,这样就有更多时间熬资历争夺那个入阁的机会。 魏广德那一届,主考是阁臣吕本,比李春芳还不如,虽为阁老却处处受制于严嵩,加之身体不好长期病假,完全对他们这些新科进士没有丝毫助力。 魏广德也就是运气好,意外得了圣眷,加之站队很早,才能混到今日。 当初若不是他果断投靠到裕王门下,他完全没有资格入阁。 因为,他缺少最重要的一个人,那就是推他入阁的那位。 “是他啊。” 张居正短暂震惊过后,很快就缓和过来,说了句。 他虽然好奇魏广德怎么会看中他,但是既然已经公开提出来了,不说其他,至少是和申时行私底下有过接触了。 不过,让申时行入礼部做个侍郎,其实这并不算什么,张居正更看中的是魏广德终于知道配置内阁班底了。 是的,之前魏广德虽然也在和他争夺一些官职,但就那些位置来说,其实做事的性质更大。 可以看出来,当时的魏广德或许因为年轻,根本就没有考虑组建自己的权力架构。 不管是掌控工部还是兵部,其实都是时势造就。 工部,本就在他老乡朱衡手上,也是严嵩那一代人留下来的独苗了。 虽然很不愿意承认,但大明的朝堂上,天然就存在乡党。 至于后来争夺兵部,其实一个尚书的位置在张居正眼里,还不如礼部和吏部的侍郎重要。 决定朝廷走向的,永远都是内阁,虽然名义上六部才是实权衙门,但内阁就是凌驾于六部之上也是事实。 徐阶当初就是一手提拔张居正,把他当首辅来培养,作为自己的接班人。 辅佐张居正的班底,其实徐阶也有准备,只不过裕王登基以后,过分重用潜之臣,徐阶的一些准备成了无用功。 可以说,隆庆年起,所有阁臣几乎都出自高、陈一系的支持,他和李春芳实际已经没有什么举荐的权利。 或许也是那些年受到的委屈太多,隆庆皇帝完全不信任其他人,只信任当初一直对他不离不弃的几个。 只是很短暂的思考,张居正就点点头笑道:“汝默确实可以,之前执掌詹事府和翰林院做的都不错,补入礼部也合适。” 虽然张居正如此说,但实际上对魏广德看人的眼光却有点怀疑。 或许,他也就是在选将上看的准点,若是选文官,似乎还是差了不少。 这倒不是张居正看不起状元,实在是大明朝的状元一直都是高开低走的趋势。 明初的状元,那真是天之骄子,但是到了中后期,状元的表现就明显下滑严重。 有明一代,享国276年,总计只产生了90名状元,其中出任内阁首辅有11人,内阁次辅2人,殿阁大学士6人,官至三品以上44人,剩余就只有五品上下。 中状元是荣耀,还有锦绣前程,可那都是明朝前中期,之后表现出彩的凤毛麟角,不足挂齿。 魏广德选择提携申时行,在他张居正看来,十有八九会竹篮打水一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