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八章 甘总保守了(为太监注孤生大佬加更)
极地人西装是技术积累,T恤是比较讨巧的创意,符合甘笛一贯以来的宣传策略,从西装和夏季T恤上很难将五家企业全部托举上岸。 郑教授最关心是甘笛创造性提出冲锋衣的概念,如果户外类目的实质性提升和上市,对于国家登山也有一定帮助,多次考察,他记得国际上最好的透气、防水材料属于Gore公司的GORE-TEX,就是聚四氟乙烯。 “甘总,我想看看传说中的冲锋衣。我记得国内好像没有相关材料供应商,外表需要防水和透气材料,你们极地实验室研究成功了?” 被封存时留下的实验报告,显示各方面数据不理想,郑教授拿起来轻蔑笑道。 “设计失败了。” 设计室内展台表明冲锋衣的衣架上空无一物,郑京教授自问自答,他手里的报告有甘总的签字。 “怎么了,不说话了?” 郑京教授看着他们表情古怪,肯定是猫腻,终于被他抓到尾巴,一群只会小聪明的管理者。 甘笛没敢接茬,真怕不给教授面子。 邹亮看着这份报告唏嘘道:“郑教授,冲锋衣的概念很早就有,甘总将其整合,但是实验室水平确实不够,很遗憾。实验室测试30多种复合材料,防水和透气不能做到兼顾,我当时有点心急,所以……” 低价策略,本身赔钱,囊括冲锋衣在内的户外产品线,没有与杜联这种级别的米国公司支持,根本无法成型。 邹亮的这项试验失败,是甘笛亲自签字确认,他印象很深。 “所以你们在会议上公开造假?为了让甘笛摆脱嫌疑?这就是你们的15亿承诺吗?”郑京教授真是为了被甘笛骂的记者和感动的群众不值,他就是夸夸其谈的伪君子。 “没有科技力量,一个小小的实验室怎么能创造出合成纤维。你们除非能从Gore公司获得GORE-TEX,就是聚四氟乙烯。” “确实,您说得对。极地技术积累不足以支撑化工纤维材料的交叉测试。”邹亮附和道,他拿过一份材料,“您怎么知道我们和Gore公司接洽,他们已经答应低价将纤维聚四氟乙烯卖给我们,作为户外运动品牌的材料。” 郑教授:“?” “什么?你们和Gore公司达成初步协议?”郑京非常震惊,他曾提出过参观和合作,就是聚四氟乙烯的生产,但是作为核心技术,Gore公司拒绝合作,他当时印象非常深,对方生硬拒绝,差点当做间谍被FBI喝茶。 “甘总,Gore公司同意供货?” 甘笛想起鲍勃乐呵呵与他签约,Gore公司他完全不熟悉,只能说幕后黑雾在使用手段。 “郑教授,其实我也不了解详情。” 甘笛无奈摊摊手,大家早就习惯甘总这种凡尔赛表演:“哎呀,我昨天晚上在睡觉也没复习,为什么又考满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啊。” 学霸的欠揍方式有许多种,甘总一直独领风sao。 “这……” 王重:“郑教授,这种材质很难吗?” “聚四氟乙烯,就是特氟龙,是与你们合作的杜联公司36年开发的聚合材料。杜联和Gore技术方向不一致。Gore利用聚四氟乙烯开发出防水、防风和透气的材料,被誉为世纪之布。GORE-TEX材料在电子光缆,和人造血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米国国防部的登月计划中的一部分。” 郑教授娓娓道来,考察米国化工科技时被震撼,国内对于聚四氟乙烯同样能生产,但是受制于各种因素,只能把化工材料合成,却无法精确开发,化工材料的持续开发不得不佩服杜联和Gore这类巨头企业。 “所以,Gore公司怎么会把这种材料直接和你们签订独家协议?你作为公司董事长不清楚?” 甘笛摊摊手,鲍勃非常主动将一份蛋糕砸过来,我想拒绝也没办法。 郑教授明白,甘笛是有真材实料,人家有强力人脉,他看到这份中英文国际协议文本,独家供货协议,价格比欧联体价格还要低5%。 郑教授想起差点被请喝茶的经历,不敢置信道:“你们没有见过面?电话和书信沟通,戈尔同意供货协议?” 他的学生在鲁省曾经致电戈尔,结果碰一鼻子灰,对方明确说不会在国内布局并且供货,这种材料在米国也供不应求。 “对啊,戈尔公司的CEO人很好,我英语很差,他还耐心与我沟通,教会我不少俚语。” 看来以往陆凤君神经兮兮,是小孩子心性不足,总想着将内心的喜悦分享出来,碍于保密协议没办法勾勒事情全貌。 原来甘笛早就做好准备,他说一根小拇指在战斗,可以说很准确。 这家伙不是炒作大师,极地人卧虎藏龙,内有宝藏啊。 邹亮轻松的模样不似作伪,刘栋很清楚,在国际打压国内的背景下,甘笛能拿到这份协议肯定是做出极大牺牲和让步。 大家崇拜和感激的目光投向董事长。 他黑脸道:“真和我没关系。” 王重抚摩甘笛的肩膀道:“差不多得了,知道你喜欢表演,但是作为纺织行业都清楚,你背后的艰辛和努力。” 郑教授突然领悟,如果说极地人与戈尔公司合作奠定信心,其他四季潮流服饰就是弹药。 他仔细辨别,设计方面有种高级感。面料和染料很少见。 封存和保密协议是必要的,设计一旦出售肯定会引来抄袭。 香江那边专门有打板国际上流行趋势,他仔细辨别,极地样品中难以模仿的是服装上的材料和染料,舒服通透,面料精良,染料光亮。 “这……这?” 作为专家他很清楚,小作坊即便按照设计纺织,也没有极地人的高级感,染料和复合材料很难搞到手。 郑教授感到难以置信,如果说极地人一直掌握着大杀器,他们为什么不推向市场,放在设计室里吃土。 邹亮打个响指,一摞英文协议浮出水面。 “米国化学协会将全力支持极地人的新型工艺、设备改造,面料升级,染料染色的工艺改革和进口事宜。” 郑京好像武痴发现武功秘籍,带上花镜,颤抖仔细看完每一张协议,大呼过瘾。 “你们怎么做到的?这些协议价值连城,别说15亿,只要全力支持,国内纺织产业能上升两个台阶。” 郑教授读道:“协议限制一:仅限极地人生产使用,授权方不得超过五家纺织厂,对于新兴设备和聚合材料仅限于滨海市裕元、裕大、宝成、北洋、恒源。” 郑京扭头看甘笛,原来邹亮中二发言说,甘总一直用小拇指在战斗,如果他伸出双手,确实能震撼全国市场。 甘总似乎有些不开心,似乎不愿意让人看到他的宝库。 我懂了,他是想一年推出一种创造品类,不断迭代,将极地人永远保持在时代最前端。 他留给其他纺织企业追赶的时间,这个年轻人的实力实在太恐怖。 这次为了滨海市的下岗女工,为了许佳的尊严,他开始发动总攻战役。 15亿的计划,肯定会赢,不过带来的后遗症是国内其他纺织厂商的落败,大家用菜刀,极地人抱着加特林突突突。 怎么打? 从面料到设计,从创意到成本,最后到定价,四季人的平价商品保证每家每户都能买得起。 他突然觉得甘笛在会议上大放厥词的销量,保守了。 他仿佛看到明年极地人被抢购的场景。 大家都在等待郑教授最后的拍板定夺。 “郑教授,这些产品能让mama上班吗?”许佳清脆的声音问道,吴虹捏紧她的小手,等待最后的宣判。 郑京激动擦拭眼睛,道:“小娃娃,甘总一只手的力量已经足以将滨海市纺织业托起来。如果你喜欢纺织行业,我建议你毕业后选择极地人,这里将是滨海市的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