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司宫
至于信倌的事,诸侯各国惯例,他们只是负责送信! 各国不成文的惯例,负责部分情报输送,他们只负责送和收,其他一概不管! 但是久而久之,倒成了打探消息之所在! 这事其实也不是什么大秘密,大家心照不宣而已。 不然大家相隔那么远,又如何知道对手信息呢? 说句直接点的话,乌鸦别笑猪长的黑。 想通过后世所谓的强行拷问! 你只要敢开这个头,哪以后就自己养信倌,满世界建立驿站去吧。 这个世界的信倌,表面只属于天子,但是各诸侯国,都是要花粮食养着的。 名副其实的共享移动通信!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无论是周室天子,还是诸侯各国。够忙碌着收获粮食,士卿大夫忙碌着计算着上交国君的粮食。 而国君则算计着上交天子的粮食。 此等琐事,九儿已经安排祭足妥善处理。 祭足经验老道,自是处理得当。 九儿则亲自四处发送收秋神器碌碡去了。 原来左穆打仗回来,知道要收秋,第一件事便是安排制作碌碡。 当左穆把数千只“碌碡”交给九儿,九儿得知用处后,高兴的抱着左穆转了好几圈。 虽然左穆暗叹,他喵的这哪有一丝国君的样子,但他确实越来越喜欢这个国君! 九儿其实更知道对左穆而言,封赏已经无法留住其人。 唯独把左穆当成朋友、知己、兄弟。 即便是太司宫眼珠子掉一地,也无法理解自家主子的心思! 九儿朴素的用人观,透出一个深刻的道理:用人先要识人,识人不光是识人之才能,还要知道他的喜好、信仰、观念、行为、品德、智慧! 识人的根本是让双方发自内心,由衷的欣赏彼此。 忠,是相互的! 九儿似乎已经做到,因为他很短的时间,获得左穆如此多宝贝——碌碡、石磨、竹筛、木扬铲、簸箕、大水缸、各种商器无计其数。 尤其是这碌碡,一发下去,郑国的老百姓都沐浴斋戒、磕头祷告感谢九儿功德。 谷场中用了碌碡之后,老百姓脱粒效率提高的不是一点半点。 那是跨世纪的提升! 这也是左穆当年看到有桥氏收粮拿着“打子”,一天下来还脱不了两车麦粒,便制作了碌碡。 没想无意的一个行为,如今倒变成了郑国富民的手段。 更没想到会有就此改变了这个世界! 往年一个秋收,老百姓的忙上两个月不止,如今半个月都用不了。 收完家中粮食,闲下来的农人,还四处揽活干,临近宋国的郑国农人,拉着碌碡去人家地盘上去做买卖。 收五天换一车麦子。 结果一发不可收拾,宋国的很多大夫都拉着粮食来郑国请碌碡。 一时间奔碡相告,都惊动了阵国。 闲暇的农人,九儿便按着左穆的想法,开始人类历史上真正的沟渠灌溉工作。 深秋的土地还未冰冻,所以引水拓沟是一年中最佳时节。 河水引流成渠水,渠水灌溉井田,田地更加肥沃。 待春季来临时,种子入土后便会很快长出嫩芽,产量也会大大增加。 所以水是农业永恒的话题! 左穆让秋收效率提升,解放出的劳动力,九儿马上投入灌溉渠道建设当中。 左穆名声更是如日中天,都到了开口必言子美的地步。 一战成名,足以立足朝堂。 这农具的空前盛世;商贾之物、商庄在大夫原繁更是刚刚开张,便在郑国出现了一售而空的景象。子美成了众人嘴里的神! 九儿这半年见证着左穆创造的奇迹,看着自己粮仓溢满的粮食,百姓对他的认可。 就连自己母亲都赞许不已。一切的一切已经让九儿脱离了崇拜敬仰之心。 忙里偷闲的九儿,把众位大夫齐聚一堂,商议为左穆立个功德碑呢! 提议居然大家的态度高度的一致,立!不仅要立碑,还要修庙。 一个个兴奋的都和给自己祖宗立碑盖庙一般。 几天之后左穆才知道这么一回事,赶紧从贾村赶回,拿出一副公于天下之心的态度拒绝着九儿离谱的想法。 左穆知道,九儿已经无法表达对自己的认可,只能把自己推到神位上去,才能让他心安。 起初左穆还真动了心,尤其是幻想着全郑国的老百姓,没事就给自己烧香磕头!没准后世都会把自己说成神呢? 结果被花巾臭骂一顿,说:“那是你的发明吗?要不是我在梦里教你,你懂个屁?不是我,你还在山里放马呢!” 左穆被花巾一番批评之后,虚心接受。一个劲的花哥花哥道着歉!当然,花巾也不是小肚鸡肠的人。只要左穆不过分,咱们还是好梦友! 沟渠、材料、砖瓦、陶罐、石磨、粉面、粉面加工品,一下子在郑国各大城邑蜂涌而出。 不出一旬,陈国给九儿送来三十余车麦子。没几天宋国大夫子向亲自赶着五十两牛车,其中十辆装满了盐块,言语中都是一句话:感谢郑国百姓帮忙秋收。 其实,左穆作为超级未来的人还不太明白,作为农业为主的社会,深刻知道秋收时间意味着什么。搞不好一场秋雨,所有农作物都得泡汤。 所以陈国、宋国才如此感激。 十月底九儿又收到卫国国君告罪文书! 书文如下:孤寡无知者——卫氏,姬完!误信滑言,以为上君杀弟囚母,亡叔弟子侄于郑,以拜师兴伐。今得王告,卫所幡然,备知共叔之逆焉。今寡人悔莫及焉,倘蒙上国鉴察,当缚滑以献上国,复修旧好。吾以此告,布于天下。唯贤侯图之。 九儿看到看过了卫国的致歉书,分析利弊的情况下,便原谅了卫国愚蠢行为。 至于自己的弟弟和侄子公孙滑,给予了原谅,希望回郑生活! 然叔段父子二人无颜见兄,就此定居卫国。 如此一来,郑卫之战于公元前721元春,正式落幕! 但也说明了一个消息,卫国知道了某些情报。 不敢打了,实力差距越来越大。 周天子也派来了太子,向郑国学习! 后世却说“交质于郑”,当成人质的原因是战国策等秦汉语言变迁导致。 质在春秋时期是验证、讨论、学习、求证的意思。 其实仔细想想,这会周平王和九儿的关系还是直属领导的关系,作为一个明君怎么可能收留天子的儿子当人质呢? 大家又无冤无仇!收留了人质又有何用? 为何千年误解? 只有一个原因,就是集体让九儿背锅! 认为春秋礼乱始于庄公! 喜讯一个接着一个,九儿的朝堂从未如此热闹过。 这些大夫也从未如此团结过,尤其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长,对自己态度好的都没边了。 甚至忘记了君礼,动不动就跪坐到九儿的身边说长论短。 看的九儿惆怅的无限欢喜!二十多年的国君,如今第一次体验到,这个位置上的快乐。 之前不是平衡大家的利益,就是惆怅着仓库的粮食。 还得时不时的担忧着自己的那个弟弟,如今上下一心。 不管是谁,说起话来都是头头是道,有时候九儿话语说的不当,那些个大夫们,直接给怼回去。九儿的国君尊严荡然无存,就是这种荡然无存,让九儿开心至极。 诸事效率高的有点离谱,就说建设宗庙、修葺君城,一个个主动请缨。 有的还大包大揽的出粮出力,搞得郑国国君是自己一般。 你说这样的大夫,那个国君不喜欢? 九儿似乎也明白了左穆的高明之处,那就是让所有人都粮仓满满,让所有人都受益。 而九儿因为商庄刚开不久,便收益颇丰,更是大气的把各封地上交粮食直接减半。 就算这样,九儿的粮仓都重建了十几所了。 发财是各有各的道,郑国国民,因为拉着碌碡四处揽活,也没少得好处。 每个城邑的国民居然自发的十户出一车粮食,浩浩荡荡的向新郑运来。 哪一路上源源不断的车辆,让哪些通往各国的商车惊诧不已。 随便一问,都是给郑国国君上交粮食。 起初都以为郑国国君出了新的苛捐;不想仔细一打听,才知道人家都是自愿,甚至国君都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 那些人对郑国国君言语稍有微词,哪拉着粮食国民、农人都和说了自己亲爹妈一样,和人家急眼。这一壮观景象正在以不同的方式,向诸侯各国传递着。 而左穆,哪管这些,早就回了昌邑,与美人相会去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