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天子
左穆见哪天子哪贪婪之色,心中不由感慨! 周至幽王而衰,平王亦未见其能。 好好的正道不守,非生出诸多弃礼之心。 九儿本来就是你的正卿,他心中从未放弃维护太周之礼,若不是二十年来,未见天子有所作为。 那会如此勤奋,强郑护礼。 明明是一个治世贤臣,却用的糊涂至极。 九儿说的不错,周室衰微之后,后世再难出一个有所作为的天子。 当然,也和各诸侯国坚守《周礼》有关。 所以周室自幽王后,依旧延续数百年之久。 此时天子为保持权力平衡,没有强大自己,反而生出诸多小人之术。 左穆都能看的出天子有意无意的调和郑卫矛盾。 这不明摆着,这事与他也脱不了干系? 九儿似乎早有所料,进一步对天子说道:吾王甚明,吾作有讨卫文简,还请天子深目。 哪司宫把九儿的木简,呈给天子。 天子一个一个的慢慢看着,越看脸色越是尴尬。那种尴尬让左穆都看到了一抹红色,出现在哪白皙的脸上。 过了许久,天子才缓缓说道:正卿所言,尽言卫之悖逆,然卫之所失之礼,似乎限于郑之一邑矣。 九儿直起身姿理直气壮的说道:吾王所言差矣!堤之千里,溃于一xue。卫之悖逆,岂是一xue之害乎?周之大礼,微不可失,吾乃太周正卿,理应征讨太周逆害。然,无天子亲手谴告,布知于天下,寤生置将于何地?吾之先生子美往日与吾言曰,“君之行为,天下人行为;君喜,天下乐之;君悲,天下人泣之;君怒,天下人殃之;卫国乃一君之行为,无礼于太周,无礼于天下矣。视天下之礼如若无物,视周礼如童戏,如此,多行否,义必自毙!望吾王慎察之。” 左穆这个心里佩服啊! 娘西皮,明明是卫国损害了郑国的利益。 让九儿一说,损害郑国利益不要紧,关键这是坏了大周的根基啊。 毁坏大周,还毁坏天下,反正郑国倒无所谓,你作为天子看着办吧。 再不管管,周朝赖以生存的礼义,全部自毙。 这个自毙,就说你天子要置之不理,那就相当于自己把《周礼》废掉了。 这帽子! 这水平! 这嘴皮子! 这脑瓜子! 果然小霸王不是好惹的。 人家弄你,天子想护都护不住你。 小老虎抗着大义的旗子,让你天子嘴都张不开。 这还不够,还要带着这个长生不老的唐僧rou,诱惑你! 怎么滴?羡慕不?想要不? 想长生不老不? 想,就乖乖的! 自己主动点,写个讨卫布告。 都不用小霸王自己动手! 左穆一脸的佩服与崇拜,这九儿是阴死人不偿命啊! 左穆心中暗自为卫国担忧着,九儿的愤怒还没开始反击,就让左穆心中寒气一片。 天子脸色愈发难看。 干咳几声说道:正卿所言过矣,然亦有道理,孤便依汝简所言,布告于诸侯各国。 两日后,九儿兴高采烈彩烈的拿着布告给左穆看。 左穆头皮发麻的拿在手中,慢慢看去,发现自己竟然开始认识这些文字。 不由大喜过望,心想花哥还有这一手? 一个个的都比我强悍,你们还是不是个人啊? 左穆心中无限不爽着自己的无用。 待看完内容,才知道天子的大概意思是:卫国不守天子之礼,赶紧向郑国道歉赔礼,不要一而再的错下去了。你看看人家都把状告到我这里了,就不要让我为难了。 限见到布告后,速速退还城池。并且来王都,向天下人做个检讨。不然的话,我让正卿讨伐你,到时候你可没有反悔的机会了。 左穆看着这个,微觉得天子看似软硬兼施,但不乏各种提醒,摆明了你们就是一伙的。 只是也没什么可值得开心的啊,这九儿怎么就那么开心? 不解的问到:此布告,未能尽数卫之恶行,上君为何如此高兴。 九儿捋着胡须说道:此布告,周王以为能平息事端,却不知与吾等绝妙之机。郑国,岂是自由兴兵之地? 左穆这才明白,九儿这次是要让卫国掉层皮下来。 一路上左穆看得出九儿对卫国等行为,其实已经是忍耐到极限了。 其实以他的实力,都可以对卫国的军队先斩后奏。 毕竟是天子上卿,在一定程度上比诸侯的地位还要高。 但他依旧克制自己的愤怒,依旧依法办事。 一个被后世诟病的小霸王,是如此的守礼。 却不知为何? 后世把他描绘成一个阴险狡诈之徒? 左穆突然想到曹cao,后世也是如此诋毁。 难道是每一个后世,都是未来人,进入那个世界,刻意毁坏华夏道统与文明? 如今看到活生生的寤生,更是悲叹! 后世为了污名九儿,连寤生都说成逆生? 这分明就是一个故意引导,难道是九儿的仇国,刻意丑化于九儿? 如果要说,九儿阴险,哪如今的天子? 卫国? 那该叫做什么? 到底是谁在破坏着让孔老夫子都大为赞叹的《周礼》? 九儿见左穆沉思,脸色有些歉意的说道:先生子美,吾有意让天子见到先生,实乃吾故意而为之。望先生勿怪,九儿自作主张,未先告于先生。 左穆听九儿提起此事,装着生气的样子说道:九儿这么做,吾许一次!若此乃郑君所为,吾必全身而退,隐与山野之间,从此弗再相见。 九儿赶紧躬身行礼,连说数声:先生告罪,九儿知过矣! 左穆倒也不是太过在乎,其实觉着九儿如此利用自己,倒是一个很有智慧的君主。 不过,心里还是不希望他的这种智慧,用到自己身上。 但是一个未来的人,尤其是融合了一些花巾知识的人,知道九儿这种行为,放到历史中任何一个帝王,连根毛都不算。 人家用完之后,还马上还向你道歉。 可见,春秋不仅礼仪周全,君子之风,依旧不减。 就算周王,虽说左穆不喜,但做事比起后世之王,绝对算得上一个光明磊落的君子了。 其实,这个时候的左穆认知,仅限于花巾和他的无知而已。 后世中即便到了宋,大家做事也都是规规矩矩的。 实赖后世明君,发现孔老夫子道理奥妙之所在。 大臣也并未到了愚忠的地步,注解过头的是朱子,他过分解读夫子言论。 却不懂夫子的核心乃是强调人的自我价值与人之善恶一体的理论。 直到西方出了一个“马斯诺”,搞得好像是他第一个提出,人生的最高境界便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一般。 如果,孔老先生强调愚忠,就不会出来百家思想。 也不会有因材施教的伟大理论了。 荀子也不会从老夫子身上学到那句:“青取之于兰,而青于兰”的道理。 青于兰,不是比兰更兰,而是和兰不同。 人家告诉你一个道理,向老师学习,不是成为老师,而是成为自己。 多么高明的思想,为何后世却无人能解读? 所以荀子称孔子为夫子,那种敬仰之情可见一斑。 什么叫“青于蓝”?青于蓝就是自我价值,就是“仁”! 后世不懂先贤之高明,抱着西方的理论,当作宝贝看! 呜呼!哀哉! 当日,九儿和左穆便迫不及待的踏上归郑之路。 左穆将第一次,见证春秋真正的战争。 郑卫之战,让左穆竟然生出不少期盼。 他将亲眼见证春秋真实历史,真实的春秋文明! 华夏的最高文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