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章轮回(二)
崇祯大明第六百九十章轮回崇祯的丧事到底是办了。 办的和张嫣,周玉凤等人一样的风光。 墓地的埋葬处,就是之前空出来的那一块空地。 在一切都尘埃落定之后,整个大顺乃至于周围的其他国家,所有的报纸上都刊登上了崇祯辉煌的一生。 和当年张嫣,高桂英她们去世的时候一样。 只是相对而言,崇祯的去世,更加轰动的一点。 而这一年则是崇祯六十一年。 一度压过了英国国会废除詹姆斯二世,第二沙皇彼得一世举行的大婚。 当然,也就是在这一年,荷兰执政威廉与妻子玛丽成为英国的国王和女王,为了防止新国王复辟专-制制度和重奉天主-教为国教,更为了确立君主立宪,英国国会同时呈送了一部的宪法。 高岩在先下来之后,就想起了崇祯的住处。 在住处中找到了崇祯留下来的东西。 --《权利法案》。 看上面的自己,已经是很多年前的字迹了,不过其中的内容几乎和大洋的另一边英国传来的,同样饿的名字的法案内容都差不多。 同时,还发现了崇祯留给大明皇帝朱慈烺的一封信。 信上只有一句话:这盛世如你所愿? 只是一个疑问。 却让高岩看得心头剧烈震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皇帝对权利的看中,总是会刻在骨子里。 他也未曾能够避免的了,还打算是不是也废除以前的那种制度和律法,重新恢复到很早之前的制度。 就像是现在大明正在运用的那一套:士大夫和皇帝共治天下。 虽然听起来还不错,可据大明传来的一些消息,可以看出现在的皇帝权利是很大,可整个大明的底子,已经没有几年前丰厚了。 就是一些别的地方的封地,也有了渐渐脱离大明掌控的架势。 是什么愿意导致的? 一眼就能够看穿。 大明朝廷总想着要好处,却又不想要付出,最后还堂而皇之的重新收起了农税。 不知道引起了多大的风波。 就是道院,现在也不过是一群外行在指导内行。 儒生们懂什么? 可人家却是道院的掌院。 这就很是胡扯了。 高岩有点放不下手中的权利。 可却又不想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大顺,成了第二个大明。 于是两封信,一封去了杨国。 另一封就去了大明。 杨国很近。 所以杨阔海接到的信件时间也就很快。 少了柳如是的存在,已经很成熟英武的杨阔海就更加的英武了。 他已经很少接到大顺送来的信件了。 往常都是每隔十天半个月,都会有一封电报发过来,给他嘘寒问暖。 而他也渐渐的熟悉了那种关怀。 可现在不同了。 再也求不来那种关怀了,或许梦中可以。 于是在接到高岩的书信,杨阔海还以为是他母亲给他送来的信件。 可在看过之后。 就忽然觉得很是无趣。 「做皇帝很累的,要是能够用这种办法,让皇帝不用每天晚上担 惊受怕的担心,有人夺了自己的皇位,我个人觉得,这种《权利法案》很是不错。 余生我只想要过好每一天,尽量不留下遗憾······」 杨阔海很快就回了一封信件。 同时又开始召集了自己的臣子们,商量着怎么去完善《权利法案》。 至于别人怎么想,杨阔海不想去深究,他自己只想要平稳,仅此而已。 一直等着杨阔海消息的高岩,很快就拿到了杨阔海的回信。 只是看了两眼,就喃喃自语道; 随后也开始了完善大顺的政体和律法,渐渐的向着《权利法案》靠近,一个能够让王朝千秋万代的办法。 他没理由去拒绝。 而就在这种时刻。 他送给大明皇帝朱慈烺的信件,也跨越了千山万水,被送到了已经定都洛阳的皇宫之中。 朱慈烺已经老了。 身边的刘子宽,也因为贪赃枉法,死的不能再死。 死刑这种刑罚,重新回到了大明,正是朱慈烺开的口子。 一开始的朝堂上,还只是为数不多的儒生们,可现在放眼望去都是儒生。 没有了其他学派的压制。 朱慈烺渐渐的也感受到,他说的话不是很好使了。 这些臣子们,动不动就是拉着他的衣袖,不让他做这个,不让他做那个,完全没有了曾经的百依百顺。 而且很神奇的则是,这些人居然不怕死了。 一名年轻的太监,扯着尖锐的嗓音,隔着御书房的们说道。 太监现在也成了大明的另外一种特色。 本来已经被废除了的刑罚,现在又拿了出来。 不得不说,这样的一个轮回,来的很是莫名其妙。 朱慈烺对这个很有兴趣。 万国来朝啊。 那是怎样的一种壮观,只要看看洛阳城矗立着的,心中的一种自豪就悠然而生。 他在许多时候,都在鄙视李隆基,居然把好好的武周,给玩的瞬间崩溃。 只能说是会玩。 却没有想过,他自己也一手把崇祯留下来的大明,玩的也是差不多快要烂掉了。 人从来都是只看到别人的错误,去也看不到自己的错误。 朱慈烺在打开盒子,看到里面的东西时。 年老的身体,居然多了一点振奋。 心中还想着,只要只要大顺真的归顺了大明的话,那么就可以借着这个时机,好好的威风一把,让周围的四海诸侯王,看看他大明依旧强大。 更能够震慑北边的沙俄。 现在建州的兵力是少了一点,每一次战斗都是捉襟见肘。 就连募兵,都已经很困难了,实在难以想象,在很多年前,踊跃报名的场景。 毕竟,文人一旦掌握了兵权。 就没有他这个皇帝多大的事情了。 有本事的武将们,只要不甘心,那就只能出走大明,毕竟外面的天地很广阔,大明不稀罕他们了。 自然有别的诸侯王稀罕他们。 就是现在的道院,也是如此。 说真的,大明如今的道院,研究情况,还不如其他诸侯王封地上的道院研究进展。 打开了盒子之后。 看到的就是一连窜的消息。 「张嫣张皇后去了,我的母后也去了,就连其她的妃子们,也都去了。「 朱慈烺看得出神。 眼泪却止不住的流了下来。 年纪越大,就越是喜欢回忆,现在连一个回忆的人,都快要找不到了。 翻到了最后,他就看到了崇祯去世的消息。 瞬间,整个人就愣住了。 他没有想过自己的父皇会死,因为一个人能够永远年轻,那么就可以永远的活下去。 现在有人告诉崇祯死了,在死去的刹那间,人就有青年,到了老年。 没有嚎啕大哭,只有不可置信。 那个在他心目中,神一样的男人,居然也会死。 朱慈烺怔怔不语,心中默默的说道。 大明在他的治理下,已经超出了他父皇在的时候。 这一点,都是朝中的大臣们,经过统计,整理出来的数据。 他是相信的。 因为满朝文武都相信。 而不相信的,现在也已经走了,离开了朝堂,离开了大明。 不知道过了多久,御书房的电灯,忽然闪烁了几下,熄灭了下来,接着很快就再次亮起。 这是电池没电了,正在更换电池。 在电灯再次亮如白昼之后,朱慈烺在借着灯光,打开了最后一本书。 朱慈烺很快就看了起来,许多东西,可崇祯曾经交给他的,也都差不多,只是名字不同而已。 看了两眼过后。 就被他面色难堪的丢弃到了一边。 或许是离开张嫣,周玉凤,乃至于崇祯的时间太久了。 朱慈烺的脸上似乎看不出多么的悲伤。 他只对自己的权利有兴趣。 朱慈烺高声叫了一声。 随即就拿起了最后一张压在最底层的纸张,摊开来看,只见上面写着几个大字;这盛世如你所愿? 这是一个问句。 却是仿佛是一把尖刀插在了他的胸口上。 目前的盛世,不过是他自己在欺骗自己而已。 报纸上说的好了,朝堂上喊得漂亮了。 就是他出门踏青,周围的人,也都是远远的高谈论阔,说着大明现在的各种好处。 可他自己的心里明白。 盛世? 哪还有什么盛世。 不过是一直都在吃老本罢了。 前面所有的东西,都没有撕开他的伪装,可最后崇祯的这一个疑问,却是让他当场口吐鲜血。 很快就有太监,把朱慈烺需要的火盆端了进来。 只是在看到朱慈烺嘴角挂着的鲜血时,却是吓得差一点就跪倒在地,请求饶命。 朱慈烺没有理会,颤颤巍巍的起身,把一本书和一张沾上了他鲜血的纸,送进了火盆。 然后挥手,让太监退下。 可就在朱慈烺脸上阴晴不定的时候,一个消息就从宫里传了出去。 --皇上龙体欠安。 于是一场,酝酿已久的皇子争夺帝位的暗流,再次湍流了起来。 而这一次,不知道为何,整个朝中的大臣们,突然抛弃了朱慈烺,选择了一位名不经传的皇子。 其他的皇子,和他这个皇帝,都被软禁在了洛阳的皇宫之中。 因为,大明又要迁都了。 这一次去的就是南京--金陵。 为了权利的人,已经被权利所抛弃,干脆利落的就仿佛是打了一个喷嚏。 于此同时。 大明的水军,也因为这件事四分五裂,成为了各个诸侯王所拉拢的对象。 大明再次回到了,崇祯登基前的最初。 仿若轮回。 不知道什么时候在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