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耕战和扩张
和乔冽谈了许久,朱武对他的能力有了很深体会。知道乔冽这个人虽然在军政两方面都不算顶尖,道法上的造诣也远远不如公孙胜,却能称得上一个通才。 而且,作为一个支持造反的人,乔冽在知道朱武的心思、并且在拜朱武为主后,已经得到他完全信任。朱武完全能将一些私密的事情,交给乔冽去办。 “先前没有人选,我在山寨中一直兼任着教导处处长职位。” “如今乔冽上山后,或许可以把这个位置,交给乔冽来坐。” “让他去引导山寨众人思想,逐步转向造反!” 有了这个心思,朱武次日和乔冽、孙安等人一起考察独龙冈三庄时,更耐心地向乔冽讲解自己在独龙冈施行的政策,以及为何这样做的原因。希望乔冽能明白其中道理,担负梁山泊教导体系。 不过,在考察过程中,朱武也发现独龙冈三庄虽然运转良好,却在分地之后,不可避免地出现问题: “有年轻人成亲分户,也有人因为年老和各种意外死去。” “分户的人给他们划拨土地就好,但是死去之人的土地,却难以重新收回来。” “如果土地得不到回收,随着独龙冈的人越来越多,三庄剩余的土地,迟早分不过来。” “合作社的根基,必然遭到破坏!” 对这点有着清醒的认识,朱武知道自己现在实行的这种直接分地的办法,迟早会因为户口越来越多难以维持下去: “北魏到唐朝前期,曾经实行均田制。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 “但是这种制度在南北朝那种战乱时期还能勉强实行,在唐朝稳定下来后,随着人口增加和朝廷掌控的土地越来越少,很快就无法维持下去。” “均田制无法维持后,依附均田制的府兵制随之崩溃,不得不采用募兵制,酿成安史之乱,以及后来的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大乱。” “如今的大宋朝廷之所以兵力不强,同样和一直采用募兵、招募饥民为兵有很大关系。” 因为对募兵制下的兵为将有极为忌惮,宋太祖赵匡胤在宰相赵普的建议下实行更戍法,让军队定期轮换,将领不随之调动,使得“兵无常帅,帅无常师”,造成兵不知将、将不识兵,削弱军队战力。 而且为了安抚没有土地的民众,宋朝一直招募饥民为兵,造成冗兵之患,带来极大的财政压力。这些耗费巨大、却又战力不强的募兵,可以说是宋朝积贫积弱的根源。 可以说,自唐朝后期到宋朝的一系列祸患,都有均田制崩溃的原因。 “田制不立、不抑兼并,是宋朝积贫积弱的原因。” “我建立的合作社制度虽然杜绝田地买卖,减缓崩溃速度,但是随着人口增加和可开垦荒地的减少,迟早还会崩溃。” “必须想个办法,让这种制度能长久维持!” 回想后世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朱武知道它之所以能实行下去的原因是计划生育造成的下一代人口减少,以及城市化吸收了大量富余劳动力。随着下一代年轻人的减少,以及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转入城市,自然没有多少人在意农村的土地。 但是这两种办法,在如今的情况下根本无法实行,必须用其它办法,延缓合作社崩溃: “或许可以让合作社定期重新分配土地,在人口增加到无地可分之后,减少平均土地面积重新分配土地。” “但是这样对合作社管理者的要求太高,每一次分配不当,都可能酿出乱子。” “不到万不得已,不能走到这一步!” 深知土地的极端重要性,朱武对涉及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事情慎之又慎。在没有完善的管理和监督制度之前,绝不敢把自行分配土地的权力,随意下放下去。 所以他虽然有心每隔二三十年重新分配土地,却不敢随意实行,把这项制度推行下去: “在北方需要二十亩土地才能维持下中农的水平,若是再少的话,只能普遍贫困。” “一旦发生灾荒,就有许多人家可能无法维持下去,这样带来的风险,同样也是很大。” “二三十年进行一次调整或许可行,重新平均分配的话,基本不可能实现!” “但是不重新平均分配的话,一旦合作社掌握的土地和可开垦的荒地都没了,下一代的人便只能继承上一代的土地。” “如果一个人下一代拥有两个儿子,两个儿子把土地平均继承后,同样会陷入贫困。” “必须要想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或许是思索得太久,周围许多人都发现朱武的神色有些不对,宋江笑着说道: “寨主在想什么事,何不告知众人,大伙儿一同解决?” 朱武收回思绪,想着这些人到底是这个时代土生土长的人,或许能提出一些办法,遂将自己的忧虑,向众人说了出来,道: “我办这个合作社,为的是长治久安,但是如今却发现,最多延续三代人,可能就要崩溃。” “不知大伙儿有什么办法,能让这项制度,长久维持下去!” 众人议论纷纷,都有些摸不着头脑,毕竟二三十年甚至更久后的事情,谁能想得那么远? 唯有知道朱武志向的王伦、乔冽,知道朱武是为将来的长治久安考虑,要确立天下平定之后,新的田制规矩。 一时间,两人陷入深思,宋江却笑着道: “田地不足之后,让他们从军就是。” “本朝太祖曾说:吾家之事,唯养兵可为百代之利。盖凶年饥岁,有叛民而无叛兵;不幸乐岁变生,有叛兵而无叛民。” “只要兵民不同时生叛,天下便不会大乱。纵有一些小患,也是无关紧要。” 认为这件事可效仿朝廷,把他们招为军士。 只是这方法隐患太大,不用朱武多说,王伦便批驳道: “这样招揽来的士兵,如何能够作战?难道像大宋朝廷那样,给敌人送去岁币?” “更何况梁山泊的规矩是给三级以上军士授田,难道养兵之后,就不授田给他们?” 将宋江说得一顿脸红,王伦向朱武道: “属下以为,解决这个问题唯有一法,便是增加土地。” “梁山泊如今刚刚兴起,所占据的土地不过独龙冈三庄,可以把他们征召起来,获得更多土地。” “只要能一直扩张,这种土地制度,便不会陷入崩溃。” 说着,王伦还兴奋道: “东周列国争霸,秦国之所以能消灭六国,靠的便是用耕战之法,不断增加土地。” “只要能一直增加土地,这种制度就能够持续下去。反而是天下太平后,很快陷入崩溃。” “如今正是在打天下的时候,只要能一直扩张,便不用担心其它。” “纵然将来有隐患,现在又何必在意呢?” 认为朱武想得太远,现在还不是考虑那些的时候。 对此不置可否,朱武却见到宋江在听到王伦所说的“打天下”后,一时目瞪口呆,不知如何回应—— 作为一个怀着忠义之心的人,宋江一直盼的事情是朝廷招安,哪想到在山寨坐第二把交椅的王伦,竟敢妄言“打天下”: “如此大逆不道,寨主怎么不管?” “难道说……难道说寨主也知道这件事,甚至暗中允许?” “那他又为何向我说受招安,将我招入山寨?” 一时间,宋江心乱如麻,对众人之后的讨论,一点没听下去。 周围其他人虽然听到了王伦所说的“打天下”,却没有真正当真。他们都以为王伦的意思是打下周围村寨扩张土地,认为王伦所说,极为符合现在—— 只要梁山泊能一直扩张下去,何愁土地不足,不够大伙儿分配! 唯有乔冽,知道朱武是在思索未来的长治久安之策,仔细思索良久,方才向朱武道: “梁山泊的土地制度既有均田制,又有军功授田存在,可以说是两者融合,确立起来的新田制。” “未来土地不足后,可以让新增加的人口不用分配土地,在嫡长子继承土地后,征召余子从军,打下土地之后,再分配给他们。” “只要周边有能够开垦的土地存在,这种政策就能够一直维持下去,至少数代之内,不用担心问题。” 向朱武提出这个办法,乔冽将王伦的扩张之策,更加细化一些。认为用这个办法至少能维持数代。直到周边能开垦的土地完全开发出来,再无荒地存在。 “这个办法倒是可行,至少能维持数代。” “有了这些时间,工业和服务业或许发展起来,吸收多余人口,开启城市化进程!” 对这个办法极为赞赏,朱武觉得乔冽的提议虽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却不失为一个长治久安之策。既能移民实边,也能延缓崩溃。 “耕战必须扩张,只有扩张才能维持耕战。” “还要想办法提高放牧和航海水平,以便在能够耕种的土地不足后,扩张到草原、海外。” “使用这个办法,能延缓土地制度崩溃!” 稍微放下了一些担心,朱武认为如果按王伦、乔冽的提议施行,只要梁山泊的军力一直强盛,完全能够将扩张政策维持百年甚至更久,等待下一个时代到来: “若是能维持一百年,完全能达到盛世了。” “盛世之后如何,我又怎么能管到呢?” 等到这个制度无法维持下去后,若是能实现产业升级或许能继续维持。若是不能实现,就会盛极而衰,陷入新一轮治乱循环。 朱武所能做的,也不过是尽快提高技术,希望工业时代,能够尽早到来。 “走吧,去新开垦的土地那边看一看!” 带着众人前去视察新开垦的土地,朱武发现至少有十分之一的土地,都种上了自己让王伦从江南引进的棉花。不由满意地点了点头,向王伦道: “棉花种起来了,棉纺厂和织布厂、服装厂也要想办法办起来。” “这棉花不仅能做被服,还能制作甲胄,必须重视起来,尽快推广耕种。” 让王伦派人去江南虚心求教,争取把南方已经南方的棉布,引进到山东这边。 同时,朱武再看着已经建成的堤坝,还有堤坝旁的水碓、水排、水磨、水力锯木机等机械,还有距此不远的水泥厂、砖窑厂、水力机械厂、土化肥厂之后,朱武更是满意地点了点头,知道工业的未来,或许就在这里。 “钢铁厂的事情很有难度吗?为何没完全建起来?” 皱着眉头看着一直没有建起来的钢铁厂,朱武问王伦道。 王伦闻言叫苦,道: “炼制钢铁哪有那么容易,如今临近夏收,暂时就停工了。” “我已经派人去莱芜监和利国监请人,等到夏收之后,再做这件事情。” 略微点了点头,朱武对王伦有这个主动性,还是比较满意,道: “钢铁关系到兵器,一定要重视起来。” “无论花多少钱,都要能炼钢铁!” “我听说阳谷县、寿张县、郓城县、巨野县都有煤矿,东阿县那边有铁矿。可以想办法找一找,使用焦炭炼铁。” 向王伦嘱咐着这些事情,朱武在梁山泊掌控周围州县后,已经有能力对周围的资源进行开发,尝试找出煤铁。 王伦闻言应命,又向朱武献宝,道: “主公所说的水泥,实在太好用了。” “不但新修的堡寨用上了水泥,就连那个堤坝,也用上了一些。” “如果修一条水泥路和梁山泊连通,主公来往独龙冈,可就更方便了!” 向朱武介绍水泥的使用,又将众人都领进水泥厂,介绍这个宝物。 宋江、乔冽等人在听说水泥不但能修筑堡垒,还能硬化路面后,都是极为欣喜,提议要大力生产水泥,加强梁山防御。 朱武对独龙冈这边的进度同样十分满意,而且在知道这些大部分是独龙冈的百姓帮忙建立后,更是从这里看到了吸收剩余劳动力的途径,让合作社获得进一步提高的契机: “有条件的合作社,可以鼓励它们兴办工厂,吸收剩余劳动力。” “这样即使土地不够用了,合作社新增的人口也不至无路可去,以后可以让有条件的合作社兴办集体农场,兴办集体企业。” “初级社、高级社、集体农场,这样层层递进,让合作社制度,一直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