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章 监生与出兵
    ,回到明末建工业    “皇上,皇上,大事不好了!”    许三匆忙赶入皇宫,神色显得焦急,因为紫禁城外的情况有些喧嚣。    陆舟此时正在与礼制官商议册封皇后的事宜,同时皇太子既然已入京师,那么东宫的事情也得安顿。    不仅如此,新月的小儿子,杨家姐妹两诞下的子嗣,这些都得要敕封得当。    皇家的事情安排好了,这才能算得上是个正经的朝政。    否则在诸多大臣看来,就是朝局不稳。    “皇上,不好了!”    许三继续大喊。    几名年长的礼制官商议正在兴头上,畅想着不久皇后登基大典昭告天下,定御四方的场面,却被许三打断,只得翻了个白眼。    “皇上,我等告退,待有时间,再入宫面谈......”    几位老臣俯首退下,走之前又继续对许三翻了个白眼。    当前的夏国军队所向披靡,圣君在位,统一天下是迟早的事情,还能有什么不好的事情?    把皇家的根基建立稳当,才最重要,如此辽阔的疆土,分封的体制完善不好,才会出真正的大问题!    历史上的诸多朝代皆是如此。    “也罢,尔等都且退下吧......许三,你仔细汇报一下,可是紫禁城外出了事情?”    良久过后,陆舟挥退几人,又见着许三衣着凌乱,这才开口询问。    许三既然没有用电话传递消息,看来肯定是出现了无法短时间内能解决的事情。    “皇上,京师出现了小规模动荡,其中不乏有前朝遗留下来的功名学子......    对朝政颇为不满,闹事撒泼者甚多,还要以大义之名面圣......”    许三凑过来说道。    陆舟听言,这才恍然,看来是前朝留下的诸多监生学子,按捺不住闹事。    这是一个先前被遗忘的群体。    再究其原因,竟是城里的歌舞一条街被扫荡.......    “前朝遗留下来的监生,可是有多少人?”    陆舟接着询问。    监生是国子监生员的简称,最早起源于唐宋,到后代逐渐完善,明时开始在京师设立了正规的学府,有几分类似于后世的大学。    明时取得入国子监读书资格的人,则称国子监生员。    明初由各省选送了行俱优的生员入监为监生,举人会试落第者亦可入监,由朝廷供养。    只不过到了明末,名额略有变更,贡举学生的标准徒具虚名,除了一些年长而无学识的人入监学习,还有诸多富家子弟贿赂入京。    学不学识的无所谓,主要是为了混个名声......    许三顿了顿声音,说道:“街上走动的数百人,皆身着青衫。    要是再算上流散在京郊等地准备入京的,怕是有个三两千人.......”    陆舟惊讶道:“两三千人?这京城的学子何时如此之多了?”    “前朝的国子监规模大,远比河套大学人多。    听百姓所言,在李自成未进京师前,还留有个六七千人,只不过是流散各方......”    陆舟这才想起,明时的国子监规模宏大,顶峰时期人数近万,哪怕是经过一系列动乱,依然还是有留在京师等候启用的学生。    只不过是大夏帝国不按照常理出牌,让有些人落空了希望。    “皇上,不仅如此,根据国安局的调查,京师内有人在搅浑水。    江南的兵马有所异动,或许是受到江南士绅影响,这些书生才敢放肆.......”    许三又列出许多暗中探查而来的情报,京城内看似安稳,但依旧有一些人挑拨离间。    “小事罢了,京师的光景日新月异,百姓已逼近二十万数,人人安居乐业。    这些人闹事,也得问问寻常百姓答不答应。”    陆舟想了一会,又冷笑着说道:“还是注意江南的兵马要紧。    京城里边有所动乱,怕真是跟南明脱不开关系......”    ......    许三得了皇令,却是要求先暗中观察,一两千的监生成不了气候,毕竟前朝士绅出生的大臣都被清洗了个干净。    要说稍微能放在眼中的,应该还是江南的南明军队,根据奏报上来看,江南是实打实的有近百万兵马。    此时,在城北区域,数名从勾栏里出来的青年监生呼朋唤友。    人数很快就从原来的几人变成了几十人。    待再到大夏门的时候,人数却就已经过了千人,而人数也不能再多了。    一千多人里还是看热闹的居多,义愤填膺的还是在少数。    北京城近来安稳繁华,再加上开国大典时的雄壮景象,几乎找不到仇视大夏朝廷的百姓。    只有这些自认为饱读诗书的人,自觉是与寻常百姓不同,心中对朝廷的诸多怪异制度,当然心怀不满。    “马兄,天下混乱,新的朝廷四处作乱,滥用士绅土地,民不聊生!    我等同窗皆汇聚在此,定要让世人看清夏皇的真面目!”    众人围着前方一人呐喊。    而这位名为马兄的青年,则是这群监生士子的头领,本名马尚锋。    马尚锋是在崇祯十年的举人会试落第,进而入京举业。    本来按照才学功名来讲,马尚锋的学识不足以作为各监生学子的领袖。    可经过北京城的一系列动荡,京城内留下的正经学子没有多少,甚至有能耐的都回各乡造反去了。    还能留在北京城内的学生,大多都是家底丰厚,来自各省的大户人家。    可现在大夏占据的土地上,正在帮助底层百姓分田翻身种地,各地士绅的地位岌岌可危。    滞留在北京城内的这些国子监学子进退两难,就成了潜在的造反群体。    “夏皇的本质残忍,是需让百姓皆知!    只可惜,这世人愚昧......”    马尚锋目光灼灼,脚下走了两步,又回首说道:“寻常百姓不识大雅,可我等不同,有道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乱世当下,这天下的礼制,还需我等有识之士维护!”    “马兄说得对,这礼制还需我等维护。    这花柳巷的姑娘......,呸,这天下之未来,何时不是肩负在我等身上......”    一群人越说越勇,撸起袖子就要往内城涌去。    “且慢!”    马尚锋却立即伸手阻止,顿了一顿,又是说道:“新皇残暴,靠近皇宫怕是有杀身之祸!”    “那可怎么办?”    一听到有杀身之祸,前方的一排人就不由退上一步,开始有人胆怯。    马尚锋将众人表现看在眼中,却是压低了声音,说道:“江北四镇,南明朝廷,正调集百万兵马北上。    我看这北京城,岌岌可危......”    “此话当真?”    “却有其事,我在南阳老家的叔父,就稍信过来。    江南有了个南明朝廷,优待士绅,兵强马壮......”    “这可太好了!我大明气息尚存......”    越来越多人开始发话,众人开始激动着幻想。    还有人说着江南是如何繁华,勾栏遍地都有,士子地位高,出入场所还能有优待。    哪像现在屈辱......    马尚锋看着气氛差不多了,人心再次聚了起来,继续说道:“新皇残暴,我看这皇宫不去也罢,不如先从京城的百姓入手。    号召更多的人来反抗!”    马尚锋的目标明确。    他又不是为了去紫禁城觐见的,闹出事情来就是为了召集人手,先把气氛给搞起来。    京城内的读书人多,新朝廷滥杀前朝大学士,心怀不满者肯定多。    隐藏在人群中的各方探子,也准备开始行动。    只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    马尚锋刚欲转身,脸上就迎来了一把烂菜叶子,打在脸上生疼。    再转过头。    大夏门周边的巷道里,密密麻麻冲出来了许多京城百姓。    还有一些是从工地上赶来的劳役。    大夏门周围的居民离皇宫最近,可最是忠于夏朝,听闻有人闹事,立马过来阻止。    “这位老伯......”    诸监生刚欲开口理论,这会儿招呼过来的就直接变成了砖块。    哎呀!    当头的一人脑袋开花,要是在前朝,哪有百姓殴打监生的机会。    可现在不同,新朝廷宣扬的价值观,在百姓心头根深蒂固,大夏门周边居住的百姓更具正义感。    而近千的前朝监生看起来人多,可哪里是寻常百姓的对手,再加上各处涌来的人越来越多,马尚锋带着同窗抱头鼠窜。    半个时辰过后,一群鼻青脸肿的人躲入一条暗巷里。    马尚锋看着周围的同伴寥寥无几,“声势浩大”的游行,竟挺不过半日.......    “无可救药,看来只有等南明军队进京了......”    “尽力即可。    等南明兵马入京,我等也都是功臣!”    .......    许三率领国安局的人,在暗中观察着一切,出人意料的情况是,这场动乱要比想象中平息得更快。    北京城很快就恢复了正常运转,前朝监生的游行几乎没有泛起多大水花,又重新沉寂了下去。    而此时,在江南诸镇,南明大军蓄势待发,并且在长江以北,淮安、扬州、庐州、泗州等四个重要军区依旧是重兵云集。    弘光朝廷兵部尚书史可法,同时担任江北督师,率领其麾下二十万扬州守军为前锋。    其余的重镇总兵,黄得功、高杰在后方协同挺进。    再加上刚晋封的宁南侯左良玉,已经攻下武昌,再次吞并原先大西国的土地,开始往南阳逼近。    若是从华夏整体上看,南明朝廷依旧是占据着大半疆土,且人丁钱粮充裕。    “督军大人,此番征战,京师有士子内应,北方各地士绅相迎。    若摇旗呐喊,呼应者甚众,拿下胡夏不过是时间问题!”    史可法下首,黄得功等人身着明亮铠甲,战意昂然。    而南明将领口中的胡夏,自然就是大夏皇朝。    在南明的军队看来,从草原上来的夏国人生性粗鄙,大半年的时间扰乱了北方的朝纲礼制。    此番征战,除了收复故土,同样还是打着恢复礼制的大旗而来。    扬州城外,前来送行的巨富甚多,人人提供钱粮劳役,只为了阻挡北方夏国的军队南下。    史可法翻身越上战马,心中却留存有忧虑,江北四镇虽然有士绅商贾鼎力相助,可扬州城内依然有饿殍。    而根据情报上来看,今年夏国在河南却无人饿死,这样的治理政绩,简直不敢相信。    “北夏不弱,否则也不会走到这一步!”    史可法遥望金陵,又看了看北方,在那面是京畿所在,百姓早已安定。    而反观金陵,歌舞升平,却透露出一股腐坏气息,朱由崧显得太不靠谱了......    “督帅走吧,徐州的守军还在等候,多虑无用,事不宜迟!”    黄得功直接出言劝说,江北四镇中,徐州距离夏国领地最近。    南明的大军将会在此地汇聚,再往北面进军。    按照目前的形势来看,南明的军队大抵与历史上差不了多少。    只不过有些将领变动,黄得功抛弃了顶头上司马士英,转投向拥护史可法。    根本原因则是因为地盘和财物分配不均。    “也罢,圣令不可违!”    史可法一声令下,大军开始往北挺进。    队伍后方是连绵不绝的农奴劳役。    江南的上层阶级尚且稳固,被骑在头上拉屎的百姓甚多,而这些劳役都是各地士绅土的奴仆,为了加快行军脚步,正不断的被军伍在后方鞭挞着......    如此到了北方,也不知要耗去多少性命......    十天之后,徐州城外。    史可法的大军逼近夏国领土,再进一步就要挺入山东,而凤阳督军马士英的军队同样按时到达。    此时的夏国主力,依旧是由刘青峰带着追击农民军溃兵,布局在江北边境的守军不过万人。    并且还因为土地分配的缘故,得不到各地大家士族的支持,相比于浩浩荡荡绵延数十里的南明军队,夏军就显得有些单薄了。    而好在的情况是,有从草原进入京畿的各路夏国军队。    在进入北京城后,在大夏门前游行了一圈,很快又带着人马赶到前线。    如此一来,夏国抵御南明的军队就凑齐了三万余人,虽然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储备军,可是装备了得。    有最新型的线膛枪,以及便捷的轻炮密布在每一个营队。    夏国的士兵满负弹药,与史可法大军正面相抗,很快炮声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