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5章 关于知行合一的讨论
书迷正在阅读:这个皇子真无敌、秘术师的现代生活指南、我只想当个小鲜rou啊、从海贼开始游荡诸天的幽灵船、斗破之海王的传奇一生、武极神话、必须修仙、我用功夫打篮球、我在镇夜司打开地狱之门、电子竞技荣耀之役
在神话世界当小说家正文卷第495章关于知行合一的讨论此刻,很多读者在《牧神记》这本书。 瞎子道:“破庙中神易,破心中神难。你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 秦牧被石像震慑心魂,无法回答。 “说出这句看似大逆不道的话的人,正是大墟外的延康国当朝国师,被誉为神下第一人的存在!” 瞎子威风凛凛,喝道:“牧儿,存于你心中的神,都是异神伪神,打破它,才能竖起自己的神像!” “别说一个石像,就算是一尊真神站在你面前,你也决不能跪!” 他将竹杖插在一边,解开裤腰带,哈哈大笑:“非但不能跪,反而要尿它!” “尿它?” 秦牧呆了呆:“尿一尊神?” 瞎子冲石像撒尿,哈哈笑道:“对,尿它!小时候你尿过它不下百遍,现在不敢了吗?” 秦牧咬牙,解开腰带,一股热流冲出,尿在石像上。 这一尿非同小可,秦牧眼中的神像还是神圣庄严,充满了压迫感,但那种压迫心灵让他跪下的感觉不翼而飞! 一老一少对“视”,哈哈大笑起来,很是欢悦。 …… 天下间能有如此枪法和气概的,只有那位枪中之神! 但那位枪神最强大的地方并非是枪,而是他的眼睛,那是一双神眼,能够看破一切招式破绽的神眼! 而现在,瞎子将神眼传了出来,传给了秦牧。 “瞎子竟然是枪中之神。” “残老村果然藏龙卧虎。” “感觉村长比瞎子还神秘,不知道他是什么身份?” 读者们议论纷纷,随后他们继续下面的内容。 “又觉醒了? 众人面色古怪,秦牧向他们说了自己灵胎三度觉醒的事情,村长药师马爷他们的面色就变得很古怪了。 别人的灵胎只需要觉醒一次,为何秦牧的灵胎动不动就玩沉寂玩再度觉醒? “四大灵体,也会三度觉醒吗?”秦牧问道。 众人对视一眼,各自摇头,然后齐刷刷的看向村长。 村长不禁头大,心里直犯嘀咕,秦牧觉醒了一次倒也罢了,偏偏觉醒了一次又一次,现在三度觉醒,让他也觉得莫名其妙。 “是霸体。” 村长咳嗽一声,将自己也不懂不知道的事情直接推到霸体上,淡淡道:“你们未免太没有见识了。” “霸体的功法叫什么?霸体三丹功!何谓三丹?第一次觉醒就是第一丹,第二次觉醒就是第二丹,第三次觉醒就是第三丹。现在牧儿三度觉醒,表明他的霸体三丹功小有成就了。” “牧儿,不许骄傲!” 秦牧连忙点头道:“我一定不会骄傲。” 药师似笑非笑道:“倘若牧儿觉醒了第四次呢?会不会是四丹?” 村长老羞成怒,恨不得扑到他身上,在他两肋上插上两刀。 不过药师却也没有说错,万一这小子的灵胎,真的四度觉醒呢? 到时候自己该怎么把这个谎圆过去? “哈哈,村长撒谎的时候连眼睛都不眨一下。” “秦牧不会真的要觉醒四次吧?” “真想知道秦牧第四次觉醒之后村长的表情。” 读者们议论纷纷,随后他们继续下面的内容。 村长面色平静道:“朝向你的敌人这边映照的是你的敌人的良心,一边是善,一边是恶。” “剑就是你的尺子,用以衡量善恶是非,既是衡量你的,也是衡量敌人的。剑法是衡量对手的善恶,也是衡量你的。” “我现在传授你我的剑法的第一式,学会之后,你便算是通过我这一关,可以走出村子去外面闯荡了。” 秦牧心情激动,村长终于要传授他剑招了! 马爷瞎子等人心头微震,纷纷向村长看去,司婆婆也推开房门,向这边看来。 村长终于要传给秦牧剑法了,这件事在别人看来或许是小事,但是在他们看来却是了不得的大事。 尤其是药师,他知道村长传授秦牧剑法,里面蕴藏的含义! 村长的剑法,不仅仅是传承,更多的则是责任! 学了村长的剑法,便要肩负起村长也不曾完成的责任! 药师低声道:“村长,你觉得他能够肩负起来吗?” 村长笑道:“我不行,并不意味着他也不行。魔教祖师老了,还有七年的寿命,我也老了,最多比他晚死几年。该留下传承了。 “村长的剑法到底蕴藏着怎样的秘密?为何药师认为‘村长的剑法,不仅仅是传承,更多的则是责任’?” “感觉村长好神秘,他到底是什么身份?” “秦牧一定能肩负起村长也不曾完成的责任!” 读者们议论纷纷,随后他们继续下面的内容。 秦牧活动一下身躯,骨骼噼里啪啦作响,淡然道:“我是霸体。” 青牛喝道:“我家老爷在这座黄金门下,没有败过!” 秦牧神色木然:“我是天生霸体,普天之下,相同境界,无人能胜我。” 那位鸟翼巫士取下两根黄金杵,眼中光芒闪烁,笑道:“什么狗屁霸体,没听说过。” 秦牧以霸体三丹功催动元气,元气爆炸般的运行,霎时间涌荡周身。 “我,霸体!” 他抬脚,脚下的黄金地面顿时深深凹下一个脚印,轰隆,他的身体向那鸟翼巫士冲去,身体移动速度之快,让人只来得及看到一连串的残影。 “无双的霸体!” 那鸟翼巫士脸色大变,急忙振翅起身,身体还未飞起,便见秦牧的拳头轰来,那一拳轰出,龙吟震荡,他的眼瞳骤缩,看到的不是一个拳头,而是狰狞凶恶的龙头! 下一瞬,他看到两个龙首,然后是三个,四个! 他的翅膀震动,想要躲开,已然来不及,仓促之下只得两根黄金杵交错挡在身前。 两根黄金杵突然间弯曲下来,秦牧那一拳的力量竟然将这两口灵兵打得像是泥做的一般,将黄金杵轰成薄纸。 “‘我是天生霸体,普天之下,相同境界,无人能胜我’,这句话好牛逼呀。” 秦牧好奇道:“国师暂时不会动天圣教,那么道门和大雷音寺呢?” “那要看他们怎么做了。” 延康国师认认真真道:“看看他们是否能够做到知行合一。倘若他们能够贯彻他们的理念,做到知行合一,我会尽一切力量和手段除掉他们。倘若他们做不到,存活下来也是不难。” 秦牧心头微震,问道:“国师的理念又是什么?” 延康国师摇头,道:“我不必告诉你。不要看我说什么,看我做什么,我的理念会体现在我做的事情之中,这便是知行合一。年轻的圣教主,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秦牧还是看不透这个人。 现在的他,还无法与延康国师这个层次的人做出理念上的辩论,延康国师的眼界太高,见识太广,城府太深,对于道法神通的理解,也达到了令人仰止的程度,他没有达到这个层次。 他无法琢磨透延康国师的心思,也不知道将来会是敌是友。 “‘我的理念会体现在我做的事情之中,这便是知行合一’,这句话让我受益匪浅。” 徐文喃喃的道。 “知行合一?” 秦明感觉这四个字有神奇的魔力,让自己陷入深深的思索中。 “所谓的‘知’,应该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 “所谓的‘行’,应该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 “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 秦明喃喃的道。 “徐乐应该在中多写一些关于‘知行合一’理念的内容。” 石开道。 石开继续《牧神记》,他惊喜的发现在随后的章节里出现了更多有关“知行合一”理念的内容。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有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 “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 “立志用功,如树使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 “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 …… 读者们在《牧神记》中读到这些理论的时候如醍醐灌耳。 “今人做事,绝大多先立志而后行,我亦属于那范畴,以致说多做少,最终落空。知行合一是为良剂,知不弃行,行不离思,慎思之,笃行之。” “惟言行合一,知行合一,方可立命。” “没有那么复杂,知行合一简单地说就是‘既然知道,那就按你知道的去做,不要找理由,特别是不要被内心的欲望情绪等主观因素影响’。” “不怕从零开始,只怕从未开始!人生就像选择题,无法回避,你我都得做出选择,若要如何,全凭自己!最怕你不甘平庸,却又不去行动!空有志气,没有勇气!让勇气配得上志气,才是知行合一!” 读者们议论纷纷。 “每个人都是知行合一的,不存在知行不合一的情况。” “人和人的区别在于觉知到的规律,有多大程度上是接近客观规律本身的,有多少偏差。”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像旁观者一样的自我,我把它称为觉知者,它好似一面明镜。” “当这面明镜没有灰尘时,它可以照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行动就利用可用资源来构建某个客观规律,也就是道法自然,以道御术。” “当这面镜子上有灰尘时,比如被骄傲的情绪所挟持时,这面镜子所照射出来的影像与客观规律就有了偏差。” “人们就会依照这个被扭曲的规律采取行动,就会做出一些不自量力的事。” “按照沾有灰尘的镜子所反射出来的扭曲影像行动,也是知行合一的表现,只是所构建的规律比较低效。” “所以想要有更高效的行为,就要擦除灰尘,使得内心的明镜能够照射出,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的客观规律。” 魏得禄在天下酒馆之内向众人阐述自己对“知行合一”理论的理解。 “所谓的知行合一,从字面讲就是认知和行为是一样的。认知是对事物的看法,大脑里面演算了事物的原理运作。可以是从自己的思考中诞生,也可以是来自于他人的经验。” “我认为认知里面包含了大部分对我们行为的指导,且这部分都大概率是我们所认为的‘正确的行为’,因为认知本身就是历史经验的累积和对未来计划的糅合。” “知行合一这个理论实践起来是困难的。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很多事情都是做不到知行合一的。” “普通的行为,比如走路先迈左脚还是右脚,这种是不需要有认知的,但是下面的路是跑步还是走路,这个是需要决策的。认知在我们的决策的时候发挥作用。” “但是在我们的过往决策经历中,实际做这些大大小小的决策时,会受到很多的影响,这些影响有外部快速变化的因素,有对风险的评估,还有来自人性的扭曲。” “在这些因素的干扰下,我们的认知在决策中被执行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最后导致我并不能在某个事情上做到知行合一。” 李云对自己身边的朋友道。 “书中的说延康国师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句话,有点像绕口令。” “举个例子,我们吃饭。知道如何吃饭是知,吃就是行想吃饭这个行为成立,必须要把饭吃了,知道如何不吃饭,或者是知道如何吃饭却不去吃,吃饭这个行为都不成立。” “所以说,知道如何吃饭是吃的开始,吃是知道如何吃饭的完成。这就是,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许多人一生中总有些半途而废的事,为什么会半途而废呢,有两个原因。” “一是做一件事时的念头不对,导致事情本身就是错的,所以半途而废,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明白知是行之始,却没有做到行是知之成。从术的层面来讲,知行分离了。” “比如,任何人都知道要做道义之事。知道做道义之事就是行的开始,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去行动,就没有完成这个知。” “再比如,任何人都知道不义之财不可取,知道不义之财不可取就是行的开始,但又因为种种原因去取了,这就是没有完成这个知。”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给了我们两个启示。” “一是,知行不可分,是一回事,而且必须要是一回事。二是,知和行要是一条线,不能知的对不去行,也不能知的错而去行,所以,知行合一。” 陆武对自己身边的朋友道。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