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一波三折 各奔东西
夏滕和黄斌从西农复试顺利归来。 两人在归途中约定,如果只有一人录取,另外一人也放弃读研。 这个约定在外人看来是个玩笑话,但对他们两人来说,是认真的。 眼看离毕业不到三个月的时间。 毕业分配和研究生复试过关是大家关心的焦点。 这时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半年前,华农著名昆虫学家姚康教授相濡以沫的夫人去世。 姚教授忍着悲痛,带病坚持为学生上了半年课。 前不久,突然因病离世。 就在大家悲痛地参加完追悼会之后,发现了一个现实的问题。 邵丽的研究生导师过世,她面临失去上研究生的机会。 班上的同学四处奔走,呼吁学校把招生名额更换到昆虫生态学李教授名下。 夏滕也找到系领导和李教授,想努力挽回局面。 最后以失败而告终,邵丽失去了当年上研究生的机会。 这对邵丽是个巨大的打击,也在夏滕和全班同学的心里留下了遗憾的阴影。 面对即将来临的毕业分配,大家是既高兴又惶恐不安。 对即将出现的无法把控的变故,曾经的天之骄子们一个个是寝食难安! 于是,他们掏出兜里那可怜巴巴,仅有的一点钱,拿去买酒,把自己暂时送入那晕晕乎乎,飘飘欲仙之境,让自己的思绪得到片刻的宁静。 五月下旬的一天中午,天气十分炎热。 寝室内那掉在屋顶上的像随时都有可能飞旋而下的破旧大吊扇,叽叽嘎嘎地响着,驱赶着室内的酒香味,送来些许清凉。 夏滕寝室的七个铁哥们,正在聚精会神地喝着酒。 他们今天准备对三瓶白酒和一瓶红酒发起进攻。 七个人分成三组。 第一组,彭大华,齐向,钟天。 第二组,张平,黄斌,丁庆。 第三组,夏滕。 规定每组人员在同一时间内,喝完同样多的酒。 测量仪器是一个从实验室“借”来的五百毫升的大量杯。 论三个组的实力,基本是旗鼓相当。 钟天基本不能喝酒,丁庆只有一两的酒量。 大家在友好和睦的基础上,都想着把对方灌醉。 喝酒开始后,一边喝着,一边痛快地东扯西拉的聊着。 “诶,我们寝室七个人,就有四个考上了研究生,值得庆贺!来干杯!” “是啊,只有三个人要分配。” “齐向肯定是留江城了。” “随便,到哪里都可以。来,干杯!” “还随便,你老乡一定会照顾你的。” 系里熊书记是他乡里的叔叔。 “没关系,听说我们这一届分配的位置都很好,基本没有分到县城的。” “咦!对了,今天让夏滕寄毕业论文是怎么回事?!” 原来,今天系里通知夏滕,西部农学院要求夏滕把毕业论文寄去。 “肯定是复试出了问题!” “就没有要黄斌的论文,黄斌肯定没问题了。” 夏滕对这一消息的预感明显和其他同学不同。他觉得自己的复试无可挑剔。 但有一个情况让他很不解,学校其他所有参加复试的同学都没有要求提供论文。何况大多数同学根本没有论文。 所以,他也一时感到了惶恐不安。 因为,夏滕和黄斌两个人,其中有一人落选的机会很大。 同学们都猜测是夏滕出了问题。 夏滕心里觉得是黄斌出了问题。 “没事,反正我上不了,黄斌也不上的。我们都等着分配吧。” “你分的位置肯定很好!” 夏滕自己也有信心,能分个好的位置。 那个年代大家都穷,没有钱去送礼找关系,更没有找关系走后门的意识。 比较原始的原汁原味的社会风气! 分配都是按学习成绩和能力表现以及家庭情况来综合考量决定的。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等到夏滕在大学教书的时候,分配就演变的一塌糊涂。这是后话。 “来,来,来!——为大家都能分到一个好的位置干杯!” 彭大华只知道干起哄。他一点也不着急,复试也没有参加,因为他是报考的他老爸的铁哥们的研究生。 大家知道,他是十拿九稳。 三瓶白酒下肚,大家已经把不住嘴了。 丁庆吐了,接着齐向吐了…… 室内空气中一下子弥漫着酒臭熏天的味道! 这时,门外走廊里出现sao动声。 “彭大华!彭大华!——要把走廊厕所和寝室打药灭蚊子了!” 传来系书记那威严的声音。 “不好,吴书记来了!” 学校是不许学生喝酒的! 彭大华赶紧跑到门外,顺手机灵地锁上了门。 “所有同学都要出去,打蚊子的药有毒。——咦,这个寝室门怎么锁起来了?!——他们都出去了!——真的出去了?!——真的出去了!他们都到山上乘凉去了!” 彭大华撒谎都不带打草稿的。 “不行,快叫他开门,我们要被药熏死的!” “不能开门!书记在那里,看到我们寝室这么一塌糊涂,一定会开全系大会批评的!” 夏滕打开了后面靠桌的窗户,窗户外面是树林掩蔽的辛巴山坡。 夏滕爬上桌面,走上窗台,纵身一跳,稳稳落到两层楼下面的草坡地上。 其他几人也担心彭大华会打开寝室门,被人发现,都一个个纵身跃下二楼。 好在无一人受伤。 大家高高兴兴地在后山坡的草地上接着嘻闹了起来,好不快活。 闹腾的精疲力尽之后,六个人在草地上躺着睡着了。 晚上,药味散去,几个人回到寝室,收拾一番。但酒味依然浓烈难闻。 “我们去散步吧!” 彭大华晚上回家去了。 张平提议并带头走出寝室,六个人像梦游一般,绕着辛巴山周围荒芜人烟之地,走到深夜。 一路上,大家几乎没有讲话,也不知道走向那里,要去干什么? 只要前面有路,就不停地一直往前走,直到没路了,再转弯找一条新路,继续不停地走。 山野的田间小路上没有亮光,只有微弱的星光伴随着虫鸣,越黑越往前走。 疲劳和黑夜的宁静驱散了醉意和心中的烦躁,给每个人的大脑注入了大自然的安眠药。 回到寝室后,几个人再一次呼呼大睡了起来。 这就是那个年代大学生们毕业前的真实写照。 六月初,彭大华的录取通知书毫无悬念地最先收到。 不久其他五个人也收到了入学通知书。 夏滕和黄斌两人像迷一样没有揭晓。 正在大家狐疑之际,一天,夏滕收到了入学通知书。 这不是奇迹,只是奇迹没有发生。 这和夏滕的预料结果吻合。 夏滕拿着入学通知书,找到了系主任和书记。 “我不想去上研究生,要求留下来分配!” “你也是太怪哉了吧!别人打破脑壳想考上都考不上,你考上了还不去上?!” 领导们用不太相信的眼神看着这个怪人。 “我真的不想去上,要求参加分配!” “你赶紧的先去上,上完后再回来。学校留校名额有限,你就不要和他们抢了。” “我没想留校。” “今年学校规定了,参加复试没有录取的统一留校任教。你就不要意气用事了,上完研究生比什么都好。” 夏滕心里矛盾至极,看来参加分配无望,他没法兑现和黄斌的承诺。 听到黄斌可以留校任教,夏滕心里也得到了很大的安慰。 黄斌可以说是因祸得福,他留校任教后,继续攻读在职研究生,十多年后博士毕业。现在是华农的一位大名鼎鼎的博士导师。 夏滕像在一旁看风景一样,看着同学们的分配工作。 文旭、曹敖、李祥和柯长举分配到了京城。 齐向、罗钢、邵丽分到江城。 老阮、胡韬、徐志分到沿海城市的海关。 黄斌,姚美,罗曦留校任教。 陈安分到长江农学院任教。 钟天、吴菊和张光分到夷陵市。 其他各位同学都分到了各地市植保站。 七月底,分配完毕,同学们是一波三折,终于尘埃落定,怀揣着梦想,各奔东西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