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重新开始吧,中年
2021年,1月1日。 庚子年,戊子月,己酉日。 宜结婚、求嗣、入宅、纳财。 8:00. 沈青一晚上没睡,只在沙发上休息了两小时,去厕所冲了个冷水澡,冻得浑身只打哆嗦。 没换衣服。 原来的沈青,在结束生命之前,把家里所有的衣服和杂物,都捐给了贫困山区,装了整整五个大箱子。 不仅如此,他还把银行卡的钱打给了家乡一所孤儿院,现在身上一个钢镚都找不出。 沈青拿出手机,想拨打孤儿院的电话,问问看能不能拿回一点,不过刚拨出去就挂断了。 “算了吧,都过去了。”沈青右手轻轻拍打着左胳膊,像是对曾经的自己告别。 大丈夫不可一日无钱。 “还好昨天没有删掉这群人。”沈青掏出手机,给微聊分类里标注为同学、朋友、同事的人,群发了一条信息:在? 成年人的世界,许多话不用说的太明白。 一个在字,能让双方都不尴尬。 懂的自然会借钱给你。 过了三十几分钟,有两个人转钱过来,都是中学里玩得好的男同学。 不多,一个两百,一个五十。 只有转账,没有留言。 “人缘还不错嘛。”沈青点了收款,看了一眼余额250,“就是都有点穷。” 他给一个头像为风景的张庆阳,和一个头像是条哈士奇的吴峰,回了信息:谢了。 张庆阳回了一个‘只有这么点钱’的表情包。 9:00. 准点出门。 沈青的工作是房地产销售,节假日是看房的高峰期。 家离公司很近,走路十分钟就到。 所在的这家房产公司不大,算是本地房企,有两个楼盘在售,沈青所在的是单价高一些的楼盘。 沈青进门就找到主管办公室,递过去一张离职单,说自己想要走了。 主管叫张翠,是个中年女人,人长得很矮,喜欢穿裙子。 短裙穿在身上,像是围裙一样。 张翠不好看,但是人不错,问了沈青:“我知道你家里的事情,要不要先休息几天,算你工资。” 沈青摇摇头,对张翠笑了笑,说:“算了,我想要去试试新的生活。” 张翠看了沈青几眼。 资深销售常年看人,眼睛很尖,聊几句就知道客户心理的想法。 张翠见沈青是真心要走,就没有再劝,而是打电话给人事,说了下沈青离职的事情。 “我们是20号发工资,我给你多算一个整月的底薪吧。”张翠挂了电话后,又看了沈青几眼。 “不知道你自己发现没有?”张翠边在离职单上签字,边对沈青说,“你来这公司也两年多了,人很灵,工资在我们这也不算低,但就是觉得你不太爱笑。” “有时候还会把这种负面情绪带给客户。” “张姐。”沈青刚要开口解释,张翠就挥手打断他。 “我不是指责你工作的问题。”张翠笑着摇了摇头,“我只是单纯觉得你过得不开心而已。” 说着,又看了沈青几眼:“你骨子里有股气,试着去找找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做吧。” “你还年轻。” 沈青张嘴想要说什么,话到嘴边只有一句:“谢谢,张姐。” 张姐把签完字的离职单递过去,拍了拍沈青的肩膀,说:“你既然叫我一声姐,那以后有什么困难需要我帮忙的,尽管开口。” 隔了又来一句,“借钱就算了。” “我的困难,不就是钱?”沈青回了句。 说完,两人都笑了起来。 离开时,沈青和平时关系好的同事简单道了别,在人事拿了8538.4元,走了。 职场就是如此。 工作时好像大家都是朋友,但是一旦离开,就很难再说上几句话。 回到家的沈青,从电脑上搜索华夏影视从业这一行的资料,整理后发现自己要想当导演,有三个选择: 第一、北上京都,想办法考入华夏最好的京都电影学院。 有句话说得好,天下明星出京都。 影视圈的资源,很多都是同校带同校。 京影各系每年招收800人,其中最重点专业表演系招收60人,而报考的人数年年创新高,去年达到了惊人的30,000人。 500个考生里,才能有1个录取,可想难度之高。 而沈青想报考的导演系,更加离谱。去年计划招收15人,空缺3人,实际12人。 报考人数为6000人。 很多人心中都有一个导演梦啊。 沈青的前身曾经去考过两次,笔试分数一言难尽。 这么说吧,瞎蒙都不一定比他的分数低。 “就算我今年能考上,也得在大学里熬四年,剧组实习又要熬两年,等到有机会执导不得奔四了?”沈青这么想着,觉得时间都去哪儿了。 “要不去参加京影的成人学院,交钱就能进去的那种?” 沈青又在网上查询成人函授课程的学费。 嗯,一年二十万。 “算了,自学成才吧。” 沈青这么想着,在纸上,把这一个选择,划掉。 第二、西去湖谷,在华夏规模最大的湖谷影视城跑剧组。 湖谷影视城,位于中西部天锦市,四十年前为一部名为《王朝1583》的历史正剧搭建实景,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步成为集摄、玩、游一体的超大型旅游影视基地。 华夏每年有超过五分之一的古装剧,在这里取景。 沈青查了下网上公开的注册群演数:23万人。 排除体验生活的,追星的,暑期实践的,临时退出的等等,实际活跃群演也在十万人以上。 群演和导演,就差一个字,但完全是两个世界。 “难道要我从群演开局,一步步凭借人格魅力,转行导演?”沈青问了自己一声,“这玩意儿不现实嘛。” 沈青又没什么娱乐圈的朋友,就算有,关系不好谁会带他。 再说,就沈青手机里“浪潮”文件夹的那几个小视频,也拿不出手,算不得工作经验。 如果真要走这条路,一开始只能进剧组打下手,从场务做起,积累人脉,寻找机会,看看能不能遇到一个贵人? “算了,想想就觉得憋屈,这年纪就别去受这份罪了。” 沈青想到自己三十岁的人,还得被剧组导演、副导演、制片、主演像狗一样使唤,打了个哆嗦,赶紧把这一个选项划掉。 第三、东往明珠,找一家影视广告公司做策划。 影视传媒这一行,你可以说它和娱乐圈毫无关系,也可以说它和娱乐圈离的很近。 比如现在华夏活跃的一些年轻导演,都是广告片导演出身,毕竟人家也是要吃饭的。 电影梦谁都有,但是每年华夏拿到龙标的有几部? 不上龙标,不算电影,这是许多影视圈内人士的共识。 这十多年来,华夏电影行业发展迅猛。 特别是近五年,被流量明星 大IP的高票房吸引,因房地产增速放缓而寻找新风口的热钱大量涌入,造成明星的片酬节节攀高,电影数量急剧上升。 是人是鬼,都想进娱乐圈。 据统计,去年华夏一年就有拍摄超3000部的故事长片,其中拿到龙标的有600部,而这600部里有钱有资源上院线的只有一半。 平均一个月30部。 影院一个月播放30部电影,能被大众了解的是5部左右,但就这5部电影,大概率还被骂烂片。 拍电影难,拍一部好电影,难上加难。 别说院线电影,就是网络微电影,沈青现在也没有办法。 他不是刚进社会的小年轻,电影也不是他拿着原来世界的剧本,投资人就会挥舞着支票,狂吼道: “求求你,沈青,赶紧拍吧。这部作品注定会轰动世界。” 在娱乐圈,有名才有机会。 是不是很奇怪的逻辑? 我进娱乐圈就是为了出名,结果你要我先有名气。 别的不说,现在他去网上找影视公司的邮箱投稿,无人知晓的草根,剧本都不会打开,只能被当做垃圾邮件处理。 每个行业,都是一个圈子。 如果入门容易的话,那为什么会有‘师傅’这两个字呢? “要是生活能像娱乐小说一样简单就好了。”沈青叹了口气。 “主角唱演导编摄俱佳,投资人随便忽悠,剧组张口就能组建,两章搞定一部电影。” 作为没资金,没资历,没名气,没人脉的四“无”人员,进入一家影视传媒公司,做一个广告策划,可能是沈青所能选择的最优解。 决定了,就先去当一只广告狗。 趁着现在还早,沈青赶紧在网上买了高铁票,没什么要准备的东西,轻装上阵。 仔细检查屋内的煤气水电,还特意拍了张门锁的照片,确定门已经锁上。 沈青觉得自己的强迫症,越来越严重。 本来沈青想要去以前读书的学校走一圈。毕竟是要正式离开这座城市,但又觉得太孩子气,赶紧制止这个幼稚的想法。 直奔高铁站。 上车以后,沈青坐在靠边的窗户,看着视线里的物体越来越快,越来越小。 曾经熟悉的城市,正在一点点消失。 而自己呢,正孤身前往一座庞大的钢铁牢笼,不知道结局会怎样? 不管是曾经的世界,还是现在的世界,永远都是孤身一人,好像挣扎并没有任何意义。 沈青旁边是一个留着长发的青年,看样子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眼里满是希望的光芒。 他正在刷抖视,一个现在最火的短视频软件。 没带耳机,声音功放。 青年刷到了一碗稻盛和夫的心灵鸡汤,正反复播放: 年轻人,钱没了可以再赚,朋友没了可以再交,女朋友没了可以再找。 记住:你什么都不缺,你缺少的只是一份重新开始的勇气。 除了努力,谁能给你想要的生活? “可惜,我已经不年轻了。”沈青早过了喝鸡汤的年纪,但看着青年入神的表情,莫名有点难过。 他内心忽然浮现起一幅画面: 《喜剧之王》 呼啸的大海前,周星星的背影显得特别单薄,在浪花拍打礁石的嘈杂声中,他大声的呼喊: 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