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环环相扣
禁军的管辖权归谁呢?归殿前司和侍卫司。 但是他们虽然有统兵权,但是实际的调兵权力在枢密院。 正确的程序是先去枢密院报个到,待枢密院问清楚情况再判断,如果是大事,必须上报朝廷,再做处置;如果是小事,则写一份手札,交给门下省等候批复。门下省批过之后,留下一份做档案。再交中书省签押,然后施行。 杨宗谨听完这些,人都傻了。 原本还想着调兵去追,或许还有可能追到蛛丝马迹。要照这样的速度耗下去,又是大晚上,人都跑没影了。 李迪却坚持这样做,说道:“这是规矩,不可以乱动。倘若出现差池,被台省的谏官得知。明天参奏我的折子,能堆成一座山高。” 杨宗谨急了:“可以先办事,后补票。” “什么?”李迪眉头一皱,听这话怪怪的。 杨宗谨这才想起自己用了现代词汇,忙掩饰道:“我的意思是可以先派禁军,再回头向官家说明情况。官家通情达理,肯定不会怪罪我等。” 李迪听了,却叹气又摇头,一脸恨铁不成钢的看着杨宗谨道:“亏你还是殿前都指挥使的儿子,难道不知道没有枢密院的兵符。谁敢调兵前往,谁能调兵?” 杨宗谨彻底的傻了。 “可是……我们已经在枢密院外等了半个时辰,怎么还不见值班的枢密副使?”杨宗谨急死了。 李迪道:“枢密副使在宫里值班,来这里还需要一段距离。不急。” 杨宗谨感觉自己都快急哭了。 真就是拖沓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杨宗谨早听说过宋代的二府三司制离谱,今日一见果然只有更离谱,没有最离谱。 制度设计出来是美好的,但是实际cao作真就臃肿不堪。 又等了半个时辰,忽然见到数盏灯笼在不远处路上晃动。接着听到踏踏的脚步声和马车声,应该是值班的枢密副使来了。 李迪整理一下衣冠,提醒了杨宗谨几句,要他保持庄重。然后站在原地,望着枢密副使的马车靠近。 杨宗谨心里万般无奈,只得抖擞了精神,然后站在李迪的身后等待。 马车停住,但见:从车上下来一个须发皆白的老翁,身着官袍,见到李迪时,叉手见礼。 李迪还礼。 双方寒暄一番,然后%进了枢密院。 杨宗谨暗暗叹了口气,也跟着进去。 枢密副使道:“我按惯例在宫内执事,得知李相有急事见我,便飞奔而至。来的还不算晚吧?” 杨宗谨心里嘀咕道:“不算晚!煮熟的鸭子都能飞了,还不晚。”表面神情严肃。 只听李迪道:“不晚,来的刚刚好。” 枢密副使捋须大笑,然后问道:“李相的手札写了没?” “早已写好,知院请过目。”李迪从袖子里拿出刚才在马车上写的手札,递给枢密副使。 宋以枢密院掌管军政,长官为枢密使。如以他官主持枢密院,称知枢密院事,简称知院。后来,“知院”就成为枢密使的通称。 枢密副使拿过手札一看,“哎呀”一声差点惊到杨宗谨。 杨宗谨扭头看时,只听枢密副使道:“这可是一件大事,承容郡主被害,竟有人想冒充承容郡主出城。如果真的出城,那可就糟糕了。” “还用你说!”杨宗谨心里极度厌恶。 李迪却道:“正是呢。知院看的分明,还请知院签了,好送交门下省议处。” “理当如此!”枢密副使爽快的答应了。 杨宗谨以为有戏。 却见枢密副使又拿起手札再过目一回,说道:“李相,在下有一言不知李相愿不愿意听啊?” 李迪道:“愿听指教!” 枢密副使道:“指教不敢当,只是一点浅见而已。承容郡主乃是楚王孙女,尊贵非常,不可以等闲视之。我意奏明天子,请天子降下圣旨,则可一查到底,为承容郡主讨回公道啊~” “哈?”杨宗谨差点叫出声,慌忙用手掐自己的大腿。 这都是什么馊主意,摆明了在推脱责任。 李迪听了,也觉得这样不行。委婉道:“我确实想过这个问题,但是凶犯很可能刚逃走。如果追的话,还可能来得及。再者,值班的禁军依照惯例是换防换人。如果等这班离开,再追查就难了。” “欸,只要留下姓名,很容易就能查得到。”枢密副使也十分委婉地道,“倘若我等草率行事,被台省的谏官抓住,那可就是大麻烦。” 李迪犹豫了,看了眼杨宗谨。 这是在暗示了。 杨宗谨上前一步,抱拳道:“知院,我本是很笨的人,说话就不客气。都知道承容郡主被害,凶犯却冒充承容郡主潜逃出汴梁城。他们就是吃准了禁军调度不易,故而采取这个办法。如果枢密院不及时追捕,让楚王知道该作何感想。” “这……”枢密副使看向李迪。 李迪在“装死”。 杨宗谨继续道:“八贤王倘若知道知院如此推诿,恐怕要提着打王鞭来了。就在刚才,八贤王还千叮咛万嘱咐要我等一定尽快破案,找出真凶。” 枢密副使轻捋虎须,下定决心道:“既然如此,老夫就帮你们这个忙。”当即拿起笔签了画押,然后命人送去门下省。 李迪口称不用,愿意自己跑一趟门下省。 枢密副使连忙夸李迪为朝廷办事,笑着送他出门。 李迪和杨宗谨上了马车,急忙赶往门下省。 在车上,杨宗谨道:“我猜那个老糊涂肯定在心里骂你我。” 李迪却冷笑道:“他可不是老糊涂,而是老狐狸。如果台省谏官的奏折参到他,他一定会往我身上攀扯。” “台省这么可怕吗?”杨宗谨大吃一惊。 “等你将来坐到我的位子上,就知道台省多么可怕。”李迪拿着沉重的签文,不由得叹了口气。 杨宗谨意识到岳父其实是个明白人,只是为形势所迫,身不由己。 隋朝时期设立三省六部制,其中三省指的是门下省、中书省和尚书省。 宋朝在宫城内设置中书门下,作为中枢部门的首脑官署和正副宰相集体处理政事的最高权力机构,或称政事堂。中书门下的长官在北宋前期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分散宰相的事权,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 李迪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主管政务,但只是宰相之一,因为在他上头还有同样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却是吏部尚书的丁谓。 而李迪只是吏部侍郎。 说回门下省,在唐代门下省是机要机构,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但是到了宋代,门下省仅主朝仪等事。但偏偏留着,还像以前可以审查诏令,又没有封驳之权。只负责盖章,还要走个程序。 杨宗谨有些郁闷,又在门下省等了一会儿,拿到签押来到中书省。 这下更麻烦。 中书门下在宫里,李迪得进去找人签字。尽管他是宰相,也要照章办事。 留下杨宗谨在外面等着,都快气死了。 “早知道我就让武林高手飞出去,直接找人就好。”杨宗谨快等急死了。 一等就是一个时辰。 李迪出来,递给杨宗谨一个签押,吩咐道:“你拿着这个去找殿前都指挥使,让他们赶紧把昨晚上值班的禁军全部叫过来,供你查问。” “岳父去哪里?”杨宗谨忙问道。 李迪指了指天上的月亮,说道:“再有一个时辰就要上朝,我得回去准备一下。” 杨宗谨嘴角抽搐一下,顿时无语。 好在拿到了签押,杨宗谨转身离开。在凌宠的保护下,前往殿前司。 殿前司的门庭森严,门口站着两排的值守禁军。他们见到杨宗谨来了,本能的保持警觉。 杨宗谨手拿签押,抱拳道:“我奉太子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吏部侍郎李相的钧令,前来殿前司办事。”然后将签押交给值班的将领,请他过目,并代为转达。 禁军将领见了,立马转身入府。 过了好一会,将领出来说道:“指挥使有请。”然后把签押还给杨宗谨。 杨宗谨拿着签押,在一员禁军的带路下,穿堂过门来到了正厅。但见一个身高八尺,长得宽额阔面,威风凛凛的将领走上堂来。 那人问道:“你便是京畿路提点刑狱公事杨宗谨?” 杨宗谨回道:“正是。我有签押一封,请指挥使快些办理。”将签押交给指挥使身边的人,由他转交给指挥使。 指挥使看过后,便道:“请杨提刑尽管放心,我会安排下去。”说着话,唤掌管名册的殿前司差使近前来取得今晚值班的名册。然后又派人去换防,顺便把换下来的人叫来殿前司。 就这么着,杨宗谨折腾了大半夜才算是遇到个稍微靠谱的人。 过了一个时辰,天微微亮。 禁军的值班将校们陆续抵达殿前司的教场,杨宗谨一眼看过去都是人。 心都凉了! “这么多的人,我该怎么办?”杨宗谨还想一一查问,现在一看主动放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