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横空盘硬语
黄子澄一直端着手站着,默不作声的听着其他四人发表意见。 尤其是徐达家的老二徐辉祖,呵呵,这小子今年才三十一岁,这个在圣上面前不惜出卖自己亲jiejie一家的大舅子,以后要对他多留个心眼。 这个时候大义灭亲表忠心,不知道徐家老二惦记的是什么,图个啥。 世袭了老头子徐达的魏国公爵位还不够? 圣上崇文轻武,徐祖辉身为爵位最高的武将,掌管了中军都督府,自然是想通过出卖自家人上位,抱圣上大腿求重用呗。 虎毒还不食子呢。 何必呢。 黄子澄眼神扫过前面发言的四人,说实话,四个人的意见,他都不同意,建文问他话,他沉默了几秒钟没开口。 建文又扯了扯黄子澄的衣袖:“大人,你什么意见?” “回禀圣上,昨天下午,老臣处理了两百多封奏折,都是为湘王朱柏鸣不平的。” “其中有不少人,措辞激烈,说对待湘王是陷害忠良,滥杀无辜。” “老臣记得前两个月,二月份的时候,针对收兵蒙古和派兵围困北平,涉及到了燕王,当月收到了五百多封弹劾的奏折。” “回禀圣上,这段时间围绕削藩的奏折,前前后后也有八百封了。” “这段时间,老臣疲于应付这些文臣言官的非议,对此,实在是感慨良多。” 黄子澄说完,又故意用眼神瞟了一眼方孝孺,另外还有一百多封奏折是反对恢复周朝古制“周礼”的,不过今天的议题不是行政规制,是皇权政治,周礼就不在今天讨论范围内了。 “圣上,削藩的建议,最早是齐大人和老臣提出来的,目的是避免重蹈西汉的七国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的覆辙。” “圣上您年轻,又不似先皇太子有十来年辅政和执政的根基,削弱周围兵权和势力过大的藩王,无可厚非。” “先帝洪武建国初始,朝廷重臣以武将为主,而守国治家阶段则以重用儒道结合的文臣为主,所以从先皇太子朱标开始,我大明就进入以文臣为主的仁义治国阶段。” 黄子澄说到这里,又故意瞄了两眼殿内唯一的一名武将出身的徐辉祖。 “可是,从今年的二月到四月,围绕削藩以及削藩涉及的军事调令,却破天荒的收到了八百封弹劾反对的奏折。” “圣上,现在是文治时代,上一辈的武力血腥,喊打喊杀,动不动就诛九族,夷三族,已经不太合适了。” “况且,已经引起了两波朝野震动,文臣是治国的根本,这两个月却受到了八百封文臣上书反对的奏折。” “所以老臣建议,今后行事,要更加谨慎,顾全大局,尤其是顾及圣上作为一国之君的皇家体面。” “圣上,这就是老臣对于燕王派儿子进京祭祖的看法。”黄子澄向建文低头回了个礼。 扬尘在墙角听了,心念,子澄大叔果然是和稀泥界的一把好手,没有正面回答到底是关不关押,关押多长时间,而是上升到一个宏观的高度去看待整个事件。 句句话听起来都很有道理,句句话都和其他四人的意见不冲突。 但是仔细分析,句句话也都不同意其他四人的意见。 建文认真的看了黄子澄几眼,感觉他是话中有话,又不方便在场当着众人的面说出来,于是也会意道:“多谢子澄大人教诲,朕懂了,今天先到这里,众卿家退下吧。” 其他四人却有点懵,今天的结论是啥? 扣不扣人? 关不关押? 圣上并没有明确表态。 “老臣等告退。圣上万岁万岁万万岁。”五人行礼退出。 “子澄大人,你留一下先别走。”建文皇帝叫到。 黄子澄正欲转身离开,听建文叫住他,就又端着手,微笑着停下来。 “老臣在。” 扬尘见黄子澄被建文皇帝留下来谈话,自己也跟着没走,反正缩在墙角也没人来赶他,继续呆着偷听便是。 “大人,您对这事这么看?今天徐辉祖可让朕吃了一惊,他是不是和燕王一家有私仇?”建文皇帝觉得徐达家似乎有什么故事,不然大舅子站出来睥睨贬低自己jiejie姐夫一家,呵呵,明眼人都觉得不妥吧? “哈哈哈,圣上,你也觉得徐辉祖不太对劲?”黄子澄见众人已经退下,大殿里只有建文和他两人独处,就随意起来,扯了扯官袍的腰带,在奉天殿殿内的台阶上坐了下来,建文也随他坐着台阶上。 “话说洪武二十六年的时候,徐辉祖去北平捉拿过一次反贼。” “而这几个反贼就是燕王早期攻打北元朝廷的时候,收服的几个投降的将领,乃儿不花和阿鲁帖木儿。” “听说当时北元的这两个家伙是被人举报告到朝廷来的,本来嘛,外族的投降将领,归顺了,还在北平府当上了不小的官,总是容易引发内部矛盾的。” “后来先帝就派徐辉祖去北平缉拿北元投降将领反贼。” “这北平本来就是燕王的地盘,收拾逆贼反贼本来就是燕王分内的事情,可徐辉祖又领了皇命去缉拿燕王的手下,意思是燕王治下无能,自己手下要造反自己都不知道,还要朝廷派人缉拿。” “最终呢,两个北元的投降将领都被咔嚓杀掉了,可是从此以后,徐辉祖和燕王的这个梁子,也结下了。” “也因为徐辉祖缉拿北平反贼有功,先帝让他掌管中军都督府。” “所以,圣上,您看明白没,今儿他义正言辞的要求把他亲jiejie的三个儿子一进京就扣起来,关押个几年,他说出这话一点也不奇怪。” “原来有这么一段往事,大人,那朕就明白了,徐辉祖上位博取先帝信任,不罔顾亲情,刚正不阿,靠的就是踩着自己姐夫的肩膀。” “确实啊,大义凛然刚烈的形象,塑造得相当成功,难怪会甚得先帝的信任。” 建文冷笑了几声,心念,徐达长子,四叔的大舅子,四婶的亲弟弟,却第一个跳出来要求扣押自己的亲外甥,这真的是忠肝义胆义薄云天之举? 还是再次求上位,求重用的手段? “那么大人,您对燕王三个儿子进京这事怎么看?” “燕王既然主动把儿子送来,就是想证明自己没有谋反之心,在群臣近期弹劾削藩,维护燕王的声音这么大的情况下,若是听从了齐大人他们几个人的意见,直接抓人关押,交给锦衣卫投入诏狱,朕觉得四叔怕是要一气之下,一命呜呼了。” 建文说完,下意识的有低头看自己身上的龙袍,确定上面没有血迹。 “圣上,英明!看来圣上也察觉到不妥了。”黄子澄若有所思的笑了。 “圣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先帝建国,靠的是武将归心打天下,可如今四海安定,圣上守国守天下,主要还是要依赖文臣,以道德,法制,儒学约束国家。” “这两个月以来,一来二去的,已经引起朝野几次震动了,尤其上个月燕王居然能带动三百多名言官一同觐见。” “对于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不能一刀切,否则会引起更大的震动。” “那大人,您觉得这次要怎么处理四叔派三个儿子进京比较妥当?” “既不会引起四叔的不满,也不会惊动朝野。”建文双手托腮,在台阶上冥思苦想。 四叔的儿子,老大朱高枳年龄和朕一样大,另两个比朕年纪还小,无端端的被关押,肯定会觉得含冤莫名吧? “圣上,您现在毕竟是一国之君,处理国事还是要顾及一下皇家的体面和颜面。” “燕王此次能主动派三个儿子进京,明显也比另外五个藩王要识大体。” “圣上何必要激化矛盾,非得要把人关押起来呢?”黄子澄引导开解建文。 扬尘远远的听了,心中的大石头放下了一半,看来还是有很大缓冲的余地。 “那朕就在宫里找个远一点的别苑,让他们三人住下,也不提关押不关押的话了,找些书送过去,名义上让他们留在宫中读书,反正宫里也有锦衣卫当护卫,也和齐大人的意见不冲突。宫里好吃好喝,明面上也委屈不了三位世子。” “大人,您看这样可妥当?” “妙!太妙了!圣上,你真的是太英明了!” “这么办,朝野上下也没人敢非议了,齐大人他们几个也能放心,以招待之名,行软禁之实。” “至于要在宫里待多久,这个不妨见机行事。” “三个儿子留在宫中享福读书,燕王也不好再表示什么不满。” “绝妙!” “圣上,您真是太英明了!”黄子澄笑眯眯的拍拍建文的肩膀。 “那行,朕这就传旨下去,让他们准备地方,这事情就这么办。” “平稳过渡,不激化矛盾。”建文皇帝如释重负。 扬尘的小心脏也终于不再紧张,至少,老姐和世子他们短期内,没有性命之忧,也没有落入锦衣卫之手,被押进诏狱。 人还住在宫里,时间到了,总是有办法找到机会开溜的。 黄子澄和建文私聊结束,就退了出来,扬尘见状赶忙从大殿的墙角溜出跟了上去,两人一同打道回府。 下午,两人在书房还是重复昨天同样的工作。黄子澄代劳建文处理他不想看的奏折,减轻他的工作量。 扬尘发现他这个小书童当得还挺长见识,大明国土广袤,各地州府把自己地方上的事情上报朝廷,奏折五花八门,内容包罗万象,有些州府连下了几个月的暴雨,有的州府又连续几个月干旱,还有发现陈年旧案错判请示是否重审,各种各样情况都要上报请示。 扬尘按照黄子澄的口述意见写了一下午的字,头晕眼花,看来皇帝这个差事不好当,除了掌握最高级别的生杀大权,更多的是责任和担当。 两人批写奏折又到了天黑,正准备收工吃饭,府里家丁前来敲门,“老爷,前厅有客人到访,曹国公李景隆求见。” “哦?李景隆来了?行,老夫我去会客。扬尘你下去吧。” “好的,老爷。”扬尘乖巧的退下。 晚上,回到房间,扬尘关上房门,大后天,老姐和世子就要离开北平进京了,今天在奉天殿发生的朝堂议论,他要赶紧通知老姐他们才行。 扬尘拿出竹哨,猛地吹了一下,过了三刻钟,白隼扑棱棱的飞到窗台,扬尘写了密密麻麻的两张小纸条,简要的把今天宫里对于燕王世子进京的各人意见都一一写上,最后又加了一句:小心大舅子徐辉祖。 系好纸条,放飞白隼送信去北平。 今天是四月二十二日,距离燕王夏天起兵,还有两个月的时间。 唉,进京这道坎,真心不好过,等他们进了宫,拖够了时间,要好好合计合计如何脱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