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王师北定在线阅读 - 第462章 焚书坑儒 是两回事

第462章 焚书坑儒 是两回事

    第462章焚书坑儒是两回事

    中午饭后休息片刻,我等六人就陪同仪儿、欣儿去教育部上班,我全程扶着欣儿一直到她的办公室,我才回到教材编撰事宜会场,黄队长已经为我找好位置,我一坐下来,马上有人过来询问,一连好几个都是一长串的问题。

    今天累积的问题比较多,到了快下班时才见轻松一点,刚喘口气,仪儿、欣儿已过来要接我回家了,家里还有太中嗷嗷待哺,我等不敢怠慢,立即打理行装启程回家。

    明天是三月十八日,至三月二十日连续三天我等将与特种作战部队八位正副大队长,及联合参谋本部作战室四位成员,就沙盘模型进行各种战术推演,熟练各种突发状况之因应措施。

    接下来的三天里,我就利用三座沙盘模型,每天一座,模拟各种可能的突发状况,考验大家的因应能力,从最外围到最内部,每一次状况因应完毕后,我就做讲评,并欢迎大家有意见提出讨论,三天下来,每个人都对于每个沙盘模型了如指掌,这才是我最大的用意所在。

    三天很快就过去了,到了三月二十一日我等六人将搭乘快船至八打雁市,行程两天,至三月二十三日将前往八打雁分校合班上课一天,以几何、代数为主,夜宿八打雁市宾馆。

    由于前往八打雁市乘坐快船两天还是有些勉强,快船都不敢太靠岸边行驶,因此我又替大家安排了练武的功课表,按表cao课藉以打发时间。

    有事做时间过得快,三月二十二日傍晚时分快船抵达八打雁市码头,总兵陈天生等人及八打雁分校全体教职员学生都在场迎接,我一下快船军歌声适时响起,我与陈天生等人打声招呼,就跟着同学们前往八打雁分校。

    吃完晚餐,同学们都看着我不想挪窝,分明是想听一点别的,我说道:「别客气,想听什么就发问吧!」

    有位同学发问道:「《论语.泰伯第八》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说法最早见于有东晋人假冒汉代学者孔安国伪作的《古文尚书》的序中。显然这两段重要的古文似乎都有问题,这是怎么回事?我们学习古文还要先学会辩证,岂不太辛苦了。」

    我说道:「我认为《论语.泰伯第八》的断句应该是,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因此孔子的意思是人们认可的,就要听人民的做下去,人民不认可的,就要解释给人民听,引导人民,让人民了解。

    然而《论语.泰伯第八》的断句一千多年来都是,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可以让老百姓按照我们指引的道路走,不需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

    为什么不让他们知道呢?古来解释说百姓能日用而不能知,那是因为圣人之道深远,人不易知,既然不易知,知起来很麻烦,所以就不用知了。所以古来学者也都认同孔子是个愚民政策的倡导者之一。

    但是从孔子的一贯主张来看,孔子应该是不赞成愚民政策的。孔子是中国第一个创办私学的人,孔子把一生中的精力都奉献给教育事业,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

    孔子名言:『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又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说出这种话的人怎么会主张实行愚民政策呢?所以我认为我的断句才是对的。

    至于焚书坑儒的说法最早见于有东晋人假冒汉代学者孔安国伪作的《古文尚书》的序中。这说明无论是在秦朝还是在汉朝,近七百年之间,都没有将焚书、坑儒联系在一起的说法。

    「焚书」事件,依据《史记》的描述,发生在全国统一后的第八年,秦始皇生日那天,他在咸阳宫摆设酒宴,七十位博士上前献酒并颂祝寿辞。《汉书.百官公卿表》中说:「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秩比六百石,人员多至数十人。」《续汉志》中说:「博士,掌教弟子,国有疑事,掌承问对。」

    也就是说,秦朝的博士制度承沿战国传统,他们也可以参加国家大政的商讨会议。他们的地位事很高的。

    在酒宴上,分管教育的博士周青臣,首先致辞称颂了秦始皇的功勋。他回顾了秦国的过去「秦地不过千里」,但依靠秦始皇「平定海内,放逐蛮夷」,「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因此「自上古不及陛下之德」。

    秦始皇听后很高兴。但博士齐人淳于越却认为这是谄媚之语,并以商周为例,认为分封制好,提出凡事应师法古人才能长久。

    公开厚古薄今,且否定业已实行的郡县制,而且又是在秦始皇的生日宴会上,淳于越的胆子不可谓不大,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彼时博士们可以各抒己见,言论还是相当自由的。

    更让人惊奇的是秦始皇的反应,《史记》的记载是「始皇下其议」,就是让大家再讨论讨论。如果是「暴君」,会在这样的氛围下容纳他人不同的意见吗?

    几日后,丞相李斯以淳于越食古不化、攻击新制为理由,上书《焚书令》,反对取法夏、商、周三代。强调现在天下平定,法令出自陛下一人,百姓在家就应该致力于农工生产,读书人就应该学习法令刑禁。

    因此请求始皇下令禁止私人办学,并让史官把不是秦国的典籍全部焚毁。除博士官署所掌管的之外,天下敢有收藏《诗》、《书》、诸子百家著作的,全都送到地方官那里去一起烧掉。不取缔的书只是医药、占卜、种植之类的书等。

    对于李斯的上书,秦始皇的批示是「制曰:可。」但不是「诏曰:可。」这小小的区别大有文章。通常来说,「制曰」只为宣示百官之用,并不下达于普通百姓,而「诏曰」则是要诏告天下。这个颇为中性的批示,既肯定了李斯的忠心,但也暗示了焚书的范围和程度仅及于官府。

    至于「坑儒」事件,依据《史记》的描述,发生在全国统一后的第七年,秦始皇下令杀死后坑埋,不准收埋,总共460名心术不正之方士、术士,而非坑杀,亦非儒生,并昭告天下「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秦始皇敢将下令杀死这些人的理由昭告天下周知,其理由一定是札札实实的,我们在此就不深究了。

    所以结论是,焚书、坑儒并不是一回事,它是两件各自独立的事件,互相之间基本上并没有瓜葛。至于实际情况算是暴政还是德政,我不知道,也不下结论,各位的看法又如何呢?

    古文之间藏有错误的、误解的、自相矛盾的地方,我们都会尽量一一挑出来,不予采用,今后也会持续注意,绝对不允许食古不化的情事发生,请各位同学安心。」

    这个问题问得有点广泛,答完之后已将近晚练开始时间,我请同学们都起来走动,同时整理一下个人物品,以免耽误了晚练时间。

    从此一整天,除了睡觉我们都跟同学们在一起,一起晚练、晨练、吃饭,一起对付数学的几何、代数。

    又到了说再见的时候了,明天是三月二十四日,我等六人将搭乘快船至宿雾市,共有两天行程,至三月二十六日前往宿雾分校合班上课一天,以四则运算为主,夜宿宿雾市宾馆。

    次日晨起,用过早饭,我等六人即告辞八打雁分校师生,前往八打雁市码头搭乘快船,前往宿雾市,一路上军歌声不断,到了码头陈天生等人已在码头等候,我等团团一揖,即上船,转身挥挥手与众人作别,快船快速离去,良久犹听见军歌声断断续续传来……。

    又是两天的行程,我又安排了练武的功课表,让大家有事做,藉以打发时间,同时打熬身体。上次来的时候是日、夜兼程,所以只用一天一夜就到达宿雾市,但是这样做太过冒险,这次不敢在岛屿星罗棋布的地方夜间行船了,因此需要两天的时间才到得了。

    次日,三月二十五日傍晚,快船抵达宿雾市码头,码头上早已万头钻动,有宿雾分校及宿雾分院的师生,还有黄公爷留在这里的游击将军黄伯超等人。

    我等一下了船,军歌声适时响起,之间还夹杂不同的口音,居然合拍和节一点也不走音,我与郑海涧、程杏轩两位长老致意,两位长老说道:「由于明天上的是四则运算,因此宿雾分院的全体师生也要过来听,不过只带椅子不带桌子,不会坐不下的。」

    我说道:「那就有点委屈大家了!」接着我也向黄伯超将军等人致意,就跟着同学们一起往宿雾分校而去,路上我问刘轩、萨弼两位教育长,现在语言方面有否突破?

    刘轩说道:「现在上课已经没问题,问问题也是有问有答,但是日常生活的对话还是不够流畅。」

    我说道:「那就够了,日常生活对话要流利需要多一点时间,只要上课没有问题,就满分了。」